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57《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16:沒事就是好事!
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登之罘,刻石。其辭曰: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其東觀曰:
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彊。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并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咸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旋,遂之瑯邪,道上黨入。
三十年,無事。
──────────────────────
始皇帝在位第二十八年的那一趟愉快的東巡之旅,或許讓他意猶未盡,因此始皇帝在隔年,也就是他在位第二十九年,四十一歲時,又一次展開了東巡。不過,這次到達陽武縣博浪沙時,遭到盜賊偷襲而受到驚嚇(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熟知這段歷史的人應該知道這次的暗殺行動,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良和一名力士所為。由於沒有捉到刺客,因此始皇帝便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不過,始皇帝的東巡之旅,並沒有因此中斷,仍按計畫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碑文內容就不再贅述,大抵都是誇獎始皇帝的豐功偉業。
不過,其中有一句話倒是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碑文上寫著:六國國君貪得無饜,導致戰火不止的情況下,是始皇帝憐憫民眾飽受戰火之苦,所以才出兵滅了六國(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
從碑文的內容來看,這應該是事先擬好的,因此才會繼續按計畫刻上,並沒有因為遇到暗殺事件而中斷。
接著,始皇帝的東巡團隊又繼續來到「東觀」,也就是今日的山東省威海市一帶,再度刻石碑紀念。內容部分,如同上一塊石碑,一樣在歌頌帝國的美好,也就不再贅述。
最後,始皇帝的東巡團隊前往琅邪,經由上黨返回京城。
隔年,也就是始皇帝在位第三十年,他四十二歲時,司馬遷僅留下了「無事」兩字而已。
──────────────────────
兩千多年前的皇帝與大臣們的出巡,應該是比起今日更加艱辛。畢竟那個時代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即使有馬匹,也得走上好幾個月。然而,始皇帝卻一連兩年東巡,而且看起來應該不是因為東方出事才特別去巡視,而是為了刻石紀念。對此,即使想誇始皇帝是「千古一帝」,仍不免在心中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綜觀始皇帝在他在位第二十六年一統天下後,第二十七年向西跟祖先報告自己已完成使命、第二十八、二十九年連續東巡封禪與刻石,雖然可以感受到始皇帝內心的感動,但人民是否感受到這份美好?一再巡視雖然對穩定天下有一定的幫助,但皇帝不斷巡視,也增加了被暗殺的機會。
另外,皇帝不在皇宮的這些日子裡,是由誰來主持國政?難道始皇帝都不擔心有人竊奪政權?對於始皇帝連續三年的巡視,總讓我覺得次數太過於頻繁,反而會增加人民的不滿。
或許是這一年巡視途中遇到刺客的緣故,也或許始皇帝本來就規劃一統天下後的第四年要好好休息,專心處裡國事,關於司馬遷特別在始皇帝在位第三十年寫下「無事」兩字,總讓人覺得特別怪異。畢竟,《史記》的體例是「紀傳體」,而非「編年體」,因此如果當年無事,應該可以直接跳過,就像前幾卷的內容那樣。但為何司馬遷得特別留下「無事」這兩個字呢?
司馬遷的很多資料,是來自於他的四處尋訪所得。因此,司馬遷當年在訪問各地遺老時,這些遺老或許就真的對這一年的「無事」印象深刻,才會特別讓司馬遷留下這個紀錄吧!?為何會對那一年的「無事」印象深刻?一定是因為平常都太多事的緣故吧?
因此,對此做了點小假設:各地人民對於天下一統後的美好,應該感受不大,相反的,對於改用嚴苛的《秦法》才會印象深刻。再者,天下一統後,皇帝連續兩年的東巡,他們一行人的吃住,也得由各地官員準備,加上人們也想一睹皇帝風采,因此這兩趟東巡對東方的人們來說,生活上應該多少受到些影響。因此,在始皇帝在位第三十年,皇帝沒有出巡,大夥也漸漸習慣《秦法》的情況下,「無事」反而才是人民心中最美好的事情吧?!
可惜,這樣的「無事」能維持多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