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99《史記》卷四〈周本紀〉39: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有什麼明顯的差別?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
周定王在位第十六年,晉國底下的三家大夫─「韓、趙、魏」聯合起來消滅了另一位勢力龐大的大夫「智伯」,並瓜分了他的土地(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
換言之,原本大多是周王室內部出現亂象,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的混戰之外,諸侯國底下的各家大夫之間,也出現了爭權奪利的現象。這讓人想起所謂的「破窗理論」,當一小部分的破窗沒有及時修復的話,那麼破掉的窗戶就只會越來越多。同樣地,周天子無法擋住這股「禮崩樂壞」的狀態,那麼這情況就會從天子擴及到封國諸侯,乃至於各采邑的大夫。
回到主題,周定王在位第二十八年逝世,由長子「去疾」繼位,他就是周哀王。然而,周哀王才繼位三個月,他的弟弟「叔襲」就殺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周思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結果,這位殺了哥哥奪取王位的周思王才即位五個月,又被他的弟弟「嵬」攻殺。因此,由這位也是殺了哥哥的周考王搶奪到的周天子的位子(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這八個月內換的三個周天子,其實都是周定王的兒子(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由這一小段中會看出,整個亂世已經升級了一樣,短短的一年內,就發生了兩次弟弟殺死哥哥,以爭奪天子位子的事情。我們總是習慣把當年周平王東遷到雒邑之後的這段歷史稱為「東周」,並把東周分成「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關於春秋與戰國該如何劃分,史學界仍是眾說紛紜。但大致來說,都認定戰國時代的亂象是比春秋時代更為嚴重。
其實,要找到某一年當作分界線,告訴你這一年進入「戰國時代」,在這之前稱為「春秋時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就像我總是告訴學生,每年跨過十二月三十一日,頂多只有換了一本新的月曆,以及許了幾個實現不了的願望之外,「跨年」所代表的意義不大。因為所有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它的一段醞釀期,或稱為過度期。因此,當周王朝的亂象從天子自亂禮儀,到各封國之間出現兼併的情形,這應該都屬於我所認定的春秋時代。接著,隨著亂象擴及各諸侯國底下的大夫,出現各種「臣弒君,下犯上」的情形時,就已經算是步入春秋到戰國的過渡期了。至於哪一件事才算是「戰國時代」的明確開始,似乎已經不太重要。每個時代都是緩緩地向下個時代邁進,理論上不可能出現一個很明確的時間點,告訴你從今天開始就是某某時代的開始。因為,每個新時代的出現,都有一段漫長的醞釀期才是。
言歸正傳,這位周考王在位十五年後逝世,由兒子周威烈王「午」繼位。
當初,周考王曾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這就是周桓公,讓他承續「周公」這個官位職事(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周桓公死後,兒子周威公繼任。威公死後,兒子周惠公繼任,他把小兒子封在「鞏」這個地方以護衛周天子,號為東周惠公。
司馬遷之所以在這裡寫下一段有點突兀的內容,其實是為了接下來的故事進行布局。所以,這裡就先不多做敘述。但還是提一下關於「周公」的這個職務好了。周考王把自己的弟弟周桓公封到河南,以繼承「周公」一職。這裡可以讓我們學會兩件事:
其一,周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長子繼承。也就是說,嫡長子會繼承原有人的身分,這也就是所謂的「大宗」。至於非嫡長子的其餘諸子,身分則會降一級。就以周考王為例,他的嫡長子會繼續繼承這個天子這個職位,其餘的孩子則會降一級改具有諸侯的身分。這個制度的最大毛病是沒有考量到「時間」這個因素,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沒有足夠的領地分封給那麼多的貴族,那麼最後一定會造成「沒有封帝的貴族流落民間」的情形,這也就是為何這些人想盡辦法也得搶到一個身分的緣故。
其二,「周公」這個職位其實空缺了好一陣子,還記得在之前的內容中提到「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殺周公。」這也就是為何周考王得重新找人繼承「周公」這個職務的原因。
轉眼間已經寫了九十九篇了,我刻意安排的第一百篇內容為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