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論 ImpactDAO 敘事空缺之處

豆泥
·
·
IPFS
·
邁向數位團結,需有足夠的心靈彈性,找到標準化的次文化脈絡。

力有餘,而心不足。

《讀書會簡報連結在此》

前幾天 Web3 for All 讀書會與一群自由中國人討論《綠藥丸》系列書,所以放了很多中國哏,比如說《綠藥丸》提倡的是「具有影響力特色的分散式自治主義」,至於這種主義是水底明月,還是未來賽博人思想鋼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台灣方這次由 Frank HuGimmy Chang 與我分享《影響之道》(ImpactDAO),這是Kevin Owocki與他的作者群繼《綠藥丸》(Greenpilled)之後的第二本書。讀完我們的心得不約而同地簡單暴力:「邪教」。如同中國朋友講的「通篇滿嘴跑火車,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集錦。」,該書甚至引用許多尚未實證的身心靈之力,如同高接梨一樣,試圖通過內心的安和來架接數位永續的未來。

但我想解釋看看為何會變成這樣。不論是「具有影響力特色的分散式自治主義」,還是任何試圖縫合科技與人群之間的想像,都勢必要面對新興科技(Emergent Tech)與團結文化(Solidarity Culture)兩部分,容我蠻橫挪用心物二元論來指稱。

新興科技好解釋,對於少數掌握技術的專家而言,不論開源或封閉與否,要向上堆疊或橫向移植都相對容易,可以藉由技術文件交流而快速傳播。因此近年來可以看到非常大量的「治理工具」光速發展,繼而誕生許多技術文件、研究報告、量化數據等等。

但另一方面,團結文化很吃身體經驗,身體經驗又與當地文化脈絡息息相關。事實上,就連社會團結經濟(Social Solidarity Economy, SSE)這樣的詞彙,也是因為無法統一解釋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有關合作、審議、勞動、運動的龐雜案例,才誕生這樣人工的名詞。更不用說在數位世界中產生的團結文化,該身體經驗並非動用到實際的肢體、汗水、費洛蒙,而是心中的身體感。

異地共時的數位團結,難以言喻。

不過中華老祖宗已經預示我們,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再次挪用),白話解釋有一說是「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恆常之道。」這正好說明了各地互動的規範等軟性隱晦的文化,與技術文件不同,難以一體適用。我想這也是為何 Kevin Owocki 這個時間點開啟 Greenpill.network 第二代,鼓勵世界各地的「數位」社群向「內」看,姑且稱之為「賽博禪」(CyberZen)吧。

這便是為何讀《綠藥丸》系列,讀起來像邪教,因為力有餘,而心不足。由於身體經驗難以言傳,但網路社群又習慣文字化各式各樣的經驗,因此容易出現試圖用各種理論解釋的嘗試,尤其在《綠藥丸》這樣的集體創作類型的書籍中。不過與邪教不同的是,《綠藥丸》是開放生態系,讀起來難以接受的推論接受公開檢證,綠藥丸並不會帶著信眾在教會附近集體服毒自殺。

對我而言,心的難以傳播是有解的。無論是數位團結還是賽博禪,短時間內都暫時不用理論化,而是走向鄉里野史傳奇。在數位的世界便是迷因故事,好故事並不會強迫逼讀者吞下忠孝仁義。厲害的迷因可以「一屁打過江」,記得一輩子,哪天忽然想通,背後指涉的便是分散式自治的數位團結。

因此甚麼是數位時代的協作文化,無非透過自己主觀經驗實際嘗試,或是聽故事躍躍欲試。這些並不是新方法,而是全球老祖宗的智慧。

以上是週二讀書會的梗概,歡迎指教XD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

DID 分散式身分與數位皮夾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