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羊肉鮮甜無臊味,市佔率僅剩 5%,施友超返鄉牧羊,開創新世代的羊肉復興

上下游新聞
·
·
IPFS
·
台灣本土的羊肉是山羊,原本羊羶味就少,加上閹割去勢,羊肉自然鮮美沒有臊味。但因進口羊肉便宜,本土羊肉市佔率僅剩 5%,要吃到無腥味的本土羊肉也就更加困難。

你吃到的羊肉有臊味嗎?市售的羊肉 95% 都是進口的老綿羊,因公羊並未閹割去勢,充滿羊羶味。台灣本土的羊肉是山羊,原本羊羶味就少,加上閹割去勢,羊肉自然鮮美沒有臊味。但因進口羊肉便宜,本土羊肉市佔率僅剩 5%,要吃到無腥味的本土羊肉也就更加困難。

不到30歲的施友超,從小就在羊圈長大,一路求學、也在科技業工作,但他決定返回故鄉芳苑養羊。除了減少放養密度,讓羊活得更健康,也請廚師開發創意料理,更與太太打造「一人份的羊肉爐」,他想證明,優質美味的本土羊肉一定有存在的空間。

為了重振國產羊肉,施友超離開電子 業,走回養育自己長大的牧場。(攝影/林吉洋)

從小放羊長大,不甘本土羊肉節節敗退

有著理工男的書卷氣,施友超小時候,雙親在市場賣羊肉,兼開了一家羊肉爐店。由於彰化輕工業發達,景氣好的時候,羊肉爐生意相當火熱。羊肉爐是個淡旺季落差極大的產業,冬天要買到好羊肉相當競爭,最後施家決定開始自己養羊。

一路求學,拿到成大化工碩士學位後,先到科技大廠當工程師。在科技業裡,有很多同事知道他家裡養羊,第一個反應就是抱怨羊肉的羊羶味。這讓他頗不服氣,因為市面上大多數都是進口羊,但是在故鄉彰化,從小吃到大就是沒有羊羶味的,關鍵在於本土羊肉。

相較岡山以豆瓣醬為湯底、比較容易遮去羊羶味,溪湖的羊肉爐多半以中草藥為湯底,更加清淡,因此羊肉本身的氣味也就更加重要。彰化許多知名羊肉爐,更會標榜本土羊肉為主要食材。然而本土羊肉,成本卻難敵市面上大舉進逼的進口羊肉。

施友超說,溪湖羊肉爐以中藥材為湯底,更能直接表現羊肉本身滋味。(攝影/林吉洋)

雙親反對:本土羊產業面臨困境,規模持續縮減

原來,進口羊肉便宜的關鍵在於來源,進口羊肉取自老邁的綿羊,因毛色不佳而淘汰,令消費者卻步的羊羶味,主要來自公羊的性荷爾蒙味道。

因這些綿羊主要用途非肉用,所以從小並未閹割去勢,因此進口羊肉普遍存在羊羶味,成為大部分羊肉的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本土飼養以山羊為主,原本羊羶味就少,加上閹割去勢,讓本土羊肉幾乎沒有羊羶味的問題。

思考了幾年,加上父母親年邁,施友超決定回家接下牧羊事業,他從小被養羊事業養育長大,但是這幾年卻因為消費者的誤解,加上產業更新未及而衰落,決定跳下來復興本土養羊事業。

不過這個想法剛剛提出來,就過不了父母親那一關,兩老都不希望兒子回來接手,因為難敵成本結構的壓力。

羊兒天生是好奇寶寶,卻又害怕陌生人,是個矛盾又可愛的動物。(攝影 / 林吉洋)

飼料大漲更添壓力

入行時,施友超透過農政單位提供的教育課程,慢慢理解本土羊產業逐步衰敗過程。十幾年前,國產羊肉還有 20% 左右的市佔率。直到國內飼養戶遇到「羊痘」疫情肆虐,大量羊舍遭遇撲殺,導致第一波退場。

重擊養羊產業的還包括飼料大漲。前幾年疫情導致海運貨櫃奇缺,美國也遭遇極端氣候肆虐,國內的養羊戶多半是小戶兼養,面臨草料斷炊的窘境,各飼養戶都在告急草料。

好不容易遇到疫情稍緩,卻又碰到俄烏戰爭,2022 年飼料成本一口氣上漲七成,飼養戶幾乎叫苦連天。

本土羊肉市佔率僅剩 5%

成本持續居高不下,飼養戶無法將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忍受不了長期的虧損,這些年飼養戶逐批退出市場。施友超發現,今(2024)年國產羊肉市場竟然跌到只剩 5%。他苦笑著說,「當初如果知道飼料成本會飆漲,可能就會重新考慮(返鄉養羊)。」

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為了拚搏出一條本土羊肉出路,他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他也堅信,如果不是年輕人回來接手,本土羊產業會更困難。而這條本土羊逆襲之路,也多虧了太太吳宜家的支持,甚至不惜一起投入參戰。

愛妻參戰,一手打造品牌

吳宜家是畜牧場自有品牌「天香羊肉爐」的推手,她看著公公婆婆在菜市場賣羊肉,回頭還要顧羊舍,兩頭奔忙非常辛苦。但是以前的消費者食用羊肉爐很容易,現在年輕人開始走向小家庭化,越來越難接受羊肉爐。

「到底要怎麼樣讓這個產業翻新,才能讓國產羊肉走入年輕人消費市場?」成為她參與事業的初衷。

原本她還在企業上班,算是相對穩定,考慮了一、兩年才決定辭掉工作,一起投入養羊事業。很多青農第一個碰到代溝問題,但是宜家說,他們的方式是先把長輩原本的事業繼續做,養羊到市場賣羊肉這一模式都沒有停下來,再擠出時間去研發、經營品牌。

兩夫妻的方法是把羊肉爐做成冷凍包裝,施友超負責冷凍包新產品開發,吳宜家負責品牌經營與消費者溝通。他們希望消費者不用到產地,一樣也可以吃到優質美味的國產羊肉爐,1人份、3人份的真空料理包,剛好符合現在小家庭在家開伙的需求,多一點的也有6人份包裝。

他們相信,只要慢慢建立在家吃羊肉的消費習慣,就能打開國產羊肉的能見度。

國產羊的逆襲:拍影片拚創意,找廚師開發「羊肉漢堡」

2020 年開始三年新冠疫情,意外讓施家的羊肉事業打開一個新的天地。因外食風險增加,小家庭更不敢出門吃飯,真空料理包裝的市場大幅成長,兩夫妻也推出「天香羊肉爐」品牌,進軍冷凍市場。

他們在2021年還特別情商好友,拍攝第一支品牌短片《工程師のFun羊人生》,沒想到這支影片被許多人轉發,更意外的是,這支影片還獲得第二屆微電影創作獎,希望城市組佳作。到現在為止還有許多人因為這支影片找上他們合作,讓兩夫妻又驚又喜。

以低成本的宣傳策略算是踏出成功第一步,建立信心之後,他們開始尋求廚師合作。兩夫妻認為,品牌最重要是擔任媒介,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而廚師則是產地跟消費者中間最好的橋樑。

吳宜家貼切地說:「只有廚師可以講出兩邊都聽得懂的話。」她認為國產羊肉的成本並不是問題,而是如何找到「屬於本土羊的康莊大道」。

「廚師想要找到好的食材,而生產者想要找到好的料理創意」,吳宜家說,找廚師可以指出生產者思考的盲點,才不會困守在原本的想法。

例如畜牧場最頭痛的是後腿肉,因為大部分是瘦肉,煮起來又硬又柴,所幸在廚師建議下,開發出羊腿漢堡肉的作法,成品意外令人驚豔。目前至少有三位廚師成為牧場的好朋友兼顧問,開辦私廚餐桌,不斷地嘗試各種更精緻的料理方式。

友善飼養:從減少飼養密度到草羊共生

羊是溫馴又可愛的動物,照顧羊群朝暮相處,最終還是要送給屠宰場,這是經濟動物產業最難過的一關。

施友超坦言,當放羊人跟經營者的思維不一樣,小時候只要把羊群餵飽、照顧好,什麼事情都不用想,但是成為經營者後,就得面臨把親手養大的羊,送去屠宰場,讓他倍感煎熬。

以場內常見的努比亞混種山羊而言,養了 12 到 14 個月就是最好肉質的時機,要選擇哪一隻要出貨?畢竟有的羊兒很黏人,尤其施友超每天待在羊群,每一隻羊他都能區別,從未搞混。但是他也說出心底的煎熬:「尤其是第一年最明顯,如果該送走的是我最喜歡的那一隻,我也會捨不得。」

面對可愛的羊群,施友超初期也有不捨。(攝影 / 林吉洋)

最後他給自己的理由是,「經濟動物這一行業的本質不會變,只要我在過程中盡心盡力照顧好羊群,讓牠們處於舒適、愉快、健康、自在的環境,我才能無愧於心。」兩夫妻決定在能力範圍內,盡力對動物更好一些,第一步就是減少飼養密度,讓羊群可以在足夠的空間活動。

更有趣的嘗試是,他們讓一部分羊群定期放風,在戶外草地上活動,保持心情愉快。在吳宜家堅持下,在牧場裡面的狼尾草使用無農藥的栽培方式,甚至還搭了一處溜滑梯,讓一些活動力強的羊兒可以在無農藥的牧場散步、跑跑跳跳。

願景:國產羊肉要打團體戰,重新區隔本土羊肉市場

施友超認為,羊群比牛更適應台灣的氣候環境,因為羊群並不特別怕冷熱,只要避免氣溫驟降或遽增,熱一點或風大一點,都不太受影響。

加上施友超秉持實驗室精神,開始建立牧場的氣象數據,妥善利用氣象預報掌握氣溫、降雨,施友超認為,在極端氣候威脅之下,羊的適應力其實會比牛隻來得更有韌性。

施友超說,他的願景是希望國產羊肉市場重新被看見,大家一起把本土羊的餅作大。他認為在現代的消費分層習慣之下,一定有國產羊肉存在的空間。

他也正集結回彰化投入羊產業的年輕人,這是一個「團體戰時代」。他不覺得羊是「慘業」,谷底應該是翻身的機會,未來逐步收復被進口羊肉侵吞的市佔率。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上下游新聞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 Author
  • More

透過地方書寫,將歷史還給大眾─《誌村鑑》,深度有趣的地方風土走讀

一隻愛喝咖啡的飛鼠,帶領特富野咖啡向外飛翔!陳瑜安陪族人,推展精品莊園咖啡

荔枝解密》台灣是荔枝「天選之地」?誰是市場之王?最好吃的荔枝是哪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