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櫥窗
看香港區議會選舉,有一點跟台灣是很不一樣的,台灣是把社會的動能吸納到選舉裡,而香港這次的選舉,則只能說是現在這種強度社會動能的反映。
這一點,從稍有意識的候選人第一時間,都會將自己的當選歸功於半年來的抗爭者,而非自己或者「選民」的貢獻,可以看得出來。
雖然香港選舉,並不是有意識地將運動的力量轉為選票,不過在經歷「大三罷」、「中大、理大」這些事件後,勇武派還有多少反抗的氣力,可以再組織進一步的鬥爭,這個還要觀察。
不過,很大的程度上,過去的抗爭,是起因於警方的主動挑撥,現在這個時候,港府/北京能不能有效管制警方,或者算了,香港警察能不能管好自己,還是蠻關鍵的。
也不無可能,選舉就是過去半年來香港抗爭的一個讓香港可以暫時平靜下來的轉折點。
上個月26號,中國《觀察者網》刊載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太太,同時也是淡馬錫基金 CEO 何晶寫了一篇〈中國已今非昔比,香港必須重新定位〉,原文是英文,《觀察者網》很快把它翻成了中文,刊登出來。不管是何晶的身分,或者《觀察者網》近年對於中國政策形成的重要性,這篇文章都值得重視。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幾乎是中國媒體中,唯一可見,希望給與香港選舉和自治的主張了,在這篇文章裡,何晶談到「香港從未是民主社會(與幸運的新加坡不同…)」,向中國推銷新加坡經驗,他提到:
「新加坡走過的路可以為香港所借鑒——通過市議會選舉讓人民管理自己的選區,然後進行自治,國防和外交事務除外。」
何晶推銷的「新加坡經驗」,簡單說,也就是一個把「形式民主」和「高度社會控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體制,這大概也是新加坡和香港最不一樣的地方了。
這些北京當局當然不可能沒有聽到(甚至於它會不會是中南海裡某些人的想法?),會不會買單,這個就不知道了。
不過,從「社會控制」的這個角度來看,透過這一次的抗爭,港府/北京倒是在香港進行過了一次完整的操演(效果如何再說,從不斷製造動亂的警隊身上看,我覺得不算太成功)。
而這個「推銷」的對象,可能也不只是北京政府了,怎麼把「形式民主」和「高度社會控制」結合起來,大概也是隨著區域衝突的增加,全球範圍內不斷興起的新極權政治所在意的課題。
在這一點上,新加坡繼「個人帳戶制」的私有化退休制度之後,又再有了一個傲人的成就,可以擺在櫥窗裡,向全球展示;在「新加坡的櫥窗」前流連的,當然也包括了台灣的政府。
「選舉」或許可以當作「民主」的一個指標,不過,若要將「選舉」當做「民主」本身,那它的誤謬就大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