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旅行|日本長崎軍艦島──城市極致發展的未來預言

陳阿腸
·
·
IPFS
·
機運,不只是現今渴望親身造訪此島的旅人們最需要的東西,也是軍艦島於短短不到一百年裡興衰起落的關鍵。
軍艦島


此文寫作完成後,於2014年3月刊載於簡體中文版之Lonely Planet雜誌。


我出生於昭和35年(1960年)4月20日,今年14歲。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們必須離開家園的日子。

我家在端島,地址是長崎縣西彼杵郡高島町端島三十號棟五樓。外面的人都叫這裡「軍艦島」,我們自己也這麼叫,因為整座島長得很像一艘軍艦。大人說,那艘軍艦叫土佐號。

我住的地方很小。不只家裡很小,整座島都很小。天氣好的時候,我可以從島的最南端,直接看到最北端的醫院──當然這是誇張啦,中間還有很多房子。但我們的島就是這麼小,有時候我偷偷全島繞一圈,也花不到半個小時。

但我們島上住了很多人,而且幾乎每個人都黑黑髒髒的,包括我爸爸。因為他們都在礦坑工作。爸爸每天工作完,都會先在附近的澡堂洗好澡後才回家,不然家裡沒得洗。澡堂附近有小鋼珠店,還有電影院跟喝酒的地方,爸爸有時候會喝個幾杯再回來,然後我們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我們家用電不必繳錢,大家都一樣。媽媽說,這是因為我們這裡產煤的關係。媽媽還告訴我,我出生的那一年,是島上人最多、最擁擠的時候,比首都東京還要熱鬧。「而且我們住的這棟大樓雖然現在很舊了,但當年剛蓋好的時候,可是全日本第一棟鋼筋水泥樓呢。」媽媽說這話時,好像是有一點點驕傲的。

但我們必須搬走了。爸爸說,因為政府不要我們待在這裡繼續採煤了。現在大家都開始改用石油,煤不值錢了。爸爸不想搬,我也不想,我還來不及在天神祭上抬神龕,也還沒參加地獄段的馬拉松賽。可是我很多小學跟國中同學都一個一個搬走了。他們笑我爸爸傻,因為愈早搬走的人,可以得到愈好的工作安排與補助賠償。可是我們都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啊,而且島上什麼都有,為什麼要搬?爸爸也說,外面的世界不管再怎麼好,都比不上自己的家。

可是還是得走了,船已經等在碼頭,就要開了。我在牆上的月曆圈起今天的日子:昭和49年(1974年)4月20日。我決定把這幅月曆留在這裡,像是一種暫停。也許有一天我能再回來,回來這個被我們遺留的家。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裡,能夠踏上軍艦島的日子,約莫只有一百天。

想要登上這座位於日本九州長崎港西南方17.5公里海面、堪稱世界最大海上廢墟的島嶼,除了行前的預約與切結書的簽署,最重要的條件,恐怕還是機運。即便為了提高登島機率,因應常態風向狀況與波浪強度,軍艦島的碼頭位置修築於島嶼東南方,然倘若風速超過每秒5公尺、浪高超過0.5公尺、能見度不及500公尺,或船長根據經驗判斷乘客無法安全上岸時,就算船隻已然穿行過海、島嶼近在眼前,登陸軍艦島的期待,依舊瞬間成為泡影。

機運,不只是現今渴望親身造訪此島的旅人們最需要的東西,也是軍艦島於短短不到一百年裡興衰起落的關鍵。軍艦島原名「端島」,是日本19到20世紀間盛極一時的煤礦開採地區。島嶼本身在17世紀日本江戶幕府時代所繪製的全國地圖中便已出現,因地處偏遠、落在地圖邊角,是以命名為「端島」,乃取其邊緣之意。

端島在19世紀初的江戶時代末期便開始有人採煤。起先是九州一帶的漁民,只要到端島附近捕魚,便小規模採下一些外露的煤炭回去販賣,也因此引人注意,認為此島可能藏有豐富礦產。1869年(明治2年),長崎地方企業開始著手於端島採煤。然端島地區一旦颱風來襲,損失往往相當慘重,該企業不敵天災、鎩羽而歸,為時僅僅一年;接續的三家公司也都在颱風的侵擾下,紛紛被迫中止採煤事業,最長不過三年。及至1890年(明治23年),日本三菱公司買下整座端島礁及礦區的開採權後,端島的煤礦時期正式啟動。


築夢之地與廢墟鬼城

為了讓開採煤礦的事業價值最大化、容納更多人力以增加產量,原本僅有南北長320公尺、東西寬120公尺的端島,開始進行填海造陸,最後達到南北長480公尺、東西寬160公尺,面積約63,000平方公尺,全島周長1,200公尺的規模。然如此浩大工程的結果,算起來也不過只三座400公尺的標準運動場大小。即便如此,端島在全盛時期,人口竟多達5,267人,以此換算,每平方公里達83,600人,密度是當時東京的九倍,更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島嶼。因應產煤,端島自建火力發電廠,免費供應全島用電;更設有幼稚園、中小學、市場、酒館、遊樂場、電影院、醫院、神社等,從生到死,食衣住行育樂一應俱全,各項民生休閒娛樂活動如祭典、競賽也無一或缺,可說是日常機能相當完備的海上王國。彼時不只在地島民生活繁盛,端島也以預付2,000日圓、每日現領日薪500日圓的優渥福利,吸納不少來自日本本島的臨時雇工,前往共築「黑金」之夢。

端島的煤炭品質相當優良,主要供應福岡縣北​​九州市八幡製鐵所,與附近的高島煤礦,連袂成為日本近代化的基石。而端島既為一座高度開發的工業之島城,在許多方面成為彼時日本之先驅。1916年,端島建造了全日本第一幢鋼筋水泥大樓「30號棟」,時高七層。隨後島上的水泥建築如雨後春筍般一一湧現,及至1970年體育館完工後,全島共有30棟鋼筋水泥建築,最高者達九層樓,叢聚成相當驚人的規模。自海上遠眺軍艦島,猶如一巨大的水泥式集合堡壘,線條剛硬、方正而俐落,直挺挺地矗立在大海中央。

然端島榮景由煤礦起,亦隨煤業衰退而告終。隨著石油資源的發現與開採,其價值遠勝煤炭甚多,採煤業幾乎一夕自天堂墮至地獄。1974年1月15日,端島煤礦正式宣布關閉,所有居民於同年4月20日全數撤離。端島從數千人簇擁的生活場域,轉瞬成為鬼城一般的廢墟。

2001年,三菱綜合材料公司將端島無償轉讓給高島町;2005年市町村整合,高島町併入了長崎市,同年8月23日,這座日漸為人遺忘的島嶼,首度開放媒體登島採訪,透過報導而聲名大噪,再度成為世界焦點。2009年1月5日,端島被列入「九州.山口近代化產業遺產群」之一,成為準世界遺產;同年4月22日,長崎市正式開放端島觀光,至今登島人數突破40萬人,為當地創造出約數十億日圓的經濟商機,也成了長崎市一個新的觀光景點。然不論是「黑金」或「觀光財」,命運乖舛的端島,似乎永遠無法掌控自己的未來。


造訪軍艦島

在出發到軍艦島前,我和朋友說,不管怎樣,都希望能親手拍一張自海上遠眺軍艦島的全島輪廓照。即使在網路上鍵入「軍艦島」,隨便跑出來的同款照片就有上百張,但自己能拍到的就是不一樣。我相信這該是所有軍艦島迷的夢想。

是從同樣熱中於廢墟的朋友口中知道軍艦島。彼時我們常常帶著相機,出外漫無目的地遊走。大巷小弄,平屋矮房,愈是破敗頹圮的地方,愈是我們的心頭好。朋友喜歡拍建築拆除後的遺痕,從中想像過往的生活場景;我喜歡拍一些瑣碎的角落,或是錯字招牌,或是無主貓狗。廢墟是無從預期的神祕寶窟,你從來都不知道會在那裡得到什麼。

忘記是什麼時候,朋友告訴我,日本有座島,因煤礦起,也因煤礦衰,若以台灣的地點來比喻,就如同海上的九份。他說那島只有丁點大,人卻住了不少。但實際的數字他一個也沒給我,只告訴我島的名稱,叫做軍艦島。

於是我開始找起軍艦島的資料,一找就著迷。找到什麼就往朋友丟,成天和他討論著要怎樣才有辦法上得島去:整座島真的都封了嗎?有管制嗎?很嚴格嗎?有沒有可能請個漁船載我們偷偷上去看一看?要不,繞上一圈可以嗎?

那時我們從沒想到軍艦島會有開放觀光的可能,更無從期待起。就這麼擱著擱著,對這座海上廢墟的殷殷盼盼,也因登島無門,慢慢擱成了一個夢,只偶爾浮現在腦海中。直到好些年後的某天,我福至心靈地在網路上搜尋軍艦島的消息,重溫關於它的一切資訊,這才發現,軍艦島竟然在封閉了35年之後,於2009年重開了。

雖然我與朋友同樣扼腕於竟然沒有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個消息,真是忝為軍艦島迷;我們也明白,軍艦島登島成功的機率太低,就這點而言,我們實在沒有此等財力光為軍艦島專飛一趟日本、還不一定上得去。但總有一天,我們都要上一趟軍艦島。而當我終於有了一次無特定目的的日本旅程,軍艦島遂成了我的特定目的。


登上軍艦島,說起來容易也不容易。所有的一切都得事先籌畫預約,無法臨時起意;必須報名船公司的行程,不能脫隊,更不能獨行。據說2009年剛開放時僅有兩家船公司提供軍艦島一日遊,現在增至5家,每家上午、下午各一班船,各家船隻大小不定,最多者約莫50人左右。算起來,一天不到450個登島名額;若是天候不佳,誰都上不了。

搭船前要簽切結書,保證全程聽從指示不亂跑,若有違規,發生意外自行負責。部分船公司的行程會先前往中途的高島參觀石炭資料館,許多煤礦時代的文物皆收藏於此,包括端島神社裡的神龕。從高島再到軍艦島,船程約莫10分鐘。船公司的工作人員深知對部分熱中者而言,親眼目擊軍艦島輪廓映入眼簾有多麼重要,是以即使風浪偏大,只要還在可保護的範圍內,他們還是同意讓參觀者攀在二樓船頂、逆著強風,等待這座海上巨物的現身。

那是相當震撼且難以言喻的一刻。當那在腦中已描摹千百次的剪影,由遠而近地實際出現眼前,一瞬間,幾乎要以為那是海市蜃樓。所有人抓起相機,在船身的搖晃中努力地穩住身子,期望能拍到各自夢寐以求的軍艦島全景。

愈靠近島嶼,船身搖擺得愈厲害,船上工作人員的緊張度也愈高。在日本旅遊,不論搭乘何種交通工具,從不曾遭到催趕,唯有這裡例外。當船一靠上位於島嶼東南方的碼頭,船公司的人早已一一就定位,快手快腳地架好梯橋、鋪好防水布,要大家不要躊躇,趕緊上岸,好似風浪會在轉瞬之間翻臉,迫使登島行程中斷。

這完全是座水泥之島。腳下踏的、眼裡看的、手上扶的,幾近全數人工構築;雜草自殘磚碎瓦與岩壁縫隙中掙扎而出,是島上唯一的生機。一般對島嶼邊緣的印象,無非是綿延的沙灘,或嶙峋的岩岸,然這裡不是。軍艦島的邊緣,完全是平整的、封死的水泥厚牆,是當初填海擴土所致,讓整座島像是一座堅固的海上保壘,也更應了此島與軍艦「土佐號」相似的形象。

穿過一道幽暗的隧道,繁華過後的頹圮,全數開展眼前。你不難從這些破敗的、風化的建築中,回想軍艦島當年的榮景。軍艦島的煤炭產量在1941年二戰期間攀上高峰,距今也不過是半世紀餘的事。然在封島之後,強風的吹拂與海浪的襲捲,讓軍艦島的崩落超乎想像地快速。如今島上開放觀光的區域,僅有登島後左方區塊的島嶼南段;且為了同時保障參訪者安全與島上建築物的殘餘,並整修出一條長不過數百公尺的參訪區。參訪者只能行走其上,隔著金屬欄杆,遙望與想像島嶼的高工業化生活。

船公司安排的領隊盡責地介紹著軍艦島歷史。當他說軍艦島是「一地極致發展後的可能」,「日本城市的未來」,所有人都沉默了。一座擴建後不過160公尺乘以480公尺的島嶼,是貨真價實的「彈丸之地」;距離最近的長崎市,行船還得花上一小時。如此窄仄與僻離,卻因煤礦大為興盛,「黑金」的力量,足以將此地支撐成一處自給之國,甚而一度是日本最進步、最現代化也最擁擠繁華的城市。但當黑金魅力不再,全島一夜之間人去樓空,匆促嘈雜轉瞬歸於寂靜,徒留一地空虛。

軍艦島在全盛時期,是不是日本人嚮往的淘金之處?昔日生活在島上的人們,或自願、或非自願地離開家園,一去三十多年不可回,他們對家的懷想,又是如何?假若將軍艦島的發生,套到你我住著的城市──我們將生活所在與資源分分寸寸地利用殆盡,幾至用無可用,會否如那領隊所說,軍艦島的結局,其實正是所有城市的預言?



如何前往端島(軍艦島)(此為2014年資訊)

01.想要前往軍艦島,需先抵達日本北九州長崎市,再自長崎港出發。可選擇搭機至長崎機場,或至福岡機場轉乘新幹線。若由關西機場進入,或可搭乘自大阪出發的夜間巴士,晚上九點發車,隔日上午九點抵達長崎市。唯車票需提早兩週至一個月前預約,票價隨搭乘日期與各家巴士公司不定,約5,500日圓起。

02.目前在長崎市提供軍艦島行程的船公司有五家:やまさ海運、高島海上交通、ユニバーサルワーカーズ.軍艦島コンシェルジュ、シーマン商会、馬場広徳(アイランド号)等,都需提前以網路或電話預約,額滿為止。費用視行程與各家船公司有所不同,最低3,000日圓起,需再加登島費300日圓。需注意部分船公司提供的軍艦島行程分為「軍艦島周遊コース」與「軍艦島上陸周遊コース」,前者僅繞島一周;後者方可登島,費用也稍高。若因天候狀況無法登島,費用也不會全數退還,需有心理準備。

03.各家船公司位置均在長崎港碼頭附近,距離長崎車站不遠,可搭乘站前路面電車,往「正覺寺」方向,抵「大波止」站(約莫3分鐘),再步行前往即可。若無購買長崎電車一日券(500日圓),車資不分遠近,皆為120日圓。

04.自長崎港出發至軍艦島,船程約50分鐘至1小時不等,視當天風浪而定。船行疾速,需注意暈船與保暖。出發前務必提早半小時以上抵達船公司辦理登島相關手續,切莫遲到造成困擾。船一出港即無任何休憩設施,請務必自行做好準備。

05.目前提供的軍艦島登陸行程,登島後的參訪時間約僅40分鐘,且需團進團出。島上建築風化嚴重,隨時有倒塌可能,若無特殊許可,千萬不可脫隊,以免發生危險。



推薦閱讀|1972青春軍艦島

大橋弘 著/彭盈真 譯/臉譜 出版/2013年11月30日

軍艦島的繁盛退場得太過倉促,彼時生活樣貌業已難尋。日本攝影師大橋弘,在軍艦島關閉前一年,因緣際會流浪至此,從事臨時礦工餬口度日。居住期間隨意拍攝的底片在他居住半年離去後,於箱底一壓就是32年。2005年,大橋弘重新檢視這批狀態大致良好的底片,決定全數沖洗出來匯集成冊,成為軍艦島難得的日常記錄。其鏡頭下所定格的,是自己的青春,也是軍艦島的遲暮。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