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旅|印度西藏自治區:沒有照片的旅程02

cyc3529
·
·
IPFS
·

【Bylakuppe札什倫布寺:雨輕輕落在草上】


初抵達時,僅能在日記寫下些隻字片語的隨筆,記在時間紊亂了之後。


一方面因為時差(雖然印度只比台灣晚兩個半小時左右),另一方面因為深夜抵達機場,又一路坐顛頗的夜車搖搖晃晃了近七個小時抵達目的地,初來異地的我根本捨不得錯過一絲一毫的印度,即便是深夜無人的公路,於是幾乎只闔眼區區幾個小時,一到Bylakuppe吃完早餐大伙兒便立刻著手場佈、準備下午義診上工。


於是剛到的幾天,身體的時間感都還在時間的縫隙裡錯亂,但很享受這紊亂感,總覺那是身體對於異地的感知反應之一。


前三週我們都待在南印度的藏人自治區,稍微簡介一下,西藏人在中國受的打壓在此就先掠過不提(因為應該很多人聽說過了吧?),但較少人知道的是後來西藏人的流亡大致可分為三波,其中一波便是1959年前後,流亡的路線也大抵幾種,其中之一便是到印度,至於方式後文也會提及幾種。


自1959年印度政府開始接納流亡到印度的西藏人,於是出現許多在印度的藏人屯墾區,它們或被稱為西藏區或藏人社區,隸屬於藏人行政中央管理,又稱西藏流亡政府。


大部分的人一開始聽到都會想到北印的達蘭薩拉,即藏人在印度的行政中心、達賴喇嘛所在之處,且大部分的人會訝異於原來遠在印度的南方,也有藏人自治區的存在。其實整個印度有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藏人自治區,諸如我們這次去的Bylakuppe與Mundgod便是其中之二,並不一定侷限於中印交界或北印,甚至即使同樣是藏人村落,不同的自治區也會因政策、地理位置、氣候、待的時間長短、與外來文化的對話、與印度當地文化的交融等各種因素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如北印的達蘭薩拉等地可能因為進入的申請手續較不繁雜,觀光人潮較多,印人與藏人的居住邊界也沒那麼明顯(居住界線這點後面還會詳細說來),且因為氣候條件較接近,俗稱「山城」的地理條件,呈現的自然也是與南印不太一樣的氛圍。而南印的屯墾區屬性反倒比較偏向單純宗教中心,一方面進入屯墾區還需事先經過繁瑣的相關證明申請手續,另一方面在南印的佛寺系統幾乎都是數一數二有規模的,因此外來者較少、專心潛修佛法的人較多,儘管氣候條件較濕熱,與他們家鄉的氣候相差較大。


但其實不管是Bylakuppe還是Mundgod,大部分印度政府分配的屯墾區,原先都是地處偏遠、甚至尚未或不易開墾的鄉下地帶,因此走出了西藏村落中心的鬧區,便著實都只剩漫漫的公路與兩旁的荒煙。


而Bylakuppe這藏人城鎮位於邦加羅爾西南方,其實是1960年第一個在印度成立的藏人屯墾區,在這裡有兩個比較主要的藏傳佛教系統,其一為附近的色拉寺,屬於規模上千人的大型寺院系統,另一就是我們主要待的札什倫布寺,規模便明顯小很多,目前只有不到五百人的僧眾。


札什倫布寺是由第一世達賴喇嘛創建,文化大革命後,1972年才在南印的Bylakuppe此地重新建立,這裡的僧人學校相較規模不大,學僧從幼稚園到八年級組成,年齡層從四歲到十五、六歲都有。


剛到時大約早晨七、八點,簡單吃完早餐,酥餅、麥片粥等,一行人便到了派出所報到,這就是剛剛所提及的,進入印度的一些藏人屯墾區還需要事先申請的許可證,我們稱之為PAP(Protected Area Permit)(藏民自治特區進出許可證)的文件,我們是在四五月就在台灣辦好的,而辦理的時間大概也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在南印度的自治區規定比較嚴格,不只沒有那張PAP很多guesthouse都不敢收留,甚至一抵達就要到當地的派出所報到。


當地的派出所不怎麼大,前排停滿了打檔車(基本上要在這裡看到一般的速可達超級難),其實對於印度的警察體系與權力仍舊處於非常朦朧的不理解階段,所以一直十分語帶保留的說這一塊,我在這裡看見一位印度警察拿著警棍在眾人面前將一個人驅趕進派出所裡,也在城市的街上看見配槍配棍的警察(或軍人)走在街上,還看見對於一些在台灣我們會覺得直接叫警察來的衝突事件裡,當地人傾向自己解決撫平爭端,例如下車兩邊吵一吵、互敲幾下彼此的車窗便驅車離去,留下我們外國觀光客錯愕地看著僅剩的滿地玻璃碎片。


不曉得是規定改了還是各地手續不太一樣,醫療團的其他同行人似乎也頗納悶這次的過程特別繁瑣,但也有可能Bylakuppe這個地方跟我們下一個地點Mundgod比起來外來者較少,我們又來來回回跑了幾次街上的影印店才完成報到,但卻也因此幸運可以稍微繞到市集街上看看。


我們住的、吃的,及義診的地點都在寺院區內,因此鮮少有機會來到這跟寺院距離約五分鐘車程的街上,但雖說是「市集」,其實不過公路兩旁幾十公尺的範圍,有些點心店、雜貨店、嘟嘟車、公車站牌,有些賣香蕉的、賣手機隨身碟的(然後附設影印店的概念,我們就是在那裡印證件的),但走出了這幾十公尺的範圍,又回到了漫漫公路與荒煙。


我們總共在Bylakuppe這個地方待了三天,也因為人數不多,札什倫布這裡的氛圍很寧靜,大部分來看診的都是僧人,有札什倫布寺自己的,也有附近色拉寺來的,少部分也有附近的藏人跟印度人。


有些年紀還很小的,他們大部分都會有跟著一個年紀比較大的,類似生活導師,看著他們的互動總是覺得很溫馨,因為大部分出家的人在這裡是無親無故,生活導師和他們常常情同父子或兄弟,可以看到他們故意逗弄哪個小喇嘛的臉頰,玩在一起,或故意騙他說他們要叫醫師把他們的牙齒全部拔下來,但是真正在拔他們牙、痛的哀哀叫的時候,卻又不忍心地緊緊握住他們的小拳頭。


另外,Bylakuppe這裡常常停電(Mundgod那裡也是),一個月下來,停電就跟每天吃飯洗澡是一樣不值得一提的事了。但也因為停電,印度更添了許多嗅覺與聽覺的體驗。


夏季的南印其實是雨季,因此氣溫並沒有想像中熱,甚至有些涼意,約莫二十三、四度的氣溫,像南國平日的冬季。在微雨的農墾區Bylakuppe,不斷想起的是據這些藏人所敘述的,以前這裡的荒僻森林及不利耕種的田地,那泥土、樹、草、牛的味道。


安靜地下著的雨,因為平房稀疏,沒什麼雨滴跌落屋頂的聲響。


雨,只是輕輕落在草上。




【Bylakuppe色拉寺: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感官作用】


而剛剛提及的Bylakuppe另一個寺院系統色拉寺,我們也在臨行前一天來到了這裡參觀。


從札什倫布寺到色拉寺的往返途中,用力地想把窗外的一切都印入腦中,路邊骨瘦的牛兒,吃著路邊隨處可及的野草,遠方越過好遠好遠的森林與農田,看見一層堆過一層的山與高原,看著那些遠景,真的忽然有股衝動想奔跑,或想就這麼看著它天荒地老。


出了寺院範圍,即便還是在藏族自治區,但開始有印度村及印度人開的商店間雜其中,但其實很好分辨,藏族會在自己家裡、田裡或小寮房裡,掛上五色旗(即風馬旗,五種顏色各個都有自己的寓意,原本風馬旗也是非常具有宗教意涵的旌旗,但其實如今也有些人單純將之視為種裝飾物,或代表著某種自我的認同,這也是我覺得有趣之處,宗教信仰亦隨著時間,受各種其他外力的因素,對不同的人來講,而逐漸有了新的意義與模樣),關於印度人與藏人在這裡居住的界線,後文也會有提及。


而進入色拉寺範圍後,又是不同的氛圍,翻譯帶著我們繞繞,去看一個寫著他們幾世紀以來歷史的碑文。


有別於札什倫布的小規模,這裡僧眾眾多,因此其實這幾天我們的翻譯也幾乎都是從這裡派來支援的,走在寺院區裡頭的街道,巷子與巷子錯綜成僧眾的住所,或些許的日用品商店,我們也在此地稍稍停留喝杯咖啡,而關於藏佛寺裡頭的咖啡店,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觀察。


街道旁販售著關於達賴喇嘛的藏文書,滿是莊嚴的僧人住所(他們叫「康村」)的巷弄裡,走進一平房,拐上二樓陽台,看見一間又一間像台灣的屋瓦,突然又一個拐彎,就見著極度現代化的裝潢、藍色LED燈光、紅皮沙發的咖啡廳,像極了台灣早期的一些傳統酒吧,這衝突感令我覺得有趣,像櫥櫃裡的各式能量飲料、甚至瓶裝水都可見到可口可樂公司的mark(一直以來只能在書上看到的印度搶水之爭、可口可樂跨國企業與民生用水及汙染問題的矛盾,部用以抗爭畫面的方式呈現,如今在餐桌上就鮮明可見),點了杯cappuccino,任何地方都可以像回到家鄉、回到高雄的隨便一不知名的咖啡店,我感受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作用力大喇喇地施加在我的感官。


這些衝突感,正如繁忙的市集塞車時的嘟嘟車的畫面,寺院裡的料理混雜進印度人料理的優格、酸奶、某些餅類以及尼泊爾也可見的momo(類似湯包的一種食物)等。


他們在某些地方抗拒被化約,卻又在某些地方被涵化。




【移動:像部公路電影】


離開Bylakuppe那天,我們一大早七點多出發,預計一共十五小時的巴士車程。我們從Bylakuppe一路往東北方前進,嘗試記住一些公路編號但仍舊失敗,印度這裡的公路系統也十分複雜,後來和一位當地的司機聊天完之後才漸漸比較了解,這也是後文會提及的。


其實,在這裡的移動應該說是既錯綜又簡單,簡易明瞭的是通常就這麼長長一條的路,不往前就是回頭,如此而已。


途中停泊了一些城市,如Hassan、Kadur、Shivamogga、Sirsi,也只有這些稍微熱鬧的地方會有比較多人,街景也比較多變化,醫院、公車轉運站、市集、無數的雜貨店,不然整整長長一條公路大抵就是馬路、森林、泥土,偶爾出現的矮房、牛、人們及對向來車,路幾乎就是像台灣的產業道路,中間沒有分隔線,只有路兩旁的一些貓眼石。但這看似單調、一成不變的公路漫漫,裡頭卻有些許的複雜,我不太確定我能否辨認出其中,但卻敢肯定,每一段的氛圍都是有些許不同的那氣味。


一個轉彎,我們的巴士開在鐵路與鐵路之間的公路上。


那畫面太美。


如果人生要充滿很多的夢想,其中一個一定是再來一次印度,騎著檔車在長長的公路上,像部公路電影,有遠方看得見摸不著的遠山,有路邊隨意嚼著雜草的骨瘦老牛,有灰灰舊舊的平房灑在黃泥路上,有印度婦女提著臉盆看著你。


---待續---


同步發表於medium→

https://medium.com/india-tibetan/%E6%97%85%E8%A1%8C-%E5%8D%B0%E5%BA%A6%E8%A5%BF%E8%97%8F%E8%87%AA%E6%B2%BB%E5%8D%80-%E6%B2%92%E6%9C%89%E7%85%A7%E7%89%87%E7%9A%84%E6%97%85%E7%A8%8B02-bd6746846575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yc3529做枚蒼涼而淒美的枯葉,要倔強而敏銳。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Throwback 2021
8 篇作品

20210612 阿峰今天沒有來

20210604 皇都電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