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經典:梅洛龐蒂《知覺的世界》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Yu Hui  難度:★☆☆☆☆

  因為教學和研究的關係,最近又栽回梅洛龐蒂的著作裡。梅洛龐蒂的哲學,早前已有荼毒室的文章介紹過(甘仔的幾篇解釋深入淺出,誠意推介未讀過的室友花點時間讀讀看啊)。如果看過介紹的文章,覺得「不夠喉」,想找點原典來挑戰一下,打開自己的眼界,催近極限經驗,那該看甚麼呢?

  梅洛龐蒂最出名的著作,當然是《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和《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l’invisible)。但這兩部書一點也不容易理解,如果讀者還未了解現象學哲學的基本立場、甚至對西方哲學史的一些經典立場沒有一定的認識,實在是非常難進入。《可見與不可見》本就是梅洛龐蒂未完成的遺著,能否將它當成完整的梅洛龐蒂晚期思想的代表,仍然是學者們還未有定論的話題。《知覺現象學》是梅洛龐蒂早期最重要的著作,亦是至今現象學中的經典鉅著,要把握他的早期現象學思想,此書絕對是不能不攻的堡壘。然而,這本書的討論並不容易進入,沒有人帶着讀,實在很難消化。那麼,如果室友們想一睹梅洛龐蒂早期哲學的基本義理,應該如何入手呢?

  1948 年,梅洛龐蒂在法國電台講了一連七講的演講,以「知覺」(perception)為題,向大眾介紹他的哲學反省。講稿及後輯錄成書出版,名為 Causeries 1948。梅洛龐蒂在這系列的演講中精簡地表述了自己對「知覺世界」這個課題的哲學反省。而且,可能由於性質是電台上的公開演講,梅洛龐蒂極盡可能地避免使用艱深的哲學概念,用盡可能淺白的方式解釋他的思想,單是這一點,已經值得想讀一下梅洛龐蒂原典的室友打開書來看看。

  貫穿整整七個演講的主題,當是就是「知覺的世界」。簡單而言,七個演講的主旨,就是透過重新審視人的經驗,指出我們所直接感知到的經驗世界,與(古典)自然科學嘗試建立的世界觀存在重大的差異 [註1]。梅洛龐蒂認為,「科學的世界」追求對外在世界的把握,而這種把握追求的是客觀和絕對,並以不同的方式量化世界中的事物,務求達到絕對精準的認知。但在「知覺的世界」中呈現的事物卻往往是主觀的、相對的、不準確的。因此,在和科學的世界對照下,知覺的世界往往被貶抑,被視為「前科學」的假像。唯有透過自然科學的引導,我們才可以真正把握世界的真實。

  在第一個演講中,梅洛龐蒂就已指出上述的對立。他亦指出,雖然被稱為「科學的世界」,但對這個世界觀的推崇,並非只是在古典自然科學家中找到。哲學史上的很多哲學家——例如笛卡兒——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這種世界觀的優先地位。整個系列的演講,就是梅洛龐蒂一步步地拆解這種根深蒂固、似乎無容置疑的信念的嘗試。梅洛龐蒂亦引用一些當時較為新近的自然科學家的觀點,佐證那種絕對、客觀的世界觀本身亦是自然科學家還在爭辯的議題。

  但,這種看法又有甚麼問題呢?既然我們的知覺世界往往是主觀的,那麼用科學方法,去除主觀的因素,不是認識世間事物真貌最合適的方法嗎?梅洛龐蒂全書的要旨就是要論證這點,所以就容我不在這簡短的引介文章中強作解釋,只是引用書中的一個例子作扼要的說明。梅洛龐蒂認為,由科學的世界觀出發,並不能為我們定義「桌子」是甚麼。原因是,科學的世界觀嘗試從客觀的角度審視和定義世界,而「人」的觀點必須要被揚棄。科學可能可以把構成一張桌子的物質、與桌子相關的物理定律仔細地陳述清楚,但卻無法把握「桌子」之為「桌子」的意義。桌子是人造物,而我們定義「桌子」的概念時,無法不引入「人」的觀點理解桌子的功用。一張桌子之所以是桌子,並不只因為某些物質以某種方式排列以及在某一時空中存在。一張桌子之所以是桌子,還需要有「人」以某種觀點理解乗詮釋世界,構成「桌子」的意義。由這個例子引伸下去,梅洛龐蒂進一步論證,如果我們以「科學的世界」取代「知覺的世界」,我們損失的不單是一個主觀的經驗世界,還有事物於人的意義——即是一整個「意義世界」。

  《知覺的世界》以「知覺的世界」和「科學的世界」的對立開始,一步步探討「空間」、「事物」、「動物」、「他人」等在兩個世界的理解的差異,引用繪畫、電影、文學等資源,說明人的意義世界的獨特之處,想一探梅洛龐蒂哲學的室友,絕對應找來仔細閲讀。

後記

  上次的「入門經典」介紹了波愛修斯(Boethius) 的《哲學的慰藉》,本想在文章中也介紹一下中文和英文的譯本,方便有興趣的室友找原典來讀讀——畢竟構思這個系列的文章,原意也是向室友介紹一些「平易近人」一點的哲學經典,真的拿起書本來自己讀讀看啊。可惜我的研究範疇與中世紀哲學實在相距甚遠,對這本經典的了解亦非常有限,實在無謂獻醜。但梅洛龐蒂和現象學則是我相對上較為熟悉一點的範疇,可以略為講兩句。

  首先,《知覺的世界》的原文 Causeries 1948(當然)是法文啦。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梅洛龐蒂原先構想的受眾是廣大的大氣電波的聽眾,因些講稿的內容極少引用專業的術語,而且行文用字亦比較貼近日常語言,如果有初學法文的室友想在讀哲學的時候順便磨練一下自己的外語,這份講稿可能會是不錯的選擇。想練習法語聽力?碰巧就有人在 Youtube 上載了部分演講的內容(疑似就是梅洛龐蒂當年的演講錄音?),有興趣的室友儘管去找找看吧。

  還有的是英譯本 The World of Perception,譯者是 Oliver Davis,除了原文外,還有梅洛龐蒂學者 Thomas Baldwin 寫的 Introduction,對理解梅洛龐蒂的哲學甚有幫助。我最初看的就是英譯本,後來比較法文原文,發現譯者也相當體貼英文的讀者,每當梅洛龐蒂的原文冗長繁複時,就會把原句斬開為較簡短的句子,比較容易理解,貼合一般人的英文閱讀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這本書也有中譯本,《知覺的世界:論哲學、文學與藝術》(不要問我怎麼譯作的書名愈來愈長……),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似乎是只有簡體字的版本。我沒有機會找來看看,沒法評論甚麼,有興趣的室友亦可找來看看。

 

註1:要留意,梅洛龐蒂在演講中針對的,只是他所謂的「古典自然科學觀」,而非所有自然科學的研究。恰恰相反,在演講中,他就經常引用(當時)新近的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研究,佐證他對古典自然科學觀的批評。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