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口中的努力是真努力,或只是一種包裝過的理所當然?

Yi Chang
·
·
IPFS
·
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

上週全台新聞媒體都在狂報一位北一女混血女生沒補習考上耶魯,我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這年頭沒補習考上常春藤也能當新聞?」報導中提到她本身很愛閱讀,在台灣都唸公立學校,沒有補習就考上耶魯,不少篇幅講她愛閱讀到會忘記看路之類的。

但另一方面,她本身母語是英文,對她來說學中文反而比較難,也是這個原因家長才決定讓她待在公立學校,而待在台灣中文居多的環境,沒有補 SAT 就要考到高分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大概是報導中唯一的「逆境」吧。

但不得不說,她的成長背景是真的很好,家人都愛閱讀,也有學養基礎。爸爸是科技法律師(不會讀中文);爺爺是二戰後逃到紐約的猶太人,是兒童文學作家。

原以為這報導過幾天後,就會被其他更無聊的新聞洗下去,可後來意外讀到他爸在社群媒體上的反應。

他爸簡述自己女兒因為考上耶魯突然爆紅,開始有很多人邀約採訪,他一開始覺得很有趣,後來卻漸漸地受到酸民攻擊,說他的女兒之所以能考上常春藤是因為她漂亮、家裡有錢、有特權…等等。他很生氣,覺得酸民無視她女兒付出了多少努力。也不懂考上常春藤需要經歷多少競爭,認為這些話都是惡意評論。

可網路就是這樣,網民的嘴想講什麼,當事人真的也管不住,況且,這種世俗的成功案例被報出來很難不被說些什麼。惡意歸惡意,可背後多少也有些事實的成分在裡頭。

我相信要考上常春藤名校不容易,她也一定付出極大的努力。但事實上,她的成長背景也已經具備所有要素。例如有個能專心唸書的環境,能自由培養喜好,考上後她也不用擔心付不付得出學費(耶魯學士光學費一年約 180 萬台幣),也不用擔心語言能力,光是這幾點她已經領先了不少人。

加上她本身個性開朗,同學應該也喜歡跟她相處,很容易能跟大家打成一片。簡單來說,就是人美心善、成績好,家裡有錢,說實話,她如果目標本來就是放在常春藤,有考上我反而覺得是正常發揮。

她上大學後,或許也不用擔心能不能融入環境,我假設她過去也時不時會跟家人到世界各地旅遊,或是暑假被丟去美國的夏令營,或是曾經去到世界某地當國際志工。總而言之,她想要往什麼方向發展,基本上可以得到家人所有支持與信任,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

這個新聞讓我想到 2020 年的電影《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Netflix 有上架),改編自同名小說,電影主角 JD 在就讀耶魯法學院時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故事,母親有毒癮、躁鬱症,沒有穩定的工作,他成長的阿帕拉契地區基本上都從事低收入的勞役工作,一家人後來搬遷到俄亥俄州米德爾敦,該片除了探討美國該地區的社會問題外,同時也想提問,像主角這樣背景的人,考上的耶魯法學院,表面上達成了階級移動的目的,可實際上「階級」的架構真的有這麼容易擺脫嗎?

最終還是希望這位小女生能有個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畢竟畢業後需要開始操煩的事情太多了哪。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