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學了製刀,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
年輕的製刀老師:「請問你是做哪方面的工作呢?」
我(講得很順):「書法家。」
這個回答的意思不是說書法多厲害,而是因為我同時兼具很多身分(作者、譯者、行銷顧問等等),要一下子說明「現在在做什麼」還真有點三言兩語講不清楚;如果挑其中一項講,可能又得進一步說明寫些什麼、翻譯什麼等等。
此外,我也已經不是「XX公司的XX長」,不能像一般上班族一樣介紹公司和職稱就結束;所以最近發現,需要一句話自我介紹的時候這樣最快。
而這件事情跟我來學製刀的關係,就是到了人生這個階段,我更能從動手創作之中得到樂趣。
老狗的老把戲
在過去35年的工作生涯之中,我一天使用電腦的時間很少低於八個小時;如果再加上大約2000年之後的智慧手機和平板,時間就更長了。不過在其中較早的幾年,其實我一直在做木工、皮工、篆刻、書法、繪畫之類的創作,甚至還開過兩年的平面設計公司。
但在大約2010年之後,就因為忙碌、二次創業等等原因,將這些手藝逐漸擱置了,許多工具也陸續送人;只有在2017年之後因為使用了搭配Apple Pencil觸控筆的iPad Pro、再加上模擬水墨有一定水準的ZenBrush這個app,才開始重拾寫字的習慣。
2020年之後,又歷經了工作轉換、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疫情對整個環境的重大影響,我決定從職場上進入「半退休」狀態。簡單的說,就是:
- 還是會工作,但只要賺得到便當錢和貓罐錢就可以滿足;
- 不積極追求職場機會,但如果有天上掉下來的金塊當然也接;
- 仍然持續研究新的技術和產業,但不一定會像從前一樣努力發表產業分析和評論;
- 回頭去追求一些讓自己得到更多樂趣的技藝。
看到這邊,你或許可以體會到「去學製刀」對我的意義是什麼了。
持續觀察,看看就好
這也可以從上面的第3項開始說起:例如倒數三年的加密貨幣、NFT、Metaverse這些技術我都略有涉獵;雖然發行過自己的NFT、也實驗性的繳了一點學費,但我一直對它們持保留態度。這個態度可以用這兩篇文章總結:
除了這兩篇之外,我就沒有太多的「逆風」論調了。
對於最近半年的AI風潮,我雖然仍持審慎態度,但評價比對metaverse的高很多;一來技術的應用面相對成熟、商機也更明顯;二來進入門檻低、能立即獲益的普羅大眾也遠比用metaverse的人多。
至於我的「保留態度」,這篇已經寫得蠻詳細,就不再重複了:
「轉化」自己
總之,你問我AI的事情我也略知一二,但不會拿來趁熱潮開課、也不會一頭熱追著跑,偶爾發現有趣的新應用時就拿來玩玩;如果真的有天翻地覆的進步出現,我是一定不會錯過的,只是不會每天花大把時間研究美女怎麼畫手指才不會怪怪的。
而這些有限度的抽離職場、抽離技術、抽離趨勢,就是為了做更多有樂趣的事情;例如持續寫作、出本新書,以及去學製刀之類此生還沒有親手碰過的手藝。
是的,AI可能會改變未來的世界;但對現在的我來說,用手去接觸木、石、泥土、金屬等等具象的物質、並且把它們變成生活中的用品或藝術,至少跟每天在網路上行走八個小時是一樣有趣、一樣重要的。
因為心態上有這樣的改變,所以時間的運用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前面提到講「退休」的那篇文章中,我談到自己給半退休的定義之一是「repurpose」(重新調整,或者說「轉化」)自己;而「將材料重新轉換成用品」:將燒軟的鋼片變成刀、將木料變成椅子、從泥土中種出植物,也同樣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學到更多「轉化」材料的方法,用內省的角度來說,也等於學到了更多「轉化」自己的方法、以及未來如何改變自己形狀的思考方向。
看到這邊,你或許可以再次體會到「去學製刀」對我的意義是什麼了。
過去,工廠已經取代了手工製刀;未來,AI也可以取代現有的翻譯、寫作、簡報等等工具。但AI和工廠都不能取代的,是實作這些成品時的思考和內省過程,以及你獲得的進步和充實。
如果你暫時還不能像我這樣完全的轉化個人生涯,至少可以在工作型態改變時,知道在不失去本質和內省能力的前提下,思考如何轉化自己、將自己這塊材料變成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品。
(寫到這邊,真的不是有意廣告,但我發現這段話跟收錄在我新書中的〈「殺雞」還是「牛刀」,你可以自己決定〉這篇文章是類似的意思,而且也都用了「刀」的譬喻。)
這邊才是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