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2.4:从个人经验出发的陇南方言和美食散记

白鸦
·
·
IPFS
你次了莫

什么歌曲或俚语最能代表你的家乡?

在你的故乡,有什么民谣、歌曲,是该处的人才会唱的?又或者有没有发源于这个地方的俚语,只有拥有共同背景的人,才会听得懂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真系对唔住啊,俄(nge)几乎从未在家乡生活过,又没有融入居住地的文(wong)化,所以实在没有这方面的认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倒是能说一些中文世界的俚语、民谣等等,但是用中文写来给华语者看又实在没什么意思。

我倒是观察到了一个相关的现象。打车的时候,常听到出租车司机放一些歌曲,排解驾驶的无聊。我发现,在广东地区,司机大多播放粤语歌为多。然而,到了西北地区,西北地方的出租车司机听的都是西北风味的歌曲,比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路】,等等。这个现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常识,但是我仅代表我个人不能理解消费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这个现象。

我的娱乐活动以脱离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主。遍历古今中外,唯有今中这个组合是看不得的。我看今中题材的作品,就像阳痿的中年男人看主角阳痿的书,会代入现实生活,从而丧失对虚构作品的一切憧憬。这可能由于我对虚构作品的需求是逃离现实生活。看现实生活太痛了。

再讲讲甘肃方言吧。第一句话里的俄(nge)和文(wong)就是甘肃人典型的说话方式。如果有读者在未来遇到了普通话不标准的甘肃人,可以在确保两个人关系好或者气氛好到不会翻脸的情况下要求对方说【伦理问题】这个词(注:如果读者因此跟对方发生矛盾,笔者不承担任何责任)。甘肃人,至少是甘南人,分不清前后鼻音,比如会把春天读作【冲天】。因此,【伦理问题】就变成了【龙里wong4题】。

此外,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称长得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周围经常长一种甘肃人叫鼻血mer的浆果,如果不慎将这两种植物混淆而误食了鼻血mer,可能会流鼻血。

面疙瘩汤是北方的一种经典菜色,在甘肃也很普遍。甘肃人把面疙瘩汤叫块块子(也可能写作颗颗子,音/kwε/,k-呜-egg的/ε/),因为面疙瘩是一颗一颗或者一块一块的。事实上,甘肃人很爱在名词后面加-子,如另一种美食鱼鱼子(搓鱼)(详见【甘肃永登薛家湾邵句调查】,【甘肃省汉语方言的特点与展望】)。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甘肃人喜欢用的代词是外(/wai/1或/wε/1),可以指代那个、那里。常用句式是【外+人】:那个谁,【外+地点】:那个哪儿,【去外】:去那儿。还可以作为虚词用,作用大致相当于普通话里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说的【那个……】。譬如,我爷爷会说【外,奤(ha3)狸——破特儿】,用来表示我看的那个哈利波特。

我必须花时间说说甘肃的美食。什么兰州拉面我就不说了。我要着重强调我老家陇南的美食。虽然我对我老家的文化情感淡薄,但我对美食情感深厚啊!

在陇南,一个让我印象深刻无法忘怀的美食是米皮(又叫米皮子)。这种食物类似于米粉,浇上包含辣椒油、醋等调料的浇头食用。在陇南,米皮子是装在塑料袋里套在碗上吃的,这样不用洗碗。在饭店吃自不必说,坐着塑料凳,支着折叠桌,从套着塑料袋的碗里吃。如果打包回家的话,店家就把浇头和米皮分两个袋子装好。回家只要把米皮往碗上一套,然后把装浇头的袋子咬破一个小口,就可以方便地得到一碗跟店里一模一样的米皮子。吃完米皮后,难免会有浇头残留在塑料袋的缝隙里。我小时候格外贪吃,会把塑料袋从碗上取下来舔。直接从塑料袋上进食显然不够健康、卫生。但是在塑料袋里吃东西别有一番风味,把米皮装在碗里吃,反而不是那个味了。(最近,天水麻辣烫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起来,作为陇南人我也慕名吃了一两次。里面的辣椒风味和米皮子确实很像,其它元素我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用以评价。)

甘肃另一项美食是酸菜和浆水。这里的酸菜和泡菜、酸萝卜酸白菜之类的酸菜都不一样,酸味比较含蓄,没那么锐利。酸菜一般做成酸菜面吃,是一种很清爽的食物。这里的酸菜面比【老坛酸菜牛肉面】要清淡很多,只有淡淡的酸味和咸味。浆水是酸菜的副产物。把酸菜腌好以后,捞出来,剩下的水就是浆水了。浆水同样是清爽口味的,有一种菜的清香,又有点像面汤的味道,一点也不酸,十分适合夏天解暑。我爸曾经拿老家寄来的引子(即一小瓶腌好的酸菜)做过酸菜。做酸菜需要白菜里纤维丰富的部分,因此我爸会去菜市场专门买白菜外层。这个行为被我戏称为去捡烂菜叶子,但我猜这个习俗可能来自饥荒年代,白菜外层纤维粗糙的部分不好入口,又不好扔掉,只好拜托微生物帮忙处理一下。后面的步骤大概是把烂菜叶子煮熟,放凉,然后把菌种放进去密封发酵,但具体我就不清楚了。

还有酒糟。酒糟是酒的浓缩物,由不知名粮食(小麦大麦之类的)发酵而成。具体制作过程不详,吃的时候只要把酒糟放进水里煮,就可以得到略显浑浊的黄色酒液。因此,酒糟可称之为一种便携式方便酒。都上炉子了,酒的度数显然不高,但十分香醇。亲戚看我嗜酒,曾送了我一些酒糟让我带回深圳,但可惜酒糟需要储存在冰箱里,离乡返程的时候被我们忘了。

陇南特色美食还包括洋芋糍粑和豆花。洋芋糍粑是洋芋(土豆)放在槽里捶打而成。捶打十分费力,因为锤子很重,洋芋还会把锤子黏住,需要强壮的人才能操作。豆花就是豆花,但是在陇南常常搭配面条、米饭食用,称为豆花面、豆花饭。豆花也是爽口型,由于过于清淡,而且面条常常是荞麦、黄豆面,格外粗糙,为我所不喜。

除此之外,陇南的美食和特产还包括抄手面、油茶、花椒、柿饼、核桃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最后一个美食并非陇南特产,而是我在兰州吃到的。当时是我姥姥的葬礼,时值冬春,天气寒冷。我和我父母从深圳赶到兰州的时候正是晚饭时间。灵堂已经搭好了,就在小区空地上。所谓灵堂就是一个棚子,里面摆着棺材、遗像、守灵坐具和花圈。灵堂口支着一口大锅,里面是热腾腾的炖菜。炖菜的内容可能包括猪肉、粉条、白菜等,我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我记得里面放了很多胡椒和花椒,汤汁浓稠。在寒冷的夜晚,喝下去整个人都感觉十分熨帖、舒服。于是,大几年后,即使我忘了我姥姥是怎么在我是个toddler的时候抚养我,即使他临终前由于阿尔兹海默症忘记了所有的亲人,我也记得我在他灵堂前吃了一大碗鲜美的炖菜,缓解了旅途的疲惫和冬夜的寒冷。事后我问我妈这道炖菜是否基于什么习俗。我妈说这可能是回民的习俗,因为兰州汉回杂居,习俗也发生了混淆。我妈又说这是亲戚从附近酒店订的,大概是那边葬礼的标配,他也不清楚。而我在网上搜索【回民】、【炖菜】等关键词,终是无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吃到这么好吃的炖菜。也不知道我一直记着的是美味的炖菜,还是我姥姥的葬礼。

(TODO有空可以写写甘肃葬礼)


https://womenoverseas.com/t/topic/53232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