《小妇人》: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今天依旧先锋
没读过《小妇人》的原著,也没有看过其他电影版本的《小妇人》,但这并不妨碍我很期待看到这部电影。
原因很简单,2019年版本的《小妇人》真的就是神仙阵容。主角Saoirse Ronan和甜茶Timothée Chalamet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加上梅姨的客串,以及凭《伯德小姐》惊艳奥斯卡的导演——Greta Gerwig的加持,电影的门面就已经挂上“好看”两个字。
《小妇人》改编自1868年美国女作家Louisa May Alcott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经典小说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光电影就经历了好几代版本。
故事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一户普通家庭,四个姐妹的的不同人生。内容是一个彻底以女性为主导的故事,情节细腻刻画了在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身处中层阶级的女性如何冲破世俗,去勇敢追求自主生活和内心情感。小说诞生至今有150多年,但内容上,倡导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锋。
内地院线原定今年情人节上映,可惜突如其来的疫情最终还是撤档了。事实上,该版本的《小妇人》并不是一个纯爱故事,情节也没有刻意去探讨人物的情感关系,而是选择将更多的镜头投射到个人身上,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假如没有撤档,在妇女节首映会更合适吧。
片中一段关于女性自力更生以及婚姻观讨论的片段中,Saoirse Ronan饰演的女主角Jo,与梅姨饰演的March姑妈,其对话语境放在今天中国的家庭场景里,依旧司空见惯。
原著小说用的是经典的叙事方式,而往期版本的《小妇人》其实也没有尝试在叙事结构上去做更多的创新。反而该版本的《小妇人》,用了更多创新的叙事手法。比如采用套娃式的叙事方式展开,穿插以平行叙事以及虚实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故事发展。
电影中,二姐Jo可以完全对应上作者Louisa本人。从一开始Jo推开出版社大门投稿,到阁楼奋笔疾书撰写四姐妹的故事,再到小说装帧出版,内容都将《小妇人》是如何诞生的“制作花絮”抽离成故事框架,并在框架内展开情节。
在叙事创新上,还运用上虚实交错的场景。结尾一段,Jo冒雨追回教授的情节,其实只不过是Jo为了迎合出版商要求改写的一段俗套情节。而虚实穿插,也是对烂大街爱情故事套路的一种戏谑和解构。
其次,电影打破了时间发展逻辑,通过当下际遇与年少回忆交叉平行叙事,将现在与回忆串联,展示四个女生由于个性不同而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路径。而通过成长对比的叙事方式,也让人物在个性的塑造上,显得更加丰满。
Emma Watson饰演的大姐Meg温柔贤淑,二姐Jo性格张扬富有主见,老三Beth善良娴静,老幺Amy任性自负。四姐妹中,数Jo和Amy观念反差最大,但两人抓马的个性也极为相似。电影大篇幅地聚焦在这两人身上,也是通过人物的性格反差,来凸显影片的戏剧张力。
其实无论Jo还是Amy,人物所呈现的缩影都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Jo忠于自我,独自勇闯纽约追求写作事业,对女性循规蹈矩的婚姻追求不屑一顾。Amy同样勇于表达自我,但也毫不掩饰女人就应该嫁个有钱人,让自己的生活获得保障和品质。
但故事并没有对姐妹两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做立场清晰的褒贬批判。你既可以做一个主宰自己的人生独立自主的人,坚持你的不婚主义。当然,选择嫁给有钱人也是一种个人选择,不必在意别人是否给你贴上拜金的标签。
在人物刻画上,并没有陷入所谓女权主义电影,去单一刻画强悍的人物性格。锋芒的个性应该有,但也不应忌讳展示人物脆弱的一面,毕竟这才是人啊。
例如Jo在面对教授对其作品直言不讳地批判时,既然听不进忠言逆耳,那就怼回去。在阁楼与母亲的对话中,Jo也同样表达了渴望被爱以及内心的孤独。同样,Jo给母亲筹足路费大胆卖掉自己的长发,事后也会痛哭流涕怜惜长发。在对Jo的人物塑造上,完全能看出当年Greta Gerwig在塑造《伯德小姐》人物时的处理风格。
《小妇人》其先锋的女性主义色彩,甚至早于伍尔芙和波伏娃。但无论如何推陈出新地翻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能读出新的东西。但就内核来讲,故事对人物追求的刻画,以及对世俗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搬到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参考性。
《小妇人》自问世后就是一本极为畅销的通俗小说,直至今天仍不断被印刷出版。除此之外,《小妇人》还是一本非常亲民的文学作品,没有太多花哨的行文技巧,修辞方式也平易近人,对于文学表达方式接触不多的成长期小孩,也能轻松消化。但不代表这是一本流俗的小说,对于许多知识分子而言,《小妇人》还是一本非常重要启蒙读物。
我还记得中学时期,文科班几乎所有女生都会看《小妇人》,对于没有阅读过《小妇人》原著的我多少有点可惜。而通过电影剧情,感受四个女生不同的成长轨迹,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或身边人成长的影子。我想我会强烈推荐所有还处于成长中的女生,甚至男生,应该看一下《小妇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