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联会义工列明慧的六四记忆与传承:从维多利亚公园大台到“六四舞台”

歪脑
·
·
IPFS
·
在很多香港人的记忆中,每年春夏交替时节的六月四日,时不时会有大雨,还有散不去的闷热。列明慧,这位香港支联会的资深义工,曾经有十年,在雨水与汗水交织下,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大台上带领来到现场悼念的人群,在洋洋烛光下呼喊“平反六四”口号。这片烛光在三年前《港区国安法》生效后,随港人移民潮分散至世界各地,当中也包括已经在2021年末移居英国的列明慧的热诚和坚守。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陈琪
原文发布时间|06/05/2024

在很多香港人的记忆中,每年春夏交替时节的六月四日,时不时会有大雨,还有散不去的闷热。列明慧,这位香港支联会的资深义工,曾经有十年,在雨水与汗水交织下,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大台上带领来到现场悼念的人群,在洋洋烛光下呼喊“平反六四”口号。

这片烛光在三年前《港区国安法》生效后,随港人移民潮分散至世界各地,当中也包括已经在2021年末移居英国的列明慧的热诚和坚守。今年,曾在香港制作多出"六四"舞台剧的列明慧把无法再于香港上演的"六四"舞台剧《5月35日》移师英国,在伦敦首演六场英文版;同时,她也与《歪脑》记者分享了自己作为香港支联会义工的十年经历。

列明慧很记得六四发生时,她只有12岁。不曾热衷政治的母亲,在六月三号那夜还是开了收音机,一直都留意着当时的新闻,直至六月四日天明,她立刻冲到楼下买报纸,“虽然她没有说什么,但是我知道那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是一件关于中国民主,还有对于香港人的一件很重要的事。”那时读初中的列明慧,因个子矮小而排在第一行,翌日上学时看得清楚,众老师均身穿黑色衣服,校长就上台说话,讲他们要奋斗, 中国人应怎样,“他一路说一路哭,到目前我依然印象深刻,以后每逢六四,老师都会讲这段历史。”

关心六四的种子在小妮子初中时植下,到大学发芽了。

她说自己小时候家教甚严,深夜出门更是不可能,所以一考进香港理工大学,便觉得自己自由了。不仅出席烛光悼念晚会,更参选大学学生会,积极参与民主运动。“那一年是1996年,回归前的关键一年,也是香港改朝换代的一个大时代…那时候觉得自己是有关心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好像有些天真的使命感。(在大学学生会)参选就是为了在这个回归的时候,向港府提出要高度自治、并监察他们 。”1997年回归前夕,丹麦雕塑家及人权活动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建造了“国殇之柱”悼念中国六四事件的死难者,并在六四晚会展出,原来之后的“国殇之柱”大学巡回展览,理工大学校方曾反对这座具政治意味的雕塑在校园展出,列明慧身为理大学生会成员之一也向校方据理力争,指责学校不应该干预学生会的活动。争执一轮后成功将“国殇之柱”搬进校园内展出,“现在回顾当时是小事一宗, 比起现在香港大学对于学生会的打压,我们那时候都是叫做很文明。”

六四晚会的记忆:“无论雨怎么打,自由仍是会开花”

当时支联会常常与学生会合作,适逢支联会打算换新司仪,有成员瞅准列明慧声音低沉但洪亮,很适合当新司仪,所以2004年邀请她扛起这职责,“有时来集会的人,见你播少一首歌,其实群众是会投诉的,就是远远从第六、第七个球场走出来告诉你,‘ 你今天播这首歌为什么不唱?’这是很常见的反应。”但去到她接棒的一年,群众反应不俗,始终支联会一向“男人味”比较重,换上女司仪给人感觉焕然一新;结果司仪一职,她一扛就扛了十多年。

2013年六四是列明慧任司仪期间,记忆较深刻的一年。那天雷雨交加,连在维园的控制室也水浸至小腿,音响器材与灯光也多次跳闸,但是现场的15万群众并没有离开,“当时大家都在坚持,一有电力,我便拿起麦克风,很简短的宣布继续集会,那次是很深刻的,因为我觉得大家真的风雨不改,无惧风雨;而且在资源紧绌的情况下,完成了整个集会的过程。”

历经风雨,支联会也曾受到蜂起的本土思潮的波及。2016年,有数名手持象征香港自治/独立的龙狮香港旗及香港独立直幡的示威者冲上大台,并高呼“不要民主中国,要争取香港独立”,当时新闻影片看到数名男士企图阻止他们,而站在身旁的列眼明手快的抢回麦克风,“其实本土运动的思潮兴起,开始对支联会所谓的‘大台’的质疑,觉得这样的晚会是没有意义,讲那么多中国议题跟香港有什么关系?跟年轻人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在我做司仪是有阶段性的,即是在刚刚04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视六四是个共同议题,无论你在光谱里面,所有人都会参与支联会的烛光集会。但及后开始有一些新的思潮,觉得应该要跟中国的关系切割,觉得晚会是行礼如仪,这次晚会我也觉得很深刻。”

筹备六四舞台剧 秘会天安门母亲

其实早在2009年,列明慧已知道要传承六四,单靠燃点烛光不够,所以她成立“六四舞台”,以艺术角度讲述历史;当年制作了舞台剧《在广场上放一朵小白花》,讲述香港女记者,北京的高干子弟和来自四川的留学生,各自展述对六四运动的感受。由2009年至2021年解散,“六四舞台”先后做了8个公开演出,其中以《5月35日》阵容最强,邀得庄梅岩为编剧、李镇洲任导演,故事讲述一对老夫妻在临终前,如何可以去广场堂堂正正悼念六四事件中死亡的儿子。列忆述,当年为了让创作团队在写剧本时更加深入,已细阅许多支联会的资料,但看毕后仍然觉得不足够,故列透过中间人联系天安门母亲,然后创作团队就飞往北京与几位母亲谈了很久,“所以在剧本里面, 其实都很大的反映了她们的心声。”

也是因为这次制作,以及当年2019年反修例事件,让她对天安门母亲运动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他们如何勇敢地突破封锁,然后靠自己的渠道去找难属,但以前只是讲述别人的故事说‘她们被打压、被噤声、如何意难平’…那种距离感是有的, 但自从过了2019年之后,我觉得跟他们的联系是深了,感觉有点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但会将香港视为主体,如果香港是没有民主,中国大陆是不会有民主的。”

将“六四”议题带去英国

2019年起多位支联会骨干成员被捕,列明慧评估风险后在2021年10月底,决定带着《5月35日》剧本版权离开香港,移民英国。犹记得2022年时,在国际特赦组织的协助下,伦敦举行了一场免费的放映会,人数虽然不多,但有英国观众觉得结尾用上梵文很有感觉。去年《5月35日》国语版首度在台搬演,合约写明演出要忠于原著,即剧本不可改。列明慧没太多干预,但飞到台湾观看时,觉得结局处理还是令她不太舒服,“台湾的导演处理就是,哲哲(剧中六四死难者)走出来,然后跟母亲及爸爸在天上面团聚,然后有一点小确幸…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整个事件还没有结束,现在天安门母亲依然受到严厉监控,依然是不能够公开拜祭他们的子女、依然许多人在受苦、坐牢,所以不是说在天上团聚,就代表整件事完结。”

这趟旅程另一触动她的地方,是她首次参与海外六四集会的经历,看到不只是移台港人,还有更多台湾年青人面孔。她留意到,参与集会的台湾人均集中讨论六四如何与台湾有关,以及台湾能怎样避免历史重覆。这两件事令她决意做《5月35日》英语版,将事件与当地重视的普世价值扣连,令更多英国人知道六四事件。

支联会以及《六四舞台》虽然已解散,但她在英国继续透过《5月35日》舞台剧传承历史,35年过去,没有使她意志磨灭,“因为政府是很刻意去扼杀 、抹杀我们的回忆, 还有去改写历史,所以 35年之后,我们都依然要继续讲 。究竟六四应不应该的平反?有些人是觉得不需要,因为我们自己有个真相,不用等政府官方的认证,但他们在35年前遇害,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调查,这件事本身就是不正义,所以寻求正义是我最想看到的。”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