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這檔事: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我有一些挺奇怪的習慣。有些實在太微小,往往是在行動之後,我才會發現它們存在。
比如說,在輸入諸如帳號或是密碼之類的字碼前,我總是會確認已經關上了Caps lock,即使接下來要打的全是數字也一樣;比如說,不管做任何工作,我都傾向等到時針(或是分針跟秒針)跨到整點的時候才開始;比如說,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我就喜歡依循一個特定方式去完成,抗拒改變。
仔細想想,這些習慣跟自我一樣,都是在不知不覺間,因為或先天或後天的原因,逐漸形成的。關掉Capslock的習慣,也許是來自輸入密碼時因為大小楷不符而被拒登入的經驗;等到整點才開始工作的習慣,也許是某種對數字的偏好,或者只是拖延症的另一種體現;堅持做事方式,也許是出於天生的那份固執性格,還有懶得學習新方法的本性。
習慣像是長在根莖上的葉子,隨著人生成長。透過觀察每一片葉子的生長,你可以大概描繪出一個人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習慣容易在不經意間形成,而且一時三刻難以改變。但是同時,像是葉子為植株吸收陽光一般,習慣也在某程度上影響著人生。這樣看來,人生與習慣,本來就是一種互為因果的循環,問題只是,我們要如何把握良性循環,同時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見微知著,從小習慣可以體現本性,同樣地,想在改變人生,自然也該從小習慣入手。本是一條直路,可是只要往同方向每步拐轉一度,重複一百八十次,你就會開始往回走。同樣地,透過改變小習慣,持之以恆,最終可以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習慣,卻未必像摘去一片枯葉一般容易。每人都有惰性,這種惰性並不一定是指懶惰,畢竟對某類人而言,工作活動比起安靜休息容易。這種惰性更像一種物理上的慣性,因著人慣有的某種生活方式定義。「動者常動,靜者常靜」,這種惰性成為了習慣建立的基礎,也是人要改變或是培養新習慣時必須跨過的難關。
相信不光是我,有很多人也試過為自己訂下一些新時間表,像是健身、練習畫畫之類的。一開始你的士氣高昂,腦中都是經過長久堅持之後成功的畫面。那些想法會催促你努力維持新習慣,直到你開始厭倦這些重複的行為,直到你本性中的惰性開始取而代之,最後你因為各種原因放棄。無論任何東西,易學與否,都是難精的。因為精,意味著它必須經歷千錘百煉,那是需要時間、恆心和堅持才能實現的。也就是說,這是違反惰性的。
不管是健身教練還是收納大師,讓你「從小處開始著手」、「每天五分鐘」、「安排時間表」之類的建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你戰勝這種日益增長的惰性。如果改變習慣可以導致人生改變,那麼戒除舊習的動作,最終也是在對抗你本性之中那些惱人的疙瘩。「本性如此」是一個非常強的藉口,讓人不願作出任何改變。既然你的本性無法改變,那麼戒除壞習慣也沒有什麼作用,最後的結論就會變成某程度的自暴自棄,然而其實,這些只是讓惰性支配情緒的發言而已。
惰性讓人生活變得簡單,人生選擇太多,而大腦太忙碌,依循模式所行,可以減省一些不必要的思考。久而久之,慣性變成了習性,最後構成人的本性。人被其選擇所定義,選擇造就了慣性,而慣性又會促成選擇。這似乎變成了雞蛋與雞的問題,但是人在其中,出於其或虛或實(但至少感覺實在)的自由意志,並非完全沒有主導空間。
以前曾經聽過一場關於創意的講座,裡面提及的提升創意方法給我的印象最深。基本理論就是,你的大腦期待刺激,而刺激它的方法,就是去改變習慣。講者提及的習慣,包括穿衣時扣鈕的慣用手、穿鞋子的左右次序等。它們很微小,微小到你平常不會察覺,但是當你嘗試注意並改變它們,這些新的模式就會為大腦提供刺激,從而提升其突破固有慣性的能力(也就是創造力),也讓你的思維主導這些選擇。
在那之後,我開始審視自己不自覺的慣性動作,包括文章開頭提及的那些,然後研究它們,透過它們觀察自我是怎麼一回事。當中也許存在過度推論,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至少大腦嘗試跳出固有的慣性,不去想「本來如此」,而是思考「為何如此」。察覺到慣性的存在,是去控制它的第一步。
也許我們仍然有改不掉的壞習慣,也許我們的思維仍存在根本性的盲點,也許人仍然無法不受習慣束縛,但是在意識到慣性的存在後,我們或許至少可以更理解自身的本質,也對掌控自我人生有了更深層的體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