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的博物館.職人篇》夢幻大樂隊,從美軍俱樂部、藍寶石到西索米,高雄樂士浮生錄 ft.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二戰結束後,隨著美軍的駐臺,爵士樂演奏也逐漸在臺興盛起來,樂師地位備受尊崇。1979年,越戰結束、臺美斷交,協防的美軍開始撤離,失去主要客群的酒吧、俱樂部歇業。觀光飯店、夜總會裡的大樂團,也遭到縮編,樂師紛紛被裁員。1995年藍寶石大歌廳結束營業,正式宣告那段華麗年代的謝幕,曾經風光一時的現場伴奏大樂隊,如今已隨夕陽沒落四散。但靠著音樂走過人生高潮與谷底的老樂師們,卻從來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
截自蔡一峰《夢幻大樂團Love Big Band》

文|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IP想像,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將在地深刻的文史題材,觸發成不同類型的IP作品。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第二大專題〈遊戲篇〉,聚焦藏品豐富的視覺轉譯成多元的敘事可能。本專題為系列第三大專題〈職人篇〉,從人物故事與職業特性出發,從庶務資料、歷史檔案、電影膠卷,拼湊故事真實的生命質地,與4間博物館合作,發現臺灣故事的獨特樣貌。

高雄有一群歷經美軍駐臺與歌廳秀時代的老樂師。在戰後1950到70年代,他們是國際標準編制Big Band裡不可或缺的一員;在「臺灣錢淹腳目」經濟起飛之際,他們是鄧麗君、高凌風等大牌明星仰重的老師。從早期的爵士樂、交際舞曲,到秀場的國臺日語流行歌曲,這些現存的老樂師,就像一部活生生的臺灣音樂發展史。

雖然曾經風光一時的現場伴奏大樂隊,如今已隨夕陽沒落四散,但靠著音樂走過人生高潮與谷底的老樂師們,從來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2010年他們從餐廳、酒吧、街頭集結起來,成立超齡演藝團體「夢幻大樂團」,即便白髮蒼蒼、步履蹣跚,也要扛著樂器,爭取每一次演出機會,繼續吹奏下去!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是高雄地區文史的知識庫,長年推廣高雄學,鼓勵民眾研究與書寫在地歷史。自2012年起,高史博推出「寫高雄」計畫,藉由徵件活動,帶領讀者看見高雄不一樣的常民生活與文化風貌。

其中,2019年獲選的《高雄爵士老樂師的民族誌》,是作者周良福以「夢幻大樂團」老樂師的口述歷史為主軸,為臺灣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流行音樂,留下的珍貴紀錄。

長久以來,針對臺灣早期娛樂的研究與文獻十分稀少,且隨著時間流逝,經歷過那段歲月的老樂師也日漸凋零。樂團演奏具有一個時代的代表性意義,完整收錄過去那段歷史,讓後人了解曾經發生過的音樂軌跡,更顯彌足珍貴。

這段既土又洋的臺灣音樂史,帶出了一批臺灣爵士樂界的「不老騎士」,更有如臺版《樂士浮生錄》。而他們扛起樂器的原因,竟然跟韓戰有關?他們是撐起臺灣秀場文化最重要的一群人,江湖傳言,「沒上過藍寶石,當不了紅歌星」。從樂師風光到街頭藝人或「西索米」(臺灣喪禮中西洋音樂樂隊的代稱),即使他們步履蹣跚,也扛著樂器奮力搖擺。音樂的能量,不正如此越沉越香嗎?

➤臺式復古的流行源頭

故事從二戰結束說起。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旋即發布戒嚴令。因臺海情勢緊張,加上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因此協防臺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隨著美軍的駐臺,爵士樂演奏也逐漸在臺興盛起來。

除了臺北,當時美軍第七艦隊以高雄港為基地,鄰近三號碼頭也設有美軍俱樂部,內含大型樂隊、餐廳、舞廳、酒吧、咖啡廳等,可容納數百人。因應大量美國大兵的聚集,商家亦於七賢三路周邊經營許多過去從未見過的夜總會、酒店等,全盛時期據說近60家,啤酒需求量居全臺之冠。

異國風情急速改變了港都風貌,外來的自由文化為民風純樸的高雄港都,帶來很大的文化衝擊 。人們口述美兵縱情享樂、舉止開放的美軍俱樂部,其實主要是民間夜總會。而美兵群聚尋歡的地方,在地人戲稱為「胎哥鬼俱樂部」,常被誤認為美軍俱樂部 ,實際上「美軍俱樂部」是軍官家人休閒活動的場所。

圖:高雄史博館提供

當時編制至少8人以上的大樂團,主要出現在洋派的高級社交場所,是許多觀光飯店、夜總會的基本標配。當時所謂的舞廳,演奏內容也與今日大不相同,多為探戈、華爾滋等國標舞曲。樂師地位不僅備受尊崇,且供不應求,必須在各樂團奔走,一天接3-4場演奏,吸引許多年輕人投入這個搶手的職業,是臺灣爵士樂與西式大樂團的黃金時期。

➤藍寶石大歌廳:高雄曾有全臺最重要的表演舞臺

隨著時間來到1979年,越戰結束、臺美斷交,協防的美軍開始撤離,失去主要客群的酒吧、俱樂部一一歇業。觀光飯店、夜總會裡的大樂團,也遭到縮編,樂師紛紛被裁員。

但上帝關一扇門,也開一扇窗。彼時適逢臺灣經濟起飛,加上電視尚未普及,要價不斐的現場歌舞秀,成為有消費能力的民眾喜愛的消遣娛樂之一。扮演1980年代娛樂文化山頭的「藍寶石大歌廳」,是當時高雄最大的秀場,也是全臺最重要的表演舞臺。幾乎所有演歌星都希望能在此登臺演出,它不只造就了許多知名藝人,也帶動高雄火車站周邊的繁華。

出處: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戀戀中山路:美麗島大道.往日情》,2004

由於秀場歌星多半演唱國臺語及日語歌曲,因此從美軍俱樂部轉戰秀場的樂師,演奏曲目從原來的爵士樂,轉變為配合大眾消費的流行樂。當年一碗麵10元,藍寶石大歌廳一張全票450元(仍場場爆滿),伴奏樂師每月收入也高達2萬5,是彼時公務員薪水的4倍以上。

➤從秀場到牛肉場,從現場伴奏到錄音播放

時間繼續流轉,隨著電視越來越普及,歌廳秀也被錄成影帶搬上螢幕,豪華秀場逐漸式微。1995年藍寶石大歌廳結束營業,正式宣告那段華麗年代的謝幕。樂團命運同美軍撤臺時一樣,再度解體,樂師們只能各自轉職、另謀生路。(而秀場文化則逐漸下行,轉變為餐廳秀、紅包場,甚至後期成為牛肉場。

但最後給予樂師工作重重一擊的,是錄音播放技術的成熟。過去地位崇高的樂師,隨著時代變遷乏人問津,賴以維生的現場伴奏,終於被時間的洪流拋諸腦後,消失在大眾眼前。

自戰後一路走過漫長歲月的樂師,最後迎來的是電視的普及、錄影帶的出現、伴唱帶的風行等不可逆的發展進步。秀場沒落之後,除了餐廳、酒店的少數演出,樂師們有人退出商業舞臺,吹奏樂器單純變成一種生活趣味;也有人繼續為了生活,成為街頭藝人;有人偶爾接「西索米」,從紅白場中賺取微薄零花。

即使行業凋零,這群已屆耄耋之年的老樂師,還是為了熱愛的音樂集結起來,組織工會、創立「夢幻大樂團」,挺身為公益獻聲、為提攜後進而努力。他們在簡介上寫道:「......(我們)老一輩有非常豐富的演奏經驗,並不斷帶領及指導年輕這一代的演奏技巧。我們認為推廣與普及音樂教育,並給所有愛樂者一個發揮的舞臺與空間,是樂團成立的目的。」

藍寶石大歌廳入場票正反面,門票提供:林鳳郎。取自:周良福《高雄爵士老樂師的民族誌》
喜相逢歌劇院入場票正反面,門票提供:林鳳郎。取自:周良福《高雄爵士老樂師的民族誌》

➤爵士與民謠的音樂異托邦:冰店老闆、銀行員到運匠

2010年成立的「夢幻大樂團」,是編制完整的室內西洋樂團。成員年齡落在60到80歲之間,包括鼓手、鋼琴、電吉他、貝斯、小喇叭、伸縮喇叭、中音薩克斯風、次中音薩克斯風、上低音薩克斯風等,計27人。他們每周下午2-4點練團5天,目前以公益展演為多,演出以西洋爵士及東洋曲風為主。

爵士文化雖來自美國,但早在日治時期,具有日式風格的爵士樂已隨思想新浪進入臺灣,可惜於皇民化運動後銷聲匿跡。直到國民政府遷臺,因著美軍的需求,爵士演奏才又順勢發展起來,並隨著社會演變,逐漸與本土歌謠及流行音樂融合,形成具有濃厚臺灣味的爵士。

近年爵士樂又有日漸興起的趨勢,「夢幻大樂團」除了經典名曲,也將臺灣民謠加入爵士元素,進行改編。雖非時下年輕人偏愛的曲風,但他們默默點燃年邁的生命,奏出對音樂不老不渝的癡迷,反而感動、吸引許多同好的加入,擁有老中青三代成員後,樂團也越趨壯大完整。

加入「夢幻大樂團」的新成員,多半是年輕時有過樂團夢、或曾經為工作放下樂器的各界人士。冰店老闆、計程車運匠、銀行退休行員,如今在樂團裡與老樂師比肩相伴。老樂師們重溫舊愛,也從中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

➤老樂師的後半段人生拚搏

2014年導演蔡一峰曾拍攝《夢幻大樂團Love Big Band》影片,記錄過去各個引領風潮的老樂師,包括陳鎮堃、陳鎮堅、林鳳郎、黃敏賢、施教塽和劉文俊等人精彩的音樂人生。蔡一峰在映後座談表示,他最感佩的是樂師的師徒傳承,這些老樂師願意一個一個音符,手把手的指導新人,令他十分動容。

周良福在《高雄爵士老樂師的民族誌》書中也提到,1950年代的社會,生活普遍艱苦,學音樂是奢侈的夢想,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人很少,因此樂師多半口傳心授。當時年輕人為了學習,必須打好人際關係,對師傅少不了香菸檳榔茶水的奉承,才能獲得後臺旁聽的機會。為了早日出師,他們用過人的毅力硬著頭皮強行背誦,發展出一套正統音樂人難以理解的速成方式來適應職場。

老樂師在蔡一峰影片中提到,以前樂師收入是一般人的好幾倍,他們風光得意時,鄧麗君才剛出道,如今老來,吹一場西索米1000-1500元,不只微薄,工作機會也不多。「就當作『老人工』加減賺,不然回想當年還是會心生委屈。現在樂師的出路差不多都如此,還能出來走動已經很棒,必須把拖老命也當成一種幸福,不然一放手就『去了』。」

高史博研究部王興安表示,「夢幻大樂團」的故事,目前已有出版社透過高史博的協力,與作者洽談合作,未來也有規劃遊戲的空間。此外還有劉自仁書寫高雄百廟的故事,有興趣的單位也不少,對此,高史博都樂觀其成。

「很多資源都藏在博物館裡,歡迎大家來挖掘。」王興安說:「例如我們近10年來徵選在地寫作,除了『寫高雄』是針對高雄地區的文史調查計畫,我們還有生活化的『高雄小故事』,累計作品已經達上千則。創作者有興趣改編的題材也許就在裡面。」

此外,研究文獻方面,高史博除了期刊《高雄文獻》,還出版了27種文史采風專書與十餘種研究叢刊。倘若有研究員願意挖掘,把故事找出來,也可以跟創作者合作再運用。

文本之外,王興安認為高史博有別於其他博物館的幾種特色典藏品,也很有機會。「一是高雄老照片,大概有一兩萬幅。二是清末、日治時期的漢人織品,另一大類是漆器。加總起來共約三、四萬件。」這幾年高史博也接觸過桌遊、手遊業者,他覺得廠商長年從商業角度接觸消費者,更了解民眾心態,也比博物館接地氣,因此高史博持開放的態度,歡迎多面向的跨界合作,廣結善緣。

回應本次的職人專題,除了「夢幻大樂團」的老樂師,高史博今年的無形文化資產推廣活動「一心一藝」,也邀請了4位傳統工藝保存者現身說法。這些如今看起來非常特殊的專業職人,包括有傳統彩繪的藝師馮進興與蘇榮仁,糊紙藝師陳志良,還有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等。

蘇榮仁藝師繪製王船。(高史博提供)
陳志良藝師製作大士爺。(高史博提供)

此外,高雄也有做王船的工匠,還有與眾不同的媽祖海巡。高雄的拆船業也曾盛極一時,締造過臺灣「拆船王國」的國際聲譽。高雄還囊括了陸海空三軍,是國家的軍事重鎮。這些全都具有高雄當地特色。

王興安表示,臺灣欠缺庶民生活史,跟戰後的歷史教育有很大關係。「教育體系不大注重食衣住行、物質文化,而博物館用以接觸民眾的,正是人們怎麼吃穿坐臥這些事。比方紅眠床、漆器,甚至纏足,這些都是課本學不到的。」

「以前的人很『厚工』,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會把心神放在一些簡單的事物上面。」王興安說:「我們常說要喚起對祖先的感情,很多時候就是要透過對這些物質文化的理解。例如看過三寸金蓮,才知道以前的女人遭遇了什麼。在這方面,博物館任重而道遠。」

像高史博近期展出的洪稇源特展,是「洪稇源商店」創辦人洪見濤因具有巡查補與通譯背景,獲得可與原住民交易的特別許可,1912年於六龜原漢交界處設立的雜貨商。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部落與日人數度的火拼衝突,都有漢原交易的背景關鍵。洪稇源商店扮演的就是類似劇中交易所的角色,當時的原住民會用山產品跟漢人交易日用品。

洪稇源特展(高史博提供)

「這是全臺第一次揭露的資料,連商店後人都不知道有這些東西。高史博去六龜踏查,才從洪氏老宅中將它整理出來,其中有一大堆照片,相信可以幫助大家重建日治早期的歷史。」

➤舊港新灣,用新科技打造老歷史

高史博是臺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轄下包括全臺最大海軍眷村改建的「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全臺唯一的「高雄市皮影戲館」、臺灣最大室內鐵道模型展館「哈瑪星臺灣鐵道館」、保存臺灣規模最大貨運車站的「舊打狗驛故事館」、全臺唯一結合光雕投影模型展示的「見城館」、臺灣最暢銷《新英文法》作者、政治受難者「柯旗化故居」、佔地規模全臺之最的「高雄市左營孔子廟」、全國唯一包含二戰與國共內戰及韓戰主題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等。

許多館舍除了設置AR及VR互動體驗,也開發各項周邊,例如以臺灣年代最早、保存面積最廣的左營舊城為主題,開發出的桌遊《勇闖舊城記》,玩家需合力建造城牆、發展城鎮,並體驗左營舊城相關歷史事件,成為左營舊城最強的守護者。

插畫家諾米及曲奇與放克繪製的《濱線奇境》拼圖,呈現出日治時期由鐵道、港埠交織而成的繁榮街町。玩家可隨著濱線奇境旅圖,漫遊港都各歷史場域。其他還包括高雄歷史建築造型的積木,各種特展的鑰匙圈、T恤、徽章、餐具、包包、公仔、文具等,琳瑯滿目。

回歸文史改編的部分,王興安說,高雄現在做文化翻轉、舊港新灣,希望把一些老的元素找回來。雖然時代改變,不可能還原昔日藍寶石大歌廳那樣的陣容,小規模對產業的支撐力也不足,但只要有機會,他們會盡可能協助。他說:「希望夢幻大樂團的故事,這兩年能看到成果,這樣我們就可以幫忙推廣。博物館是公部門,服務不收費的,歡迎大家多多與博物館接觸。」●(原文於2023-11-17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物》叛逆貓與獅子王的背後,是被編輯唸的NANO HERO黃致豪:《Toby King托比王》專訪

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