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達人智海:迂迴創作路

Will Leung 梁景鴻
·
(修改过)
·
IPFS
·
漫畫不止是一種娛樂,更可以是積極介入社會的進路。他介入的方法,不是直接畫政治議題,而是用文學的方法,藉描寫現實生活題材,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表達生活態度,剔出現實世界的刺」。
{漫畫達人}智海(馮凱鍵攝)
原刊2024年6月9號明報星期日生活1114期〈不要問,只要去〉;原標題:{漫畫達人}智海 迂迴創作路

「我想出書!怎樣可以出書!」報紙漫畫作品《花花世界》的主角花花問。「可以一張紙摺八份,中間再割一刀,就能摺紙成小書。」既是畫中人物,也是作者的智海答。藝術家智海畫了漫畫近30年,從未受過學院訓練,第一本作品用「skip meals(不吃飯)」省下的錢,到中大圖書館影印機影印和釘裝。年輕創作者常憂慮能不能遇上伯樂、找到順遂的機會,智海則不予理會,說「總之畫就對了!」


不讀藝術「怕無出路」

智海是香港文化圈的一朵奇葩。非讀藝術系出身的藝術家不算少,但智海在中大本科讀的食品及營養科學,跟漫畫可說全無關係。作家韓麗珠在他漫畫集《默示錄》中的序言寫道:鼓勵自己的時候,智海會說「卡爾維諾都是理科出身的(最初讀農學,後來改讀文學)!」填詞人、漫畫家小克說智海是甘願冒死投身創作,狹縫中求存的「人辦」。不過,他沒有選藝術或設計系是為現實考慮,只是最終還是抵不住對創作實驗性漫畫的巨大渴求,走了條迂迴並艱辛的創作路。

公開試後的暑假,予人感覺特別長,智海說:「沒什麼事做,無端端買了本畫簿,試吓畫嘢當diary,見屋企望出去個黃昏天空好靚就畫吓。」智海哥哥、作家李智良喜歡看電影、聽樂團表演,智海也愛上藝文生活,常去電影節,臨摹過電影宣傳海報,「是很隨意,但從那時候開始培養畫嘢的習慣,是跟自己溝通的方法」。由於理科成績較好,高中選了理科,大學再讀科學,「那時候怕讀藝術沒有出路」。

用A4紙自製「書仔」

勉強的選擇,終難有幸福。「我大學是三級榮譽畢業。」對智海來說,大學課程不在課室,而在圖書館,更準確來說是裏面的影印機。每天經過中大火車站,智海看見形形色色組織學會和刊物的同學在派傳單和小報。「聽聞再早幾屆的學生會玩得很癲,印《門小報》,批評時事和校政,又在學校開放日放雞搗亂。到我們這屆已經沒那麼癲,但仍然有很多人派報,這個氣氛令我覺得印嘢得意。」智海到圖書館影印自己用A4紙、「土法煉鋼」製作的「書仔」,就跟《花花世界》裏面他講解的一樣,「你以為出版一定要拿去印刷廠用幾萬元?其實不用」。

《花花世界8》

問智海,正規繪畫訓練重不重要?他說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技巧可以自己摸索,花時間去表達你腦中的東西,更根本是你要有想畫東西的衝動,有個motivation(動機)一路drive(驅動)你畫,沒有的話會棘住。反而一路摸索就會找到技巧。當然,沒正規訓練會迂迴些,如果一直有人批評、建議你,成長會快些。」他臨摹和畫山水畫靠看參考書,「畫了再算」,用電腦上色就請教朋友,和「click(按)個help tab(幫助頁面)出來看」,現在則上YouTube學更多軟件、印刷和繪畫技巧。


借鏡小說敘事技巧

主流漫畫,如日本的《龍珠》和香港的《龍虎門》,打鬥畫面讓人入迷。智海喜歡的漫畫卻是另一種——借鏡小說敘事技巧的實驗性漫畫,「是用想不到的方法來表達故事」。他的啟蒙是黎達達榮的《慢慢豬.凸凸交》,「好震撼,袖珍大小、薄薄的一本,一打開一個spread(對頁)有百多格,每格有一個好細粒的人物,逐格在舞動跳舞,一時一齊向一邊跳,一時向另一邊,到這部分的尾聲,突然有人開槍,『嘭!』下一頁全部人跑離自己的框格,剩中槍的人,躺在格中」。延續這種進路,智海過去在本報用漫畫改編韓麗珠小說〈睡〉時,呼應故事中男生陷入沉睡之後愈變愈小,直至看不見的情節,把漫畫框格愈畫愈小,最後是一條縫。

風格偏陰沉 愛卡夫卡作品

《大騎劫:漫畫香港文學(下)》

早期智海多用粗鉛筆和細頭麥克筆。他的漫畫主題和風格,跟他看似活潑的性格有強烈對比。在《默示錄》中,他把過去的陰鬱都畫了進去。先是好友到加拿大升學,遇上感情問題輕生,再加父母的離婚拉鋸戰,還有哥哥的抑鬱症。來回掃畫的線條、緩慢勾畫的筆迹,以及用馬克筆填滿的黑色色塊,構成一個黑白兩色、迷宮似的世界。「其實除了《花花世界》,我其他漫畫都是陰沉的,是收收埋埋的dark(陰鬱)。初認識我的朋友會覺得奇怪,見到我好低能,但作品很沉重。」

智海喜歡卡夫卡的作品。在出版《默示錄》前,他的世界也跟卡夫卡的一般灰暗。除了家庭問題,他畢業時亦遇上金融風暴,科技網路股票泡沫又爆破。讀大學時,他在師兄建議下,把單頁漫畫投稿《新報》副刊「Magpaper」,後來也有《快報》副刊「Young Express」、時裝雜誌amoeba和歐陽應霽和利志達主編的漫畫雜誌《曱甴》。經濟走下坡後,這些投稿園地都因報章縮減副刊篇幅而消失,畢業後智海在漫畫網Igcool的工作又因公司倒閉告終;蕭條景象,跟他小時候聖誕節逛尖東海旁看燈飾,人頭攢動的盛况恍如隔世。

他父母曾寄望智海讀好書和成功,他和哥哥雖考上香港最好的兩所大學,卻都迷上創作。「剛畢業的時候閉翳些,我的興趣已經這麼古怪,不是正正常常可以找到工作,經濟又剛好在跌下來的周期。」幸好父母不多管,母親僅偶爾笑談「不如你去找政府工啦」。失去全職畫漫畫的工作後,智海做過二樓書店東岸書店店員、神學院文員、漫畫班老師、商業插畫,以及在兒童雜誌《黃巴士》做設計,最長的工作做了4個月。之後便以接案自由工作為生,為哥哥、陳智德、潘國靈、葉愛蓮等作家設計書籍封面,同時在自己的網誌介紹歐洲漫畫。


《花花世界》記錄香港悲喜

2006年到2007年間,遇上本報刊物「星期日生活」改版,智海跟工作室室友、漫畫家江康泉定期改編香港作家的文學作品。2008年,智海接到《太陽報》副刊編輯邀請畫較輕鬆的四格漫畫。智海很喜歡經典四格漫畫系列《牛仔》,只是那年的香港,1970、80年代的小康面貌已不再。他藉機會畫下更當代的故事,《花花世界》便誕生。

《花花世界》中的花花跟智海一樣熱愛大自然,與爸媽、小狗比比奧和小貓比比亞,生活在2000至2010年代花花碌碌、有喜有悲的香港。從前討厭小孩的智海,記得在《黃巴士》工作時,上司、《麥兜》共同作者麥家碧批評他缺乏對小孩的溫柔,而在《花花世界》中,他把主角花花視為女兒般「湊大」,「和從前的我交流,也更是我對未來的我的寄託」。

自冬菇頭花花2008年誕生,香港經歷不少社會、政治大事,如五區公投、政改和反菜園村收地示威,國際上也有茉莉花革命和福島核災。智海在作品中少畫時事,但小女孩與家人及同學的軼事間,讀者也能看見智海對世界的思考,如關注本地生產、文化;傳統小店和小販;土地發展和弱勢。智海解釋,讀書時期他看討論跨國公司問題的雜誌《全球化監察》,畢業後又認識不少作家、詩人和藝術家,「大家都關心這些事情」。「那幾年香港氣氛是壓迫的,前幾年天星、皇后(碼頭保育運動)、菜園村(抗爭)好似都沒有什麼結果,有失敗感,不知道仲可以點搞。」

雖然《花花世界》隨《太陽報》2016年停刊而結束,智海也對這些每周數篇趕忙交出的作品未滿意,但他在8年間終於累積到名氣和工作機會,亦在近1500篇短篇漫畫的練習後,對色彩更有把握。瑞士「Fumetto」漫畫節在2010年邀請他參展,給他兩層空間放漫畫作品和單幅畫作。展後,他認識香港畫廊Gallery EXIT的負責人,進入藝術商業世界,陸續擺展。同時,他結識後來成為伴侶的台灣藝術家倪和孜,搬到台灣發展出版事業。

藉漫畫「剔出現實世界的刺」

約在2018年冬季,智海在一間畫廊的建議下開始畫油畫。他說當時很焦慮但「頂硬上」,再次自學,嘗試多次才找到硬度和彈力適中的畫筆,學習收放力度和利用油畫顏料的特點。6月起他在刺點畫廊設展「餘地」,展出13幅今年的油畫創作,最新的一幅是台灣立法院在5月17號的爭執畫面,用了十數天畫好。

日前記者兩次見智海,短髮的他都穿深綠色T恤,講解作品時手勢躍然起動,單靠文字無法承載他對這些畫的感覺。對他來說,單幅畫多是生活上見到、可獨自成畫的奇特景色,漫畫則是遇到有趣的事情,他想把故事發展下去。雖然畫兩者都有痛苦,但只要成功表達思緒,有人喜歡甚或收下自己作品,就會非常滿足。

智海18年前在書籍《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中寫下,漫畫不止是一種娛樂,更可以是積極介入社會的進路。他介入的方法,不是直接畫政治議題,而是用文學的方法,藉描寫現實生活題材,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表達生活態度,剔出現實世界的刺」;長篇漫畫有多元敘事形式的可能,可以抵抗單一的故事和說故事方式。今天,他仍認同這樣的說法,不論是漫畫還是油畫。

那對智海而言,當下世界的刺是什麽?在油畫《沒再搭地鐵的男人》上,他畫了一個不願再搭香港地鐵的男人,從車窗望出窗外,過海底隧道的景象。「有個好友說,他在舊中環天星碼頭拆卸後,再沒搭過渡輪,他一部分的生活經驗已消失。我也在想像同樣的事情。」至於台灣,他就感嘆最近的立法院改革爭議,介紹作品《文件(2024年5月17日)》時,他說我們需要互相保留餘地,不能跳過討論。

《沒再搭地鐵的男人》(油畫麻布本 33.5 x 45.8 x 2.3 厘米;刺點畫廊提供)

搬到台灣後,他漸漸少畫香港題材。「餘地」中,有多幅台灣和美國的風景。他說:「現在不會直接用作品講香港的事情,這樣的話,好像一個校友,要回去搞校政。不好意思說三道四,人有自己難處。我到現在每天都看香港新聞,但距離感大,不會那麼切到肉。」在近年出版的漫畫集《圖書館》中,有角色在市立圖書館內,讀名為TALES of the LOST CITY的書,也有角色偷走《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圖書館》仍是黑和白,線條卻比《默示錄》和處女作The Writer更圓潤。「其實情緒還在,但不會再用發泄的方式表達。」

年少時用8摺A4紙出版作品的智海,去年已是複雜書籍形式的設計者,得到2024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銀獎。他把dark的部分收走,淡然畫下荒誕漫畫,斷續用油畫表達觸動光景,一本本或一幅幅,拼出更廣闊的故事。

《文件(2024年5月17日)》(油畫麻布本 24.5 x 33.5 x 2.3 厘米;刺點畫廊提供)

餘地
日期:即日至7月13日
時間:周二至六,上午10:30至下午6:30
地點: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刺點畫廊

文˙ 梁景鴻
{ 圖 } 馮凱鍵、畫廊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40609/s00005/1717862508300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