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天堂與地獄

DuncanLau
·
·
IPFS
·
之前說端午節期間,找不到糖漿。終於,再次岀現,而且是太古那種平價貨,但仍不是處處有售。香港常被稱為美食天堂,又是中西文化交融,但有些食材,依然比較難找到。
有多少香港家庭有需要用這麼高檔的黑醋?

某程度上而言,香港仍算是國際城市,混雜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有些例如南亞裔人士,可能已是第二第三代人居於這個城市,有身分證,說流利港語,以香港人自居。當然有那幾十萬長居於此的工人姐姐,而歐美地區的,一帶一路的,仍有不少。理應有各式美食,但你想吃一頓,例如希臘菜,或者西班牙菜,沒有多少人可以馬上說岀一兩間來,推介一下。或者像外國,去那些不同族裔人士聚居的地方碰運氣,在多倫多這樣的城市,便有唐人街,小希臘,小印度,小意大利等小區,不同的菜式,應有盡有。在香港,最有可能的,就是去重慶大廈,或佐敦一帶去吃印度和巴基斯坦咖喱吧。

至於其他的甚麼法國菜,意大利菜,多是高級餐廳之類別,選擇也不多。十幾年前,英國名廚Jamie Oliver在港開設餐廳,主打的便算意大利菜,結果也終於做不住,全線結業。比較做得住的,大概是那些美式餐廳酒吧之類,牛扒漢堡包熱狗薯條等普遍受歡迎。自己認識一位中產人士,平日週末一家四口去逛商場看電影等,總會吃個下午茶,四個人四份餐,連加一便接近二千港元!我笑他富貴,其實他也牙痛咁聲。以前大環境尚好,搵得來,自然洗得出去,強顏歡笑地。

同樣,我見過有人在麥當勞,一家四口四份套餐,加起來也近二百元。理論上,應該夠一家人弄個三餸一湯吧,肯定好過四份套餐。大概是沒有時間煮,甚至居住環境狹窄,完全沒有空間煮食,唯有如此這般,換取時間空間!你只能期望,他們不是每天都是這樣填飽肚子。

其他人呢,除非你有家庭,有上有下有工人姐姐,大概會有餐安樂茶飯,其餘的,也是靠外食為主,如果真的要天天外食,又要控制在一個預算之內,那選擇真的不多,所以那些連鎖快餐店總是那麼旺場,或者那些兩餸飯如此其門如市。即使他們會定時推出新菜式,但萬變不離其宗,而且隨時可能中伏,因此總有咖喱牛腩,焗豬扒飯,以至一味咕嚕肉長期壓陣,食足幾十年,依然未厭倦。

而在天秤的另一邊,也會貴有貴食,除了那些貴價食材(例如海鮮)之外,一般菜式都可以有平民版和富貴版。一碟叉燒煎蛋飯大家一定吃過,幾十元的貨色,但一些酒店稱之爲黯然銷魂飯,便可以賣百多二百元。現在有很多飲食YT頻道,為大家介紹一些一般人很少機會接觸的菜色,亦有人將同一菜色,去不同地方比較。自己最深印象的是一次比較海南雞飯,有連鎖餐廳的,有小店的,價錢都在百元以下。唯獨是來自某星級酒店的,竟然要三百多元一份,還加上服務費,的確令人側目。雖然主持人明言食物質素及方方面面的確高其他的一皮,如果他能負擔,他不介意每天幫襯。我只能理解,香港仍有這樣的市場,每間食肆都有自己的定位。

不知道那些歐美人士初來香港定居時,要找自己習慣的食品會不會嚇一跳?價錢大躍進自然明白,有些食品就是難找。例如意粉類,英文稱為Pasta其實包括十幾廿種,其中的Fettuccine和Lasagna都是比較難找,這些都有人叫作濶麵,Lasagna千層麵是更難找,而且一定要用焗爐整,香港地不是家家有,可能是原因吧。但又很奇怪,港人特別喜歡各種麪包西餅蛋糕,全部需要焗爐製造的。

如果要簡單說,就是一個字「貴」,只要是貴價貨便很大機會找到,甚至可以說是,只會找到貴價貨。舉一個例,Balsamic Vinegar大多叫做意大利香醋,或黑醋,外國人多用作沙律醬,或者配羊肉,非常家常。自己住在多倫多時,亦有一支在家,這種醋講究年份釀製,因此價錢略貴,約五、六加元一支。在香港,應該很少華人家庭會用,除非是飲食習慣偏西化的,但這種香醋很易找到,而且選擇甚多。當然不會在普通超市找到,但一些外國人聚居的地區,較高檔的超市一定有,而且有數百元一瓶的貨色,在外國的大城市也未必有這麼多選擇。在商言商,應該是有需求,他們才有供應吧。那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

最近不約而同有移居外地的朋友親戚回港探訪,正事之餘便是四岀搜購各式零食,塞滿行李篋帶回去。我突然想到,今天的人是以零食為主,正餐為副,飲食習慣跟以前大大不同。其實,我們以前一樣有零食,只是偶然才會有機會吃一次。除了那些口立濕之類,我們兒時吃的餅乾,其實也種類繁多,如光酥餅、肚臍餅、山楂餅、檸檬夾心餅、麥芽糖餅、淮鹽餅、梳打餅、嘉頓雜餅、威化餅諸如此類,原來大部不太難仍然買到,那些杏仁餅雞仔餅馬仔之類,更有點升上神枱的感覺,變成古早味傳統食品,只是,今天年輕一輩誰會看上眼?一街都是各國進口的零食,五光十色包裝精美,各式口味顏色,其他的甚麽傳統美食,可能在外地也容易吃到,而且也有一定水準。

故此,正餐不那麼重要,原來美食天堂早已變成零食天堂了。

突然想起在八十年代有這首講Snack的歌。這支組合Godley & Creme有過兩三首流行曲,之後,他們𨍭去當音樂錄像製作導演,在MTV世代,有點名氣。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美食、優惠、禮貌運動

長老級的結他手Steve Howe

寫幾筆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