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76《史記》卷四〈周本紀〉16:地點的好壞,決定日後的發展!

鱷魚把拔
·
·
IPFS
·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

昭告上天、並分封群臣後,武王在返回自己的根據地的途中,曾召見九州的長官(武王徵九牧之君),並登上豳(ㄅㄧㄣ)城附近的土山(登豳之阜),遠遠地眺望商王朝的國都(以望商邑)。

為何周武王還不斷回首看著被他打敗的商王朝國都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武王回到周民族的領地後,直到深夜都還不能安眠(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弟弟周公旦或許是看到哥哥住所的燈火通明下,便走進武王的住處,問說:

「您為什麼不快點睡覺(曷為不寐)?」

武王說:

「告訴你吧:上天不再享用商王朝的祭品(維天不饗殷),從我姬發尚未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散在郊野,飛蟲鋪滿大地(麋鹿在牧,蜚鴻滿野)。上天不保佑商王朝(天不享殷),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乃今有成)。上天建立殷商王朝(維天建殷),曾經登錄有名的人士三百六十人(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雖然這些人沒有被重用,但商王朝也沒有遺棄他們,才使這個王朝維持至今(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而我,至今還沒有得到上天的保佑與庇護,哪有時間睡覺呢(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武王接著又說:

「要得到上天的保佑,就得靠近天帝的住所(定天保,依天室),找到天帝住所的條件,就得找出所有的惡人,並用對待紂王的方式懲罰他們(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西方國土的安定(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我的功勞與德行弘揚四方(我維顯服,及德方明)。

根據我的觀察:從洛水灣直到伊水灣(自洛汭延于伊汭),地勢平坦沒有險阻(居易毋固),是從前的夏王朝定居的地方(其有夏之居)。在這裡,我向南可以看到三塗山,向北可以看到太行山(我南望三涂,北望嶽鄙),我回頭觀察黃河,仔細察看洛水與伊水地區(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我發現這裡離天帝的居室應該不遠(毋遠天室)。」

從這兩段周武王的內容來看,剛上任的他應該是兢兢業業的。就像生下孩子不僅僅要養他,還得教育他、培育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育」。

換言之,剛建立的周王朝如果想要長治久安,首要目標就是挑選「首都」的位置。

因此,周武王規劃在雒邑營建周王朝的未來首都後離去(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縱馬於華山之陽),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放牛於桃林之虛);讓軍隊把武器放倒(偃干戈),並對軍隊進行整頓然後解散(振兵釋旅):透過這兩種方法,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示天下不復用也)。

在這一段內容裡,可以看出周武王的思慮非常長遠。不單單只是打敗紂王,建立新王朝而已,而是要讓這個王朝長治久安。因此,在這整段內容裡,周武王苦思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哪裡定都,才能讓王朝更加穩固?也因此,他才會從遠處挑望商王朝的首都,到夏王朝的故地查看,甚至不敢睡覺,只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

以前歷史課本總告訴我們:周公東征,並且營建東都─雒邑。但通過這段史料,我才知道原來周武王當初早就想要把「雒邑」定為周王朝的國都。畢竟,相較之下,周民族原先的都城─鎬京,位置比較偏西邊,就統治的角度來說,還是「雒邑」的位置比較居中。

在本段內容的最後,周武王打敗紂王後,努力挑選合適的地點作為國都,然後開始偃兵息甲,告訴天下不在用兵。讓我想到那套自己最喜歡的小說《銀河英雄傳說》裡的一段話:

「如果說我們必須為下一代留下某些遺產的話,我想和平就是最好的禮物。而把前一代遺留下來的和平維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責任了。如果每一代的人都能夠牢記自己對下一代的責任的話,那麼大概就能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吧。」

雖然姬發被我們稱為周「武」王,但我想他的諡號之所以是「武」,應該不是指他用武力打敗商紂,而是因為他能「偃兵息甲」吧!畢竟,所謂的「武」,是指「止戈為武」,而不是武力相向。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