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年少日記,回到寫作再活多一次——訪《再回到這裏來》黃敏華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能夠重返校園,回到青春,再愛多一次,你又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回到過去,也許並不需要時光機器。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作家黃敏華,繼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今年四月中推出「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書寫那似曾相識的九十年代,以文字穿梭時空,重返九七前後的香港、剛搬到屯門虎地的嶺南大學、回到她的青春年代⋯⋯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王瀚樑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能夠重返校園,回到青春,再愛多一次,你又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回到過去,也許並不需要時光機器。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作家黃敏華,繼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今年四月中推出「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書寫那似曾相識的九十年代,以文字穿梭時空,重返九七前後的香港、剛搬到屯門虎地的嶺南大學、回到她的青春年代和寫作的起點。「寫完這個之後,覺得好像時空倒流,仿如自己真的可以再活一次。」

忘記自己是誰的十年光景

畢業於嶺南大學翻譯系的黃敏華,在大學中遇到影響她一生的老師董啟章,從而接觸到文學作品,亦因此開始創作小說,年紀輕輕的她,曾獲得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亞軍。畢業之後她將自己的短篇作品結集成為《給我一道裂縫》,在董啟章開辦的獨立出版社出版。正在她的寫作路剛起步的時候,她結了婚並移民到加拿大,在當地任職記者、編輯,後來又將採訪的經驗寫成第二本個人作品集《見字請回家》。

但在此之後,有差不多十年時間,她完全放棄了寫作。停下來的原因是,她成為了兩個孩子的母親。

「除了吃飯、洗澡、睡覺,沒有時間是自己的,不要說看書,基本上甚麼都做不到,更完全沒有想到寫東西。湊著兩個孩子,還可以寫到甚麼呢?腦袋也完全不在狀態。」黃敏華在2012年誕下了女兒,兒子則在兩年後出生。初為人母,她由以往記者、編輯、作家,成為一個全職家庭主婦,生活的一切,從此只剩下家庭和孩子。她放下了工作,放下了文字,也放下了自己。「不只是失去了一些東西,是失去了所有,就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每天由張開眼睛,直到睡覺一刻,都是在照顧孩子。」

讓她重拾文字的契機,是董啟章和台灣作家駱以軍在2016年出版的《肥瘦對寫》,收錄這兩個男性作家輪流出題的對寫文章,他們從自己的小說、文學作品,再到婚姻、孩子出生等日常話題無所不談。《肥瘦對寫》出版後,董啟章一如既往,將新書寄給遠在加拿大的黃敏華閱讀。正是這本從天而降的書,讓她忽然重新燃起要寫作的熱誠。「書中他和駱以軍兩個父親,寫下一些帶小孩的經驗之談,或者和兒子的關係。我看著覺得很不舒服,覺得當中欠缺女性的視野和母親的情感。於是我就著他們對寫的題目,自己全寫了一遍,也不管有沒有人會看,就是這樣自我抒發寫了二十多篇。」

同樣是陪孩子上學,在父親的角度中,可能是一趟輕鬆、溫馨,同時帶一點浪漫的旅程。但對於每天重覆做這件事的母親而言,這只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然而,這種毫不有趣的母親日常,會有誰願意了解?「普遍男性看待家庭,是理解不到母親的生活的。主流男性的定位,就是要上班賺錢,即使生了小孩,他的身份是不需要改變的。但是對於生育小朋友的女性,她的轉變是極大的,其他人可能察覺不到。很多男人抱怨老婆生小孩後,整個人都變了。其實是真的,根本是變了另一個人。」

黃敏華因閱讀董啟章、駱以軍的「對寫」有感而發,在每天小孩玩耍、午睡的空檔中,寫下二十多篇散文。之後又看見加拿大有一宗華人女性無故失蹤的新聞,讓她靈機一觸,將真實事件改寫成一個母親忽然離家出走的故事,並以那些散文穿插其中,在懸疑的背景下,揭示一個母親無人知曉的生活處境與幽深的女性心靈。她形容自己是在「不可思議」的情況下,寫下這本她在相隔超過十年後再次出版的小說《一直到彩虹》。

把時光倒流的年少日記

由《肥瘦對寫》開始,到出版《一直到彩虹》,黃敏華逐漸在文字中拾回自己曾經對創作的感覺。之後她把這個失蹤母親的故事延續下去,寫下了《金耳山奇遇記》,記載在母親缺場的一家,到野外露營期間發生一連串疑幻疑真的驚險奇遇。然後新近出版的《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則是這「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故事由加拿大返回香港,講述失蹤多年的母親留下一部無法啟動的手提電腦,電腦中收藏母親在大學時期寫下的日記,而在加拿大出生的女兒,則決定回到香港尋找當年母親與香港的種種,並企圖把電腦修好。小說中的日記,記載著九七前後的香港與剛搬到屯門、尚未升格的嶺南大學,與母親的青澀愛戀。當中的故事虛實交錯,黃敏華指,「當我回想過去的時候,當然也投入很多真實的經歷在小說當中,但畢竟已事隔多年,其實很多東西都已經忘記了,於是我把一些真實的歷史,例如回歸前後的大事、當時的流行曲、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放進小說之中,同時好像將某些東西保留在文字裡。」

翻開母親所寫的年少日記,仿如回到那個尚未變質的世界之中,一切單純而美好。當時她與情人曾一起在嶺南上過也斯的課,一起看過張國榮的演唱會,也一起搭小輪到皇后碼頭中表白,如今人與事都已消失逝去,成為記憶的一部份,而這些記憶亦或終將磨滅。日記之中的嶺南學院,當年還是爛地一片,事隔多年後已面目全非。在《再回到這裏來》出版後,黃敏華獲邀到嶺南作新書分享。再回到自己曾經熟悉的母校,她卻感到十分陌生。「那次講座在嶺南圖書館進行,當我進去圖書館的時候,頓時嚇了一跳,因為整個圖書館完全不是我記憶中的那模樣,我已經找不到小說中提及的那角落了。」在她記憶中的嶺南學院,還沒有新的教學大樓,也未興建宿舍,空間雖小,但同學都聚在廣場之中,形成一種獨有的親切感。「那時候的嶺南很有特色,雖然小但環境很好,所以才會發生書中那些不停偶遇的故事。現在那間圖書館,是建得非常漂亮,但就是沒有了以前那個印象。」

常言道大學是社會的宿影,同樣地讓黃敏華感到陌生的,不只是大學,也是這個城市。雖然她移民加國已久,但仍會時不時回來香港。「每次回來都有新的商場,上次覺得好吃的那間餐廳,下次回來時已經不在了。我小時候在荃灣碼頭那邊長大,現在已經完全變了樣,一個商場接著一個商場,全都是一些很貴的樓。」這個地方的未來,又會變成甚麼模樣?在小說中除了母親的日記外,還有一半篇幅是描繪約十年後的香港。長大了的女兒來到這個對她完全陌生的地方,尋找母親的縱跡和線索,也希望找到電腦高人能修復母親的電腦。在黃敏華筆下,未來的世界裡母親經歷過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歷史記憶被清除掉,人們被人工智能所監控、取代。只有少數的人居住在不見天日的「橋內」,換來殘存的自由,並以神秘的儀式守護僅餘的記憶。對於這些人何以選擇在「橋內」生存,書中沒有加以解釋。黃敏華只說,「我覺得無論身處甚麼年代,都總會有些不順從主流的人,堅持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當現在愈來愈多監控和鏡頭時,也許會有人想逃離這個時刻被監視的世界。」

眾說紛紜的香港故事

在小說的日記之中,母親當時正經歷九七前後的移民潮,身邊的人紛紛選擇離開,最終有人離開了又再回來,本來沒打算離開的母親卻最終遠走到加拿大。關於離開抑或留下,在今天又再次成為香港人的熱門話題。即使已移居二十多年,黃敏華坦言關於香港人身份的問題,一直在她心中縈繞不散。或許正是因為離開了香港,才更需思考「香港人是甚麼」這個問題。「香港的故事,我們可以怎樣說?」在小說中黃敏華多次引用也斯這句名言,從香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寫到預言之中的未來,她也一直在反覆思考這個問題。「香港的故事這麼難說,是因為它的歷史原因,因為未來方向的不確定,還是因為它一直處於浮動的狀態呢?以前很多人南來,現在很多人北上。現在官方要說好香港故事,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香港故事,或者也有一些不想說的故事。」

在書中的母親,在嶺南的第二年修讀到也斯的課,開始對文學產生興趣,從而踏上寫作之路。不過在現實中讀翻譯系的黃敏華,當年讓她走上寫作路的老師是董啟章,並不是也斯,她在大學時期也沒有修過也斯的課。她真正認識這位香港作家,是在2010年回香港進修時,與他共渡的幾個月時光。「後來他便離開了,我一直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我可以早一點認識他,如果我當年報的是中文系,那會是怎樣呢?」她仍然記得,當年她回到加拿大生兒育女後,放下文字的那段時間,曾經收到也斯的信,信中提醒她「有空也寫點東西吧!」現在她終於重拾文字,可是也斯已無緣得見。

於是她把這個想像放在小說裡面,讓自己重新去活一次,想像自己回到大學之中,聽著教授講的文學課。就如書名《再回到這裏來》,黃敏華在道別了故鄉與過往的自己,出走多年之後,再以寫作重返自己的生命。「寫作讓我回到九七之前,回到那時候的嶺南,回到那青春的大學時代,回到我寫作的起點。我覺得當我創作小說的時候,就如發現自己人生的不同可能性。於是隔了二十多年後,我又再回到寫作這裡來。」

現在黃敏華的子女已分別就讀初中與小學,孩子上學後,她也有較多自己的時間寫作。黃敏華指女兒很喜歡看書,也逐漸明白媽媽除了會照顧他們、與他們玩耍之外,也是一個會寫書的人。不過她笑說自己不會跟孩子解釋她在書中寫了甚麼。「我說等你們將來學好中文,長大後便會看明白的了。」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