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編輯想當年】在香港找一份記者工作
看了 皮浪放棄了在香港當記者 一文,原本想留個言,但發現自己話太多,索性來發篇文。先旨聲明:1/ 我可能在恃老賣老,希望 @皮浪 別介意,就當了解一下old seafood的想法吧;2/ 我全職做過好幾間香港傳媒,但負責的全屬副刊,想法有全面也有不全面之處;3/ 部分看法並不限於傳媒行業,且看其他行業或HR專家可有其他高見。
面試問題令人厭煩?
兩年前的臉書:「面試時,會不斷被人問問題——你覺得自己如何,等等——這都令我覺得很厭煩。譬如他們會問『你覺得我為什麼要請你』,那時候我真的想講粗口罵他。我怎會知道你為什麼要請我?我只知道自己想要這份工作而已⋯⋯但是你又不得不去包裝自己,這才令我感到厭惡。我真的非常討厭一些虛偽、虛假的東西⋯⋯」
見工時介紹自己是基本,否則一是自行創業,二是去父母公司,三是CV和portfolio優秀到令人無話可說。問見工者「為甚麼要請你」,是想知道他對公司和職位是否了解,他覺得自己又是否適合(重點有時不在於他的答案,而在於他的態度),同時HR/部門主管也要考慮公司能否滿足對方期望。是否適合從來是雙向的,見工者不要先入為主地覺得自己是「被選擇」的人,我無論見人或被見都抱著雙方平起平坐的心態,雙方都有權發問,從而直面自己、了解對方。
見工者要包裝自己?對,但適量包裝與「虛偽、虛假」之間是有界線的。面前是「半空」的話,我不認為說「半滿」便是虛偽、虛假。過度包裝也未必是好事,我試過見人後,覺得那人還可以,經驗較豐的同事卻說:「我覺得她在裝。」(結果沒請那人,但「裝」不是主因。)無論見人或被見,我都喜歡實話實說,講清楚自己或公司的強弱、對對方的期望,避免誤會,否則成功入職也只是雙輸的錯配。
如Bill Gates所說:「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你的感受。」若心儀的公司沒有選上你,便努力成為將來有本事拒絕其offer的人吧。
讀碩士有用嗎?
老師的話:「當記者不需要讀新聞碩士」、「讀了也不會幫助你找工作」、「最好邊做邊學」。
以副刊來說,我的確很少認識到讀新聞或傳理系的行家,或者有讀的都去了當時事記者?順帶一提,我大學主修某科學,用皮浪的說法,也是「乞食」且跟傳媒徹底「不對口」的學科,只是當初我真的很想入行,所以破斧沉舟地闖進去了。
至於讀碩士能否有助就業,我不敢肯定。先說點背景,我在傳媒工作幾年後,讀了一個閒科的碩士學位,後來也順勢在相關行業待過,我不敢徹底否定其「見工加分」的作用,不過,我覺得除非讀的是專科(如法律),又或者打算將來要做講師讀博士之類,否則所有閒科的碩士學位只是為CV錦上添花而已。在許多行業裡,例如傳媒,hands-on experience比碩士學位有用得多,尤其是好些碩士課程的內容都偏學術而非實用。
我建議大學畢業後不妨先努力找工作,吸收社會經驗,再認清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有需要、有餘暇、有閒錢繼續進修,反正學校甚麼時候回去都可以,工作三數年後可能又會發現一些新事物,又想讀另一些學科了,不用急著決定。
記者寫甚麼?
不只一位設計師曾跟我說,設計師的工作是平衡個人創意與市場需求,純粹滿足個人創作慾的,叫藝術家。我覺得記者的情況也類似前者,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但同時要迎合公司(以及背後或明或暗的玄機)、迎合上司(無論是其個人喜好,還是他眼中主觀的公司風格)、迎合市場(雖然理想情況是帶領讀者,而不是單純被牽著鼻子走)、迎合客戶(你有幾何見到香港雜誌在內文踩自己的廣告客戶?)⋯⋯
即使加入你以為理念相同的公司,其自由度也必然有著不同程度和面向的限制。若果只想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那就不要加入傳統傳媒,索性當個自負盈虧但自由度大的自媒體、作家、創作人。香港也有獨立記者,但要生存和發展有一定難度(陳曉蕾也入行十多年才獨立,當然,如今風氣跟以前已然不同)。
若有機會,我還是贊成趁年輕,先加入傳媒公司捱起碼一、兩年的。好處一是收入雖低但穩定(除非自帶家財萬貫 ),二是可了解傳統傳媒運作方式,三是可善用公司資源(如金錢、器材、人脈、名氣)盡量做自己想做的題材(有些題材真的要有一定資源才做得來),四是多麼垃圾的同事/制度都必然有可取之處(垃圾到極致是出色的反面教材)。就算他朝轉行,當記者的日子也必不枉過。
值得入行嗎?
傳媒是燃燒青春、熱情和生命的行業。我以前負責的版面算輕鬆,正經跑新聞的傳媒人肯定更辛酸,起碼我工作時不會被人用槍指嚇。在行內工作了十餘年,怨氣必然有,可是我沒後悔過,除了因為愛(?),也因為我得到了許多有趣的經歷,接觸了許多有趣的人事物地。儘管有得自然有失,但若要我花十年在不喜歡的工作上,我想我應該崩潰了千萬次。所以,投入自己喜歡的行業,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吧,不知自己喜歡甚麼,便趁年輕多嘗試,fresh grad可能是事業路上包袱最小的階段,走慢點、走錯了又如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