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用上ChatGPT了,还要学英语?

luzhiyuan
·
·
IPFS
谈英语学习与culture shock

我在游牧者计划里写道,「清迈是一个我希望自己可以留下来,用更多时间观察它,并且为它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地方。」

「观察」有很多种。在线上通过FB小组里看各种清迈的帖子是一种观察。在线下通过与人交谈从而发现了不同的观念视角是一种观察。用walkin的方式丈量这座城市,看着周遭的环境萌生出来的思考也是一种观察。实际上,在清迈生活的一个多月里,我已经和自己的导师先后谈论了关于饮食习惯的包容性、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信息源)、免费的公共资源(人的真实需求)等话题。在那之前,我想先讨论关于英语学习这件事情。我愿意把我英语学习的动力开诚布公,与更多有类似想法或者犹豫是否要因为AI而放弃学一门外语的人进行交流。

起因是我在FB上看到的一则帖子。

我刚开始看觉着很神奇。原来也有英国人也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啊……

虽然英国和法国是两个国家,但大家总把英法连在一起说,加上我之前看到法国每年不调休的假期就有100多天,我自然而然会觉着英国人也有很多假期,生活是很好的。

再往下看评论,我触动了。

有两个评论让我体会到灵魂被直击。我想了很久,这可能是culture shock的表现。比起所谓的饮食文化,社交礼仪的文化,这些冲击真的都算不了什么,这些都比不上对于人的定义的不同所带给我的文化冲击。

评论一就是下图中的一句话,「you're only 29」。

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包括现在再看到这句话我还是有点不舒服。为什么29岁了还可以only?我……虽然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国内35岁的年龄限制不以为然,但当我看到only这个单词这么用而呆住时,我意识到我仍然有年龄焦虑。

而且也不只是一个人说29岁还很小。

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是用公历作为年龄的,每一个人的一年也都是365天,但是国内的29岁好像和评论里这些国家的29岁那么不一样。大家真的是在谈论同一个年龄,在谈论29岁吗?大家真的是在说29岁年轻,不是说19岁年轻?

第二个震撼点是下图中的Eartling。

我之前看到关注的一个老师(网课老师)有如下之感慨,我当时就想,「噢,是诶,比起xxx人,我首先得是个人,再在人字之前加上修饰语。」

我现在看到在英语世界里——特别这个人还来自美国——也有人去强调「人」而不是「xxx人」,就觉着「天啊,原来这真是所有人都会去考虑的问题啊。」

我在看到「only」和「Earthling」这两个单词的晚上一下子确定了要好好学英语的动力在哪里。我想用英语和更多人进行深度交流。我想知道同样是人,不同的环境所造就的思考方式到底都有哪些不同。我想让自己多多遇到这些文化冲击,从而重新思考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模样。

当然同样的,这个帖子里也有人问博主「why not fight to make England a better place. You're English right?」

这话在中文也有对应的翻译,「打不过就加入。」

我也看到过网上有「如果你觉得xx不好,那你就去xxx」的句子。如下图。

说这样话的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是每个人都可以和自己一样有力量,去建设,去奉献社会。由此,每一个发现问题但不解决问题的人都是「抱怨」和「逃避」的表现。

而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力气只顾得上让自己活下去了。活下去就已经很难了,ta们只能先让自己先活下去,不管是在哪里活下去。

我有亲戚很穷。当我面对需要为亲戚家的小孩子教英语的情况时,我没有让亲戚再掏钱买什么,我直接找到了小学英语的学习资源(大学里我做了非常多的家教,这其中就包括小学家教,当时为了做家教找了蛮多资源渠道的,本身就有积累一些资源),然后教小孩子怎么用。最后我离开的时候,通过微信,我继续把那些资源发给ta家人,让ta家人继续给她用。后面听我父母说,亲戚家的小孩子就只是因为用了我的那些资源,成绩从班级垫底到班级第一。其英语能力提升之快也可以说明ta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真的非常差。

这也是我曾经非常希望自己去公立学校当老师的原因。

我是想去公立学校教书的。我做家教时遇到过公立学校的孩子,私立学校的孩子。我也曾经为了刷学院规定死的志愿者分数而去给快递员小孩上过课。我知道有些教育资源其实不贵,甚至在网络上是公开免费的。我会希望我有能力把那些免费的东西告诉给那些没有那么多教育资源的小孩。我很难忘记私立学校的孩子对于分级外刊的感兴趣,以及公立学校的孩子年级越大、勇气越来越少、对分级外刊的恐惧。我曾经跟自己说,或许我会在社会上先历练十年,十年之后我再带着对社会的理解,回到学校教书。那时候我教书,我就可以有来自社会上的背景,我会把这些背景融入我的教学中,这样,或许我的学生们可以知道社会的模样,可以觉着自己的学习和社会不是脱节的,可以不说「读书无用论」。我看不起每一个在为社会和学校脱节做贡献的老师。哪怕ta们不自知。同时,又因为我当不了老师但是ta们可以当,我觉着很可笑。

我在教别人学语言时非常注意语境。

例如,同样是教英文单词「color」,我不会寓教于乐,不会去设计各种课堂游戏的方式让大家记住红色、蓝色、绿色怎么读,快乐教育。我会选择用三原色的两两组合产生的颜色去讲单词,用英语去聊美术。我也会让大家思考餐厅里用的是哪些颜色,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如果换成另外的什么颜色会有什么影响,让大家对颜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些感觉。

自从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教人学英语,只是我从来不放弃自我教学。我需要用英语进行一场又一场的deep conversation,去知道世界的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慢慢意识到这些多样性的存在。若将来有机会,我也把这些东西告诉给其他人,传递下去。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并步认为很多人真的做到了这一点。ta们可能也没有去想,也会觉着没有意义,更加会认为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嗯,我习惯了。

我学语言是不太感兴趣学一些和智识不匹配的东西的。根据《新标日》去背诵日语单词对我来说很累很困很难(为此我的日语课挂科重修了),因为我不知道我要不断的背诵苹果、梨子这些单词有什么用。我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大人了,那样机械的背单词是在侮辱我。所以我很感谢AI,很感谢GPT,很感谢科技让我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我感兴趣的。

我喜欢deep conversation,不管是什么语言。

我最近断断续续地也会和缅甸餐厅的人们学缅甸语。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喜欢吃,所以想知道怎么用食物的产地语言去称呼它。因为店里的大家正好是本国人,也就可以现学现用。而在我学习缅甸语之前,我们的维系方式是英语。

而在1月8日的晚上,在我结束几近四小时的全英对话后,我也更加意识到学好英语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我和陌生人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聊disconnected from the society,聊年轻人对生育观念的改变是对家庭概念的肢解,聊国家政治和信息源,聊买二手的东西以及环境保护。

学语言,于我意味着了解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是AI代替不了的。相反,曾经的工作同事还会评价我的GPT比起其他人的更聪明一些。

可谁的GPT会比谁天生高贵一些呢?那只是我会提问罢了。而我会提问,又只是源自于我对不同的思考方式感兴趣。再往下深究,或许学语言只是在唤醒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你呢?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uzhiyuan保持强烈、单一的欲望 今年愿景:用英语进行深度交流 | 开辟第二份收入来源 |做个稳重的人|身体健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住在清迈大学附近

清迈市郊的一场西班牙餐馆

对世界抱有好奇心是一项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