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懶音問題?為甚麼香港中文教育不教廣東話拼音?

人間世
·
(修改过)
·
IPFS
·
缺乏廣東話拼音教學,使大量香港語言教育問題長期無法解決。

早前Error一個「懶音是特色論」引起討論,不少專欄特文評論上一代永遠認為下一代的懶音問題嚴重,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數十年。由何文匯年代的「粵語正音運動」去到Ben Sir歐陽偉豪的「最緊要正字」系列,數十年來,大量學者費盡心神,社會的懶音問題毫無改善,甚至越來越差。

當然在這幾十年,香港社會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香港的小學狂推「普教中」,慢慢地削弱廣東話(此文視粵語、廣東話為同一概念)的地位。大量學生連基本字詞的粵語讀法也無法掌握,例如將松鼠(cung4 syu2)讀成「鬆鼠」(sung1 syu2)。因為北方話「松」、「鬆」讀音不分(甚至簡體字寫法混為一談)。觀乎現今社會,此等問題越見惡化,在可見將來,廣東話的地位亦會變得邊緣化,但我不認同有些專欄所言,「粵音學壞容易學好難」,無疑粵語太多口語,難以全部入文,但是懶音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妙計就是將「廣東話拼音」列入中小學課程。

大多數香港人都操廣東話,但這個本地話科學化的標音方法卻在香港的中小學課程中完全缺席,學生無法用一個系統化的方式理解字詞的讀音,這個情況其實很難理解。


眾所周知,漢字的造字方法有「六書」一說,其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所以大部份漢字,看看聲符,理論上就知道字的讀音。可惜漢字的發展史太長,在歷史長河中,不同地區的發音方式產生了異變,導致大量「形聲字」的發音方式並不一致(inconsistent)。

比如「把」(baa2)、「吧」(baa6)是形聲字,讀音大概類似,但聲調不同。而「爬」、「耙」也是用「巴」聲,但是卻變成了「paa」音。這樣對於粵語學習者(其他漢語方言情況亦大概如此)而言是龐大、混亂且沒有規律的知識,學習者隨時用數十年時間都未必能夠完整記得數千個常用字的全部讀音,特別是漢字有時會「以音別義」,例如「樂」,已經有三個讀音:lok6(快樂)、ngok6(音樂)、ngaau6(動詞)。

這些問題並非中文獨有,英語有更多不規則的讀音,譬如經常惹人嘲笑的tough, trough, though, thought, thorough, through, throughout家族。外國對這些的應對方法就是引入拼音(Phonics),例如教授IPA,學生經過訓練後,就能夠透過閱讀音標了解字詞的讀法。

學英語必然遇見大量毫無規則的發音字詞。

中國的語言教育亦如是,中華民國政府早在1918年已經推行注音符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亦在1958年推動漢語拼音,並編製《新華字典》等官方辭書去統一字詞讀音。這些制度解決了漢字標音的方式,確保文字的讀音標示有系統化的方式可循。

廣東話不是沒有這些拼音方案,而是已經有好幾種方案可供使用,譬如粵拼(jyutping)教院拼音方案耶魯拼音等。

北方話、南方官話、廣東話,都有這些系統化的拼音系統可用,何以懶音問題在廣東話特別嚴重?

問題在於教育制度。



中國、台灣的課程大綱,小學一年級首要掌握的課題是拼音系統。在下面的例子中,學生在認識「啊」、「哦」、「鵝」三個字之前,已經要掌握a、o、e的讀音。

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一《語文》,教導漢語拼音。
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一《語文》,文字上面有漢語拼音標示。

而在教導完拼音系統後,在所有課文上都標示有漢語拼音,如此學生即使未能認識字詞的寫法,但起碼能夠透過漢語拼音認識字詞的讀音。經歷小一的辛勞後,學生終身都能夠透過查找文字的漢語拼音,掌握字詞的讀音。

台灣的國小教科書未能找到截圖,但是小一國文課開首,其實亦是教育注音符號。如此中台兩地所有學生的國語課,一開始都是學習好拼音系統!此後對於學生而言,面對所有陌生漢字,只需要查字典就能夠得出準確的發音!


教科書是建基於課程大綱,中台兩地的課程大綱亦講明學習拼音系統是課程的必須內容。中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目標與內容」清楚寫到:

6. 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而在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寫到:

5. 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字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同樣,臺灣在民國107年(2018年)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中,亦清楚寫明了學生需要理解注音符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頁8。

可見中台兩地,語文課程中,最基礎的知識是拼音系統。為甚麼「阿媽係女人嘅常識都要寫水蛇膥(ceon1)咁長?」因為香港的語文課程完全忽略了本地話拼音。

那麼香港教科書是怎樣為字詞標上廣東話音呢?首先用同音字,其次會提供廣東話拼音。同音字標音是有效的方法,但是有一些字眼,同音字更為生僻,學生如何理解?

如:「迥異」(gwing1),同音字有炯、臦、燛、烓、浻、顈、褧、熲、煚、詗、絅、扃、炅、泂、囧、冏、迥、臩,請問那一個是學生容易理解的呢?「虢」(gwik1)又是另一典型令到老師同學無處入手的字。

部分教科書提供廣東話拼音(主要用IPA標音),矛盾就出現了:學生都沒有學過廣東話拼音,又怎能透過教科書的廣東話標音瞭解到讀音?

既然時常需要用拼音標音,何以不一早就系統化地學習廣東話拼音?

多數香港中學教科書會以同音字標音,不過不是所有字都有容易的同音字。

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從來沒有放過廣東話拼音在課程之內。如果閱讀香港教育局那本又長又譖(cam3)又悶又抽象又無稽又希望漁翁撒網大小通吃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下略為《課程大綱》),「廣東話拼音」一詞,從未出現。

《課程大綱》把語文學習分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四個種類,而「說話」範疇的課程目標是:

(1) 培養構思、表達、應對等說話能力;
(2) 掌握說話策略;
(3) 樂於表達、勇於表達,應對得體。

語音是否端正,從無論及。而《課程大綱》有以下根本假設(assumption):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學生從小已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語匯和語言經驗,而幼兒教育的課程亦包括語文範疇,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融入了讀、寫、聽、說的學習,學生的語文能力可從這些基礎上發展,但較有系統的語文學習,應由小學開始。

是啊,小學應該有一個「有系統的語文學習」,拼音系統就是一個能夠提供便捷標音方法的途徑。可惜整本《課程大綱》,關於「讀音」一詞,只有以下一段:

學校亦宜善用互聯網資源,例如:讓學生瀏覽和下載文化網站的材料,汲取中華文化和文學知識;亦可鼓勵學生運用網上字典、詞典,查考字詞讀音、字形和筆順,鞏固對字形的掌握,並正確書寫文字;教師更可透過電子學習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推薦學生閱讀電子書;設立電子閱讀及網上閱讀平台,進行網上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以外按自己的能力、進度及興趣學習。(頁26-27)

這一段放在「校本課程」入面,當中台兩地把拼音系統視為課程基礎時,香港教育當局卻認為「學校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需要做」,而且是希望學校鼓勵學生自己查找字典,換言之就是「你不認識某個字讀音?自己查字典啦,學校唔會教㗎。」

「讀寫聽說」,學校不教如何「說」,那麼要學校來做什麼?

好好,姑且體諒《課程大綱》希望講得抽象概括一些,容讓各間學校自行發揮,那麼《課程大綱》中的參考資料,也應該要有關於本地話文字發音的資料吧?抱歉,沒有。一則也沒有。

反而香港的「普通話科」《課程大綱》中卻寫明要學懂漢語拼音:

培養運用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的能力,以提高自學能力。(頁4)

可能《課程大綱》沒有提供,或者教育局提供的教育資源有提供呢?的確,教育局提供了《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常用字字形表:附粵普字音及英文解釋》和《中英對照香港學校中文學習基礎字詞》等,這些都有粵語拼音參考。那麼為甚麼不把這些知識包含在課程中呢?成本低,效益很高啊。

不解。


也許香港的「三文兩語」系統累事。初小已經要學習普通話以及漢語拼音,那麼小學生未必有空間學習另一套的拼音系統。(只不過,廣東話乃是主流的本地話,何以要學習漢語拼音而不學習廣東話拼音,又是一個爭論。其實沒有爭論,已經一面倒。

那麼中學呢?廣東話拼音並不艱深,廣東話對某些字詞的讀音有爭論,但是廣東話的拼音方法卻沒有爭論。只要學校選擇一個系統施教(粵拼、耶魯拼音等),學生起碼已經能夠系統化地學習一個系統。教少一篇文言,已足夠教授拼音。

香港的英文地名,不少是用各種形式的廣東話拼音拼寫。比如牛頭角(Ngau Tau Kok)、愛民(Oi Man)、油麻地(Yau Ma Tei)、上水(Sheung Shui)、屯門(Tuen Mun)等等。縱然地名拼寫混用了幾種拼寫方法,只不過認識了這些地名拼音,大量的懶音、不懂得發音、讀錯音的問題就已經能夠解決。更何況是整全地學習整套廣東話拼音?

舉個例子:「我愛你」,很多有懶音的人讀作「o5 oi3 lei5」(唉,這麼簡單的三個字竟然是懶音常客),而「我」正確的讀音為「ngo5」。不過,「愛」字,不少人(包括大量中文教師)矯枉過正把其讀為「ngoi3」,不過原來粵語的123聲,不會有「ng」音,只有456聲,才會讀「ng」。這些複雜的讀音,如果瞭解廣東話拼音,基本上不會讀錯。因為「牛頭角」清楚寫為「Ngau Tau Kok」;「愛民」則寫為「Oi Man」。


其實不少港人對廣東話拼音有一定的認識,可惜不成系統,所以錯誤多多,出現歧義時令人發笑。

2008年中國語文科會考,是一屆充滿著爭議的考試,其中閱讀卷,竟然出長篇文言詩歌《春江花月夜》為考核文章,其中有一條題目如下:

押韻在中小學課程中經常出現,部分學生難以掌握,如果懂得廣東話拼音,大概這條題目並不困難。

此份卷的考試時間只有75分鐘,而要閱讀三個篇章,回答七頁題目,加上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長篇文言詩歌,不難想像十多歲的考生見到會多麼緊張。

而考評局出版的《考生表現》中,對這一題的評論卻是如此:

至於第20、21題要求考生選出對偶句及圈出韻腳,屬於語文知識簡單應用,難度甚低。尤其第21題在題幹中更寫明每組押韻方式相同,盡量令提示明顯......其他題目亦顯示考生對詩句缺乏基本理解,表現最令人詫異者在要求圈出韻腳第21題,有少數考生竟把句子中第四、五字是為韻腳,顯示根本不具備押韻基本認識,實在非常可惜。(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出版之《2008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考生表現》)

(「之」你死人頭,咩年代呀?Lexical richness, you know? 句句用「之」,白話文嘅「的」字唔識用呀?呢啲就係香港考評局入面嗰啲日夜「之乎者也」嘅孔乙己。)

押韻,是常見的修辭方式。在中小學有無數詩歌會出現押韻,老師亦樂此不疲地嘗試傳授理解押韻的方式予學生。不過用漢語拼音,學生輕易能掌握「韻母」的概念(24個韻母);而古代的詩韻(《切韻》、《唐韻》、《廣韻》有206個韻)。這兩個「韻」,是hard knowledge,讀書,就知道意義在於「聲母、字調以外的部分」。

以廣東話讀唐詩已經贏在起跑線,廣東話入聲保留完整,語音大概與唐朝音類近,辨認「韻」本來不困難。不過在香港的廣東話教育中,不施教現代的拼音系統,學生無法系統地理解甚麼是「韻」。長期學生只是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大概虛無地理解為「讀音有些類似的文字」就是押韻。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希望學生頓悟?

事實是你的課程根本沒有包含這個概念,然後你就考。傳統就教反切,現代就教拼音,但係香港中文教育兩樣都沒有教呀!然後考生的確不認識時,出卷那批人就冷嘲熱諷,話學生缺乏基本認識。(喂,出卷果條友呀,令人詫異嘅係你哋呢啲搞咗幾十年教育嘅人,學生連基本嘢都掌握唔到,咁你就反思下你哋嘅教育成就啦。)

當然,課程大綱沒有包含,不代表不能夠考,程介明教授近來有篇文章《考試:為何?如何?》

我們往往假設,課程大綱,就代表學生學習範圍的全部;因此也是考試範圍的全部。於是,考試就「有權」這個範圍裏的任何一點考評學生。學生也就要準備:這個範圍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為試題的內容。
可以質疑一下:我們假設,大綱裏面的,學生就必須全部懂得嗎?又或者,我們假設,考試大綱以外的,學生就不需要懂得嗎?有些現代生活非常重要的知識領域,例如金融,學生就不需要學習嗎?

講得真好,「有不少課程大綱以外的,學生都應該要認識」,不過,為甚麼這些對現代生活很重要的知識,課程不嘗試包括在內呢?(Geometry和Trigonometry表示我很享受折磨學生)既然在公開試中要求學生找韻腳,那麼證明韻腳對於教育組織而言,是重要的。這樣何不讓學生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去涵蓋這些重要的內容?

若果廣東話拼音是在課程之中,學生如同理解漢語拼音地理解這些字詞,那麼大部份學生能夠快速地寫下這些字眼的拼音,這樣就容易見到韻腳的規律:

悠(jau4)、愁(sau4)、子(zi2)、樓(lau4) / 徊(wui4)、臺(toi4)、去(heoi3)、來(loi4) / 聞(man4)、君(gwan1)、度(dou6)、文(man4) / 花(faa1)、家(gaa1)、盡(zeon6)、斜(ce4)

學生見到「悠」、「愁」、「樓」都有「au」韻母,那麼大概就知道規律。題目的「每四句一組,每組押韻方式相同」,就容易讓學生圈出其他組別的韻腳。掌握廣東話拼音,日後面對這些關乎發音的問題,學生將有一個便捷的系統處理問題。


九因歌,或者乘數表,所有華人小一二生都必須背誦,背誦過後,終身受用。須知道唯獨中文有這樣規整的乘數表,外國人計算乘數,不如華人如此簡便。英國曾廢除要求學生背誦乘數表半個世紀,但近年重新要求學生背誦因為這個系統化的hard knowledge很好用。

九因歌是深奧的文言,用詞甚多。二二如四、三三歸九、五二得一十、五四中二十,填塞字眼並不相同。

同樣,廣東話拼音是一個系統化的hard knowledge,學生掌握這個系統後,日後對於廣東話發音的理解、爭議、錯誤就能夠大大減少。當然,也許要求教育局引入廣東話拼音在課程中,會強化廣東話的地位,可行性如何?不用說吧... er ....自救吧。網上有不同的廣東話輸入平台、Android、iOS的Gboard都有廣東話拼音、Windows、Mac、Linux都有rime輸入框架,可以使用各種粵拼,可以考慮一下嘗試廣東話輸入法,享受一下廣東話拼音輸入的便捷。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人間世無所事事諸多思緒的半廢耶青。 太多人寫風花雪月,太少人寫一些有營養又貼地的文史哲。那麼我嘗試寫下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寫給年輕人的理財指南:買股票的同一刻要設定好賣出價錢

寫給年輕人的理財指南:不要做長期的承諾,買任何保險要審慎

海外華人都是「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