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理論的發展
IPFS
行政學是一門借用學科,自1887年至今,行政學的理論發展約可分為四大階段:
效率觀念與傳統的行政理論(1887~1930)
- 自從18世紀後半葉發生產業革命後,以「效率」為指標的工業化浪潮逐漸襲捲全世界企業界與行政界的努力重點,於是產生了傳統的組織與管理理論。
- 一般而言,傳統理論將機關組織視為一個靜態的機器,然後尋找各種最佳原則,以使組織有效的運作,達到高度效率的要求,並不重視人性的因素,為一種嚴密監督、集權、控制的管理哲學。
- 此一時期所強調的管理理論原則為:
- 決策權集中於上層人員
- 嚴明的層級節制指揮系統
- 注重員工的專業技能
- 嚴密的分工
- 一切嚴格遵循典章、制度、規則、程序
- 明確劃分業務與幕僚單位的工作
- 採取狹小的控制幅度
主要是由三個支學派所構成:
- 管理技術學派:
以泰勒、甘特、基爾布勒斯夫婦等人為代表
- 行政管理學派:
以費堯、古立克、尤偉克為代表
- 官僚模式(科層體制)學派:
以韋伯為代表
人性觀念與修正的行政理論(1930~1960)
- 此一時期主要是以人類行為及工作動機做為研究的重點,由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s School)學者所主導。
- 他們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人類學及政治學等學科的方法,研究機關組織人員的問題,並透過實驗的印證,確認人乃是管理的中心,認為組織中的社會、心理等與人有關的因素,才是管理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 此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梅堯、馬師婁、巴納德、麥克葛瑞格等人。
修正理論主要理論基礎:
- 人類潛在能力應予以充分發揮
- 人類個別差異應予以考慮
- 人格尊嚴應加以維護
- 運用激勵原則提高員工績效
修正理論管理原則:
- 思想交流的原則
- 相互領導的原則
- 上下一體的原則
- 內外並重的原則
- 自由溝通的原則
- 民主參與的原則
動態觀念與整合的行政理論(1960年代迄今)
- 自1960年代以後,各種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方面,均產生鉅大變化。
- 強調組織結構及工作程序的傳統理論,與強調人性因素對機關組織具決定性影響的修正理論,已無法再各自堅持放諸四海皆準的唯一最佳理論。
- 於是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以整合者的恣態應運而生,而由系統理論所衍生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也就從1960年代迄今成為行政理論的主流。
追求專業的當代近期理論(1970年代迄今)
1.回顧40多年來的發展,就學術運動或主流學說觀點而言,匯集成三大學說:
- 新公共行政
- 黑堡宣言
- 新公共管理
2.新公共行政及黑堡宣言二者立場相近,肯定行政人員及機關組織的角色功能,應為政府治理過程的正當合憲參與者
3.此說與強調向企業取經、引進市場、講究成果的第三者迥然不同,恰如公共行政思想界的左派與右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