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青少年的範式轉移初探:本土意識

bensoncf
·
·
IPFS
·

兩個月前,歐醒華牧師邀請我參與一個名為「教牧青醒營」的營會(只供內部邀請),當中與二十多位牧養大專生的前線堂會牧者及機構同工,一同交流牧養大專生的經驗,並探索如何推動大專生的復興。最意想不到的是,這營會就在6月12日警方用超過150枚催淚彈、約20發布袋彈、及數發橡膠子彈去對付五位「暴動者」的那天開始,眾教牧(包括我)三日兩夜也心不在焉。然而,上主為這個營會設了一個場景,在營會中探討了一個在香港牧養青少年人的重要課題:本土意識。我嘗試整理一些,在此與大家分享。(也感謝牛頭角潮人生命堂陳豐霖教師在營會中的分析)

所謂「本土意識」是指涉人對自己在地上的身份認同,透過語言、文字、符號、行為、地標、文化、習俗、血統、歷史、信仰、信念、核心價值等…去建構自己的身份。特別當一個民族受到外來壓迫,其身份受到挑戰甚至被侵略時,當地人就更會強調其民族本身所內在的上述各種元素,去區別自己身份的獨特性,作為對外來入侵者的對抗性回應。1這也豈不是不是香港年青人近年的深切感受?過去,香港都以「國際大都會」或「中西文化薈萃」之稱而感到自豪,香港人也擁抱「獅子山精神」所謂刻苦耐勞、同舟共濟和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即使艱苦也憑著奮鬥終能白手興家!所以很多長輩對後輩的忠告,大多數是「唔好理咁多,讀好你的書,出黎就搵份好工,買樓、結婚、生仔…」。然而,面對的物價與樓價暴漲的惡劣環境,又面對各樣中港矛盾帶來香港人的獨特身份的挑戰,今時今日的香港年青人的處境並未得到眾多長輩的明白,而長輩繼續以「你睇下我,我咪一樣努力白手興家!」類似的態度去回應後輩,千禧BB、97回歸前後出生的90後、甚至80後(即是今日的中學生及大專初職)卻對這些論調感受越趨反感。其實他們在年少之時已經不斷面對香港人的身份被挑戰(特別是由中國內地政府與文化而來的挑戰),繼而產生多項社會行動以致香港本土意識越來越來越強,包括:三十年來的平反六四集會、2003年反對廿三條立法、2006年保衞天星碼頭、2007年保衛皇后碼頭、2008年菜園村運動、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反蝗行動…甚至2019年今日的反送中,都不斷加強香港的本土意識,香港的新一代正在建構自己的身份,在上述眾多中港矛盾的社會事件中宣認「我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即便有人認為這是政治不正確,但這卻是香港青少年的實況)。2因此,香港青少年人的「所有」就是要維護自己作為「香港人」的身份,對他們來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或承擔法律風險而前途盡毀去衝擊政府,是因為他們已一無所有,已經沒有前途可言。3然而,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活下,過去香港人都是以經濟至上的功利主義者,只要不「阻我搵食」就可以,所以衝擊警方或佔領街道者被視為「搞亂香港」,這些心聲盡見於財委會主席陳健波於6月14日的面對傳媒的言論,正反映一些「已經上咗岸」的長輩心聲:「破壞咗我既收成期!」4

《聖經》如何回應本土意識?當然我們知道,眾聖徒仰望那來臨中的終極盼望,也擁抱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的天國之民身份,也同意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彼得前書二11)。雖然如此,我認為《聖經》並無意以天國子民的身份取代且抹殺我們地上的民族身份。耳熟能詳的《出埃及記》中,希伯來民族被埃及政權的打壓下,耶和華的拯救與立約一方面叫希伯來人再次擁抱自己「祭司的國度」及「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另一方面也成為以色列國民,並以各律法、祭禮、土地分界….去重塑自己在地上的身份。雖然《新約》耶穌的十架救恩在《舊約》的基礎上被彰顯,全世界人類都能透過耶穌直接進到父耶裡去,但《新約》的福音正正就宣告,人仍然可以擁抱自己民族性去回應上主的愛。《以弗所書》二14~15 指出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基督裡合一:「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雖然如此,「一個新人」也同時也保持「兩下」的獨特性,初期教會猶太基督徒要求外邦人先行割禮成為一個「猶太人」,才有資格再進入「基督徒」的行列。但福音就反對這個謬誤:外邦人能以自己國家民族的身份,透過耶穌基督直接進入父那裡,而無須經過成為一個猶太人。而《啟示錄》約翰的異象中「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計算,是從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七9),在終末上主面前,我們仍然保持著我們的邦國、支派、民族的歸屬。

對我來說,「本土意識」不是政治議題而是神學議題:人尊重上主所創造我們是具有「地域性」,「我是誰」及「我不是誰」的思索過程是認識自己,也同時認識上主。人不能越過對自己屬地身份的掌握而進入屬天而來召命(Calling)之中。今日我們要牧養這一代「離開堂會」的青少年人,關鍵已經不再是敬拜模式有多活潑、團契活動有多花樣,而是教會宣講的福音是否能回應處境,是否能在處境中提出一條符合聖經與神學的出路。信仰不能抽離處境(Context),在香港青少年的本土意識下建構自己的身份中,如何牧養我們的新一代?願主親自引導我們!也在此呼籲參與下週三祈禱會(2019年6月26日晚8:00-9:30),主題是「香港・我們這一代少年人」(主題本為「少年部」),嘗試以香港的社會處境之角度去為少年人祈禱。我正嘗試邀請一些少年人出席(特別是有參與過遊行的),當晚分享一些睇法與感受,讓與會者有機會聆聽、認識少年人的心聲。歡迎所有關心下一代的弟兄姊妹,當晚一同獻上祈禱。

***************

1.中國神學研究院葉美𡣖教授的文章〈非閱本土〉,根據她18年之久在蘇丹見証當地一個民族的本土抗爭運動,去檢視香港的本土運動。(https://www.cgst.edu/hk/cht/cbulletin_20161112_01)

2.香港著名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指出香港歷史曾經歷過三波本土意識,參〈香港本土 意識的前世今生〉(2015)。

3. 6月9日當晚的警民衝突中,警方所拘捕的385人之中有八成人是青少年人(16-25歲)。

4.見Youtube名為「(直播)陳健波交代財委會流會原因 譴責反對派用政治凌駕民生」的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2lu-csY3Q)。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