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時代的點滴(3):麥理浩時代
回顧過去殖民地的歲月,其中最為香港人津津樂道的,想必是70年代第25任港督麥理浩爵士(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1917–2000)的政績。今天年輕一代對麥理浩的認識,大概只有郊遊時行過的《麥理浩徑》,卻不知道這位港督當年為香港的發展帶來史無前例的改變。小弟甚至大膽地說:今天許多政策的開展,都與麥理浩有關。
當年麥理浩在任內(1971–1982)推動的改革,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帶領香港經濟起飛,使香港躍升為「亞洲四小龍」。由他推行的政策涉及多個範疇,包括以下多項:
- 重整政府架構:參考國際顧問公司《麥健時報告書》的建議,重整港府核心架構,應用現代管理學於政府行政架構中,強化政府行政能力,提升施政效率及有效推動政策。
- 十年建屋計劃:成立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為150萬人提供公共房屋;
- 開發新市鎮:發展沙田、大埔、粉嶺、上水和屯門等衛星城市,並開展馬鞍山和將軍澳新市鎮的規劃;
- 成立廉政公署:直屬港督的反貪污部門,致力打擊當年盛行的貪污風氣,為香港奠定重要的核心價值;
- 九年免費教育:為學童提供免費基礎教育至中三、創立多間工業學院(即IVE的前身)、建造業訓練局,同時撥地興建理工學院、認可樹仁及嶺南成為專上學院;
- 興建地下鐵路、推行電氣化火車計劃,取締柴油火車、更新及舖設雙軌鐵路:
- 改革社會福利制度:調高公援基本金額,設定機制按物價每年調整、引入殘疾補助金,向嚴重傷殘人士發放傷殘津貼、設立「生果金」,並擴展至安老院舍長者同樣受惠;
- 建立公營醫療系統:在各區興建公立醫院、發表《香港醫務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白皮書,制定末來10年的醫療政策,為市民提供低收費的公立醫院普通科和專科門診服務;
- 交通優惠及傷亡賠償:向12–25歲全日制學生發出車船優待證、推出暴力及執法傷亡賠償計劃和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為暴力罪行受害人和交通意外受害人提供援助;
- 改善勞工權益:設立勞資審裁處,引入《勞資關係條例》調解勞資雙方的金錢糾紛、修訂法例上調僱主向因工喪失工作能力或死亡的僱員之賠償金額、規定僱主為僱員購買保險、為低技術及非技術勞工引入疾病津貼、向被解僱員工發放遣散費、引入每週休息日、改善法定假期、規定僱員工作滿一年可獲得七日有薪假期以及懷孕僱員享有薪產。
- 創立區議會:發表《地方行政白皮書》落實成立區議會,鼓勵市民參與地區行政,增強官民溝通和政府的透明度。全港18個區議會由民政區委員會與地區諮詢委員會改組而成。結果1982年首次選舉共選出132名民選區議員,佔全港區議員約1/3,餘下議員由非官守委任議員、當然委任議員和少數官守議員組成。
- 推動工業發展:在新市鎮劃出「工業邨」用地,鼓勵投資者在工業邨開設廠房,並透過理工學院及工業學院為業界別提供專門培訓的技術勞工,間接促進玩具業、電子工業及鐘錶業發展;
- 康樂及文化發展:成立部門統籌康樂文化事宜,增建公園、游泳池、運動場和體育館,其中興建的大型場館包括紅磡體育館、伊利沙伯體育館、荃灣大會堂、沙田大會堂、海洋公園、銀禧體育中心(香港體育學院前身)、舉辦香港藝術節、香港藝術中心、以及籌建香港文化中心等。
- 制定《郊野公園條例》:劃定郊野公園範圍,讓園內自然生態得到保育,限制各類開發活動,讓綠化地帶免受破壞,使新市鎮與市區的發展與郊野的保育取得平衡。
- 成立土力工程處:因應多宗山泥傾瀉事故的發生而成立部門,對全港所有山邊斜坡進行勘查和修葺,減低郊區和市區斜坡出現嚴重山泥傾瀉的風險。
- 推出清潔香港運動:培養市民愛護公德、灌輸保持公眾地方整潔的意識。其中「垃圾蟲」的形象更是深入民心。
- 推動中文為法定語文:推動中英雙語並重政策,准許立法局和市政局議員以中文發言,引進廣東話和英語即時傳譯服務,至1974年通過中、英文均為香港的法定語文,具備同等地位。
- 其他的施政:成立禁毒處與禁毒專員、撲滅罪行委員會、推出多重彩的彩票(六合彩的前身)取代馬票和取締字花賭博、透過家計會宣傳「兩個夠哂數」的生育控制;
花了頗長的篇幅記述麥理浩推出的政策,旨在說明十年來他的成功在於改變香港社會的整體面貌,從過去以輕工業為主,逐步轉型以電子業、玩具、金融業和商業的發展,強勁的經濟增長促使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麥理浩推出不少利民政策,對政府公共財政的開支造成沉重壓力。不過時任財政司的夏鼎基 (Charles Philip Haddon-Cave, 1925-1999)卻恪守「量入為出」的公共理財原則和「積極不干預主義」的經濟政策,即盡量縮減政府的規模,讓市場自行調節,避免政府對經濟市場作出干預。另一方面政府卻在一些自由市場未能顧及的民生事務提供支援,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增強香港人的歸屬感。所以麥理浩任內雖然推出大量新政,卻沒有為未來的政府留下一個財政爛攤子。
建立親民作風
有別於歷任港督的作風,麥理浩不時身穿便服走訪香港各處,親身接觸市民,聆聽他們的需要,盡顯親民一面。曾經聽過上一輩的香港人說的一個傳聞:清晨時分的某個港島街市,有小販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鬼佬」從電車下來到街市攤檔,細心留意街市的情況。之後有人認得這個「鬼佬」正是麥理浩。另外麥理浩十分熱愛郊遊和大自然,曾有新界鄉民在偏僻的鄉郊碰上他低調巡視,聆聽鄉民的生活概況。
當然這些傳聞是真是假也難以確認,然而曾任麥理浩秘書的前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劉李麗娟說過,當年麥理浩不時到各區「微服出巡」考察民情,每次出巡多數由他的副官陪同充當司機和翻譯,既不事先張揚通知官員,只會隨心所欲的走,從而真正了解當時市民的需要。對比起今天思歪每次落區,例必有過百鐵馬和警員維持秩序,當年市民對港督的愛戴實在差天共地。
施政不足之處
不過麥理浩任內也發生過一些重大事件和問題,包括1973年的股災、打擊貪污而引發的警廉衝突、保釣運動的處理、文憑教師薪酬運動、金禧事件、佳藝電視台的倒閉、油麻地艇戶事件、非法入境者和越南難民等問題,也反映他低估了群眾運動的影響力,未能迅速回應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和當時的社會議題。
另一方面,近年也有學者指出英國政府刻意在70年代致力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狀況,企圖拉遠香港人與內地的距離,並以此成為日後中英兩國談判的重要籌碼。同時麥理浩任內一直沒有為港人爭取民主。隨著中英兩國關係於鄧小平上台後出現改善,麥理浩更是首位正式訪問強國與中共領導人會面的港督。據知當日鄧小平強烈表明於九七後收回香港的決心,但請「香港投資者放心」。充滿政治智慧的麥理浩為免當日鄧小平的取態對香港帶來不良影響,他只有提及鄧小平後面說的一句話--「請香港投資者放心」。同時日後麥理浩亦盡力與中方建立良好的關係,為日後中英談判作好準備。1982年5月,麥理浩任滿返回英國,港督一職由尤德繼續接任。
離任後對香港主權移交的取態
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香港人對未來前途非常擔憂,最終英國外相賀維於1984年4月正式宣佈英國於1997年7月1日撤出香港。面對危急的形勢,香港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代表於1984年5月兩飛往倫敦,與英國上下議院議員會面,促請英方顧及港人利益,並考慮他們提出的立場,包括英國如何在九七後繼續維護香港英籍人士的權益、英國政府會否為不願意留低的香港人作出移民安排、以及香港人若不接受中英雙方的協議,英國有何打算等等。
後來兩局議員代表與英國國會香港問題的小組成員舉行會議,當日麥理浩也是成員之一。然而當晚麥理浩卻批評兩局議員的訪英時機不當,指出他們的立場不正確,會議最後不歡而散。當時率領兩局議員的鍾士元形容他們在會議上「蒙受奚落」,對麥理浩所持的立場出乎意料之外。一言敝之:英國最終沒有考慮當時香港人的需要,表面上中英雙方是達成協議,實質上卻是英國人拱手將香港交給中共。
後來北京發生六四事件,英國才為小部分香港人推出居英權計劃。至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後推出政改方案,麥理浩卻批評他未曾諮詢中方,引起中方不滿。麥理浩一直希望香港的主權在1997年平穩地移交中共,認為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能充分為香港未來帶來繁榮穩定,並且是最有效保障香港人的利益。但彭定康的方案破壞了中英雙方的合作,把香港人作「逞英雄式」的押注,置香港於險境。他直言香港主權已鐵定要移交中共,彭定康無謂作出對抗。
既感恩卻又無奈
讀罷一些麥理浩任內的政績,無論背後有甚麼政治動機,小弟實在由衷感謝他為香港帶來的改變。經歷了六七暴動的影響,麥理浩卻成功帶領香港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城市,為各方面的社會政策奠定良好的基礎。或許有人會問:當年麥理浩推出「十年建屋計劃」得到市民的支持,為何老懵董推出「八萬五計劃」時卻又搞垮了香港的經濟?今天思歪不是也努力搶地增加住屋量嗎?
到底兩個年代的社會環境不同、公營與私營房屋的比例更是差天共地,然而更重要的是:當年麥理浩從香港人真正的需要出發,落區直接聆聽及回應他們的問題,更沒有受到英國老家在實際執行和操作上的干預而可以大展拳腳,反觀老謀深算的思歪,心中只想如何配合中共的規劃和發展,定位香港發展的視野只有北望神州,處處聽令中央的指示,受制於中共背後的支配和操控,以為一切只要配合強國的大方向就是唯一生存之路。
當年英國官方撤出香港時杯葛出席主權移交的儀式,但年近80歲的麥理浩在1997年6月30日的晚上仍然堅持出席、還有翌日舉行的特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可見麥理浩縱然卸任港督一職,心中仍然關心香港的情況。
然而基於政治的現實,麥理浩沒有為香港爭取民主--除了落實區議會的部份直選從而深化了香港人的公民意識,最終英國人也撇下了香港。過去我們一直以為可以得到英國人的幫助?別傻了。我們只有無奈和天真地以為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共之後,一廂情願地以為明天會更好,誰知原來又是另一個騙局。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 麥理浩
(原文寫於2014年3月25日)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