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的由來(八)「隋」
每每上課講授到了隋朝時,總喜歡逗逗學生:
「各位同學,你們知道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最終是被隋給統一了!」
此時,只要故意停頓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小朋友急著回答說:「隋朝。」
看著紛紛回答我的小朋友們,我只好故作鎮定地對他們說:「我剛剛那句話是肯定句。我沒有問你們問題啊!」
頓時,全班哄堂大笑,精神也為之一振。這樣的上課氣氛,才是我喜歡的。
每每介紹到隋朝,就會介紹到那位很小氣的隋文帝,還有那位為了奪得帝位而假裝節儉,但其實非常浪費的隋煬帝。當然,還會介紹隋朝對中國的種種影響,包括官制、運河,乃至於奠定後來的大唐盛世等等。
但隋朝為什麼要叫做隋朝呢?在沒有看過任何資料下,合理的猜測應該是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隋國公或是隋王等等之類的吧!查了一下資料,確實跟這點有關。楊堅的父親曾被封為「隨國公」,後來由楊堅所繼承。但仔細一看,楊堅繼承的是父親被封為「隨」國公的爵位,為什麼這個「隨國公」所建立的朝代,不是「隨」朝,而是「隋」朝呢?
根據學者的考證,「隨」是西周時期的一個位於河南一帶的小封國,期許他能追隨周天子而取名為「隨」。如果讀過李斯所寫的〈諫逐客書〉,就會記得當中曾出現過「隨侯珠」一詞。因此楊堅一族被封為隨國公,也許也是要取「追隨」的涵意,抑或是因為封地在河南一帶的關係。但這個「隨」字,卻讓開國國君楊堅不太喜歡。
即使在今日,我們看到「隨」這個字也會馬上聯想到「隨便、隨興、隨意」等等詞彙,感覺不是非常正面。而隋文帝楊堅對於這個字的反感,則是因為「隨」字中有著「辵」這個部首的關係。畢竟「辵」代表走動,代表飄移不定。在那動盪不安的魏晉南北朝中,如果取了一個擁有「辵」字旁的「隨」當作國名,會不會也暗示這個國家一樣會漂移不定,一下子冒出來,不久又消失呢?
據說是因為這個理由,讓楊堅決定把「隨」字裡的「辵」部刪去,改用「隋」當作國名。
然而,就後來的歷史來看,即使少了「辵」部,這個王朝依舊短命。看來國名取得好或不好,如果人謀不臧,國家依舊無法長治久安的。
令學者啼笑皆非的是,隋文帝自以為聰明的改用了「隋」當作國名,雖然少了他所忌諱的「辵」部,而發音也沒有改變,但其實意思上比原本的「隨」更糟糕。
查查字典就會發現,少了「辵」部的「隋」字意思是指祭祀時割剩的小碎肉。也因此許多學者對於隋文帝的評價,除了眾所周知的小氣外,還加上了不學無術。因為如果楊堅多讀一點書,就會發現這個「隋」的涵義比原本的「隨」還糟。
雖然在國名上,隋朝有弄巧成拙之嫌,但近年來隋朝的評價卻慢慢提升中。因為今日治史似乎較少關注到道德層面,所以隋朝的大興土木、確立官制等等受到今人的肯定。就像是曾經被喻為暴政代表的秦朝,近年來的評價也是越來越高一樣。每每介紹到這些曾被稱為暴政的王朝時,心中都會想起一個問題:
今日留下來的許多古代建築物,大多是古代百姓遭到暴君奴役下所建設的。如果沒有這些暴君,我們可能看不能像是兵馬俑、長城或是許多帝王的陵寢。這些對當代來說是暴君的人物,他們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重要遺產,就這角度來看,到底是體恤百姓的仁君好?還是為後世留下遺產的暴君好?
言歸正傳,短短三十八年的隋朝,雖然擺脫不了曇花一現的命運,但它所留下來的許多制度沿用到後世,甚至促成了大唐盛世的產生。雖然就國名的意思來看,「隋」是祭祀時剩下的小碎肉,但還是滋養了唐王朝的強大,況且這小碎肉王朝所建造的倉庫之多,每每唐朝遇到飢荒,都靠這些存糧度過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