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台灣鳳梨、新疆棉花與蜜蜂
今天中國國內最熱門的話題應該就是新疆棉花與H&M抵制事件了。
而慣常的,台灣討論區也相對應出現連串對此番現象的嘲弄,嘲弄中國的「辱華」操作往往是上對下的姿態,不過,我想反問:
台灣對話題有熱度及特定表達態度,這底下由什麼動機驅使?
以高姿態看待新疆棉花事件的台灣,也該反思點什麼?
前一個問題較簡單:
1. 政治情勢下,中國遭遇打擊與反抗對台灣自然感到輕鬆。
2. 由於台灣已經將「參與國際秩序」視為普遍價值、台灣也從舉國體制的黨國時代「進步到」民主時代。因此,參照這兩點價值觀,台灣普遍以高姿態評論該事件。
不過,對於一個貿易事件發起「舉國動員」這一點,台灣有好到哪裡去嗎?
在家,我通常負責吃以及處理廚餘(幾乎成為同義詞……),我把廚餘拿下樓去丟時看到了這個景象:
沒錯,廚餘桶內就有前陣子掀起討論風潮的鳳梨本梨。(註1)
面對國際制裁而拒買品牌、抵制品牌。
面對貿易政策,而購買鳳梨、機關採購發送。
兩個情況有差很遠嗎?而我比較擔心的是,在這種不時發生舉國動員的情勢下,我們該如何好好當個個體?
如果台灣的優勢在於民主自由,尊重個體的意志不是最核心的表現嗎?
Johnathan Haidt 對道德/政治判斷的研究中,特別延伸討論了人類這物種演化策略的問題,其實更早之前在大作家賈德戴蒙的《第三種猩猩》就提問過:所有物種中,為何只有人類會殘殺同類?
Haidt談了一些multi-level 的概念暫此略過,但直指一個可能,按照他的論述是:
我們的潛意識像大象,我們的理智是騎象人,這是我們作出判斷大部分的影響因素,然而,人類也有些時刻沒有個體的界線而成為群體,其演化策略就像蜜蜂。(註2)
蜜蜂的演化是不管單一個體的生存的,牠們可犧牲大量個體來確保蜂后能順利繁殖,這是一個以群體為優先的演化策略。
歡迎追蹤或加入圍爐邊境濁酒路邊攤 。
歡迎以支助鼓勵我寫文章、歡迎每月支持作者 5 USD
註:
1. 鳳梨風波時,鳳梨其實還不到產季,而且台灣家庭幾乎沒有能夠殺鳳梨的刀具,這顆鳳梨被丟棄顯然就是粗暴的收到鳳梨本梨,只好丟掉。
另,鳳梨丟在「堆肥廚餘桶」,因此不會對任何豬隻造成傷害。
2. Haidt 談群體演化並非只有負面的部份,很多部份與宗教比較相關是正面的,有鑑於心理學、演化論在Matters似乎讀者不多我就不加介紹,若你很感興趣,請讓我知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