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支點

WT淺談
·
·
IPFS
·

自疫情衝擊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失業、經濟衰退浪潮徐徐展開了整個疫情後世界的就業蕭條圖景,據新京報書評援引的數據來看:

「美國5月失業率為13.3%,但媒體指出實際失業率比這個數字要高出3%。在美國43個州中有三個州的失業率都已經超過了20%。」

與此同時:

「在英國,勞動力市場上賦閒在家的工人數量似乎處於創紀錄水平。在韓國,失業人口達到127.8萬人,4.5%的失業率,創下了1999年之後同月最高的紀錄。在印度,疫情狀態造成了日薪制零工的大量消失,這將令4億日薪打工者陷入貧困。」

而在國內,2020年的失業情況也不容樂觀,在社招縮減,企業裁員的大背景下,就業市場的前景更是黯淡。早在5月14日南華早報的系列報道中就顯示,2020年夏季高校畢業的預計將有847萬的大學生畢業投入工作,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環境,相對於找到夢想的事業,如何找到工作投入就業成為了不少應屆生的首要目標(「Million of students like Su have bigger things to fret about than being unable to land a dream job out of the gate」)。

與此相對的,對於工作本身的認同感和穩定性在疫情前的千禧一代中就已經呈現出非常不一樣的世代特徵。頻繁地更換工作,在工作中找不到任何意義和價值感等狀況在如今的國內就業環境中幾乎成為年輕白領工作群體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筆者屬於這困惑迷茫群體中的一員其實也深有感觸,而在疫情後的生活中,借助這位日本非虛構類作家的作品-《工作漂流》為契機,筆者嘗試重新思考關於工作,同時也是關乎生活的價值。

與其說讀稻泉連的《工作漂流》著眼的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倒不如說是在八位身處日本的職人身上尋找著自己的經歷碎片,就業冰河期的日本,有著今日中國職場環境相一致的因素和背景,而今日國內的就業環境,更是某種程度上當時日本的「再現」。

《工作漂流》稻泉連 | 豆瓣讀書

之所以我個人會認為當今國內的職場環境是2008年前後日本職場的「再現」是因為,從八位不同經歷的日本白領經歷中可以提煉出一種幾乎是共有價值內核,抑或是跳槽的內驅力。這種核心影響力可以大體總結為:

「與其對公司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不如好好考慮一下工作對於自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感覺個人與公司之間不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而是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

換句話說,現代人以一種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精神價值內核為主導,要在佔據了生活面向大部分的工作中找到撐起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筆者自己的感受出發,當代社會中確實是很明顯存在這樣的一種傾向的,特別是在白領職場環境下和個體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人所要思考的並不僅限於金錢上的回報,從長期來看,是透過工作本身所能帶來的價值感持續給予自身生活的意義,我們也稱之為「成就感」。

但是,我們假以自由之名所追尋的「成就感」抑或是個體自我實現之價值的同時,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筆者自己看完八個日本職場人後並不認為他們眼中那種具體的價值體現或者成就感體現是符合現代人的本質價值的,他們或許只是幸運,抑或只不過都是用一種附著在職場文化和社會體系中的另一種價值來去做替代罷了,到頭來可能仍然無法消除心中的茫然感。如第一章大橋在辭職,創業後終於穩定下來,但心中除了對工作的認真和積累經驗的踏實態度之外,對未來的開放性還是有所暢想的,中村雖然也找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食品行業的工作,但是對於自身未來的期待在最後的描述中也是帶有些許的不確定性,而最後的一位辭職後舉家去美國就讀MBA的長山更是在我看來用一種內在的自我激勵,半盲目地驅散自身的迷茫感和無力感。


職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從這裡面我認為作者的採訪報道僅從首個較為淺層的階段將不同的個體工作形態描述了出來,但更深層的個體迷茫狀態的原因卻還沒有被深層次地挖掘。首先來看看這淺層的促使這些職場人士跳槽的動因何在。

現在不論是媒體還是公司中的前輩都會說的一句話是:「找到你喜歡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另一句帶有馬克思異化意味的則是:「如果把工作當成一種掙錢謀生的手段,你的生活便是可悲的」。除了認為在該企業無法繼續累積經驗和個體價值而促使某些受訪者辭職之外,從高強度、長時間的前現代工作環境,再到當代韓炳哲所說的精神上的深度疲倦狀態下,用齊澤克的描述可以概括為:

「想象我被雇傭去設計如何公共化或包裝一個產品以為了誘惑人們去購買它。即使我個人並不在意或甚至痛恨這個主意,但是我不得不勉強且緊張地激活我的創造力,嘗試去解決根本問題。這種努力將會比流水線的重復性工作更消耗人」

客觀的工作環境下,個體成為了原子化的螺絲釘,而不是成為與企業「共呼吸」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稻泉連筆下採訪的幾位人物的一個共性,即在高強度的消耗下,「成就感」作用機制無法被反饋回來,長期在企業機器中運轉逐步吸乾了個體的激情和精力成為這八個人中更換工作的一大動因之一。


人何以安身立命?

《工作漂流》作為一部非虛構類寫作,其首要價值在於非常契合當下職場人的處境之外,筆者認為,從作者展現的這八位個體的經歷為側面,可以更為深層地從職場盡力的角度展現出對現代生活之困境的某種解讀,一定程度上我更想從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祛魅」視角探尋理解的方式。

韋伯在上世紀早期提出「祛魅」的概念和尼採的「上帝之死」有著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其含義共同揭示了現代生活的荒蕪與茫然一面。其具體含義是指出,現代科學和理性化的發展,舊有以宗教、神權為代表的,圍繞並構成人類生活主要基礎之一的神秘性被理性推翻了,而過去人們的生產生活、人生困境幾乎都是透過這種無法參透的神秘性得以解釋,並且人生的終極價值則要依靠它為支點層層建立起來,從而實現我們所說的「安身立命」的狀態。譬如,在中世紀時期人們在遭遇困境或生活中難以解釋和解決的問題時,依託宗教的神秘世界觀便可以解釋並一定程度上消除掉,而這也是難以用現實手段得到解釋或解決的困境。

到了現代,由於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日趨完善,統合世界的不再是終極的神學神秘價值。科學實證論證的手法彷彿讓全人類都吃下了「智慧的禁果」我們擁有嚴密的邏輯和實證論證體系,大量的科學知識擴展了人瞭解世界的不同維度且不斷在更新,但是,很關鍵的一點在於,大量發展和更新的知識無法直接給予人關於自己為何要從事一件事,或是過某種生活的內在價值,此外不同科學領域和思想領域之間也存在相互不自洽的論證邏輯和世界觀。那麼,按韋伯的意思,這就是一個「諸神之爭」的時代,我們失去了共同被自動給予統一價值的「神」,來到了要自主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神」的時代。

我們忙著八把舊的拆了,但是新的又在哪兒呢?
贾樟柯电影 《小武》

從韋伯《學術與政治》中就可以瞭解到,對於這樣一個舊神(價值體系)被推倒,但是「新的神」卻未被建立起來的時代,不少個體的精神處境著實是非常之痛苦迷茫的。因為他們要依靠自己在茫茫的可能性中尋找屬於自我的依託,而這屬於生命價值的支點在現代量子物理學的隨機無規律視角下又那麼地風雨飄搖,我們一面要秉持自由主義,文化多元化的理性之光,一面又囿於其中那茫茫荒漠的虛無主義困頓當中難以超脫。這兩者的難以調和形成了當下職場徬徨精神生活寫照的深層內因之一。

《學術與政治》馬克思·韋伯 | 豆瓣讀書

韋伯雖然在《學術作為志業》的演講中以學術和志業為視角給出了一條個體尋找自我安身立命之價值體系的途徑。他主張將知識本身與價值取向分開看待,認為個體的自由便是通過理性地論證,在不同的知識、經驗、主戰等不同的價值體系中找到屬於個體人生的價值導向,並最終要為這一選擇負責。舊神的推倒,我們以這種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新神,以此來開展個體的生活。

回歸到當下人們的處境,特別是身處於職場中的個體的處境,我想說,所謂「找到你所熱愛的事情」本質上的內涵是指,我們所有工作、生活的共同價值的探尋之路在現代落到了每一個個體的肩上,我們失去了舊有宗教體系為我們搭建的庇護所,要如何去重新尋找屬於個體自己的終極價值成為了現代人共有的人生課題。換句話說,類似「我感興趣與XX方面的工作」,「我對XX感興趣」等一類的描述或許可以思考得更深刻一些,在職場領域中難以一步到位找到的答案可能就潛藏在工作甚至現實生活之上,譬如通過對歷史的探尋、對哲學的思考、對文學和藝術世界的研究可能不失為是一種方式,認真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理性冷靜地體察自我、觀察周邊的世界,與他人的良性溝通,合理地表達自我也是一步步改變的另一種方式,但本質上,慢慢透過前人的經歷、思想文化之表達理解現代性本身,我想這不失為是一種逐漸接近自我的最佳途徑之一。

天下沒有永恆的財富 我們如何安身立命?丨十三邀之陳志武

在後記中作者試圖要指出的也正是這一點,如何理解自身生活之於自己,之於社會的最終價值,這才是解除迷茫,找到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性問題,而願意為之承擔所有責任的態度,乃是現代生活的一種莫大的勇氣。


参考资料:

新京報書評週刊:如何書寫失業?從流浪漢小說到反烏托邦小說 |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39-_ooB2GersYwY3Zrk2UQ


SCMP:After coronavirus pandemic, Chinese students grapple with first economic downturn of their lives | 地址: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084191/coronavirus-chinese-students-grapple-first-economic-downturn?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mailchimp&utm_campaign=enlz-scmp_global_impact&utm_content=20200604&MCUID=9147f541d2&MCCampaignID=99da38d489&MCAccountID=3775521f5f542047246d9c827


Endekhomenon:齊澤克 | 為何我們一直感到疲勞? |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U8N-HIzdybh9mvzHwo_dmA


十三邀之陳志武:天下沒有永恆的財富 我們如何安身立命? | 地址: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8gg046o/s0966s9s21q.html?


梁文道:完美的人生計劃,總會完美地失敗 | 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852anbH8qQNci9au9AJ9GQ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