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高黎贡在在

Sogni
·
(修改过)
·
IPFS
云南话中的“在”,不仅仅是一个介词,还可以是一个动词,表示“住”、“呆”、“玩”、“停留”的意思。“好在”又可以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个地方住起来舒心。正在写的第二本小说主场就在云南,从云南省的西部边缘有一座还未很知名且尚未被很多人涉足的山脉-高黎贡山-开始。“高黎贡”一词始见于9世纪晚唐学者樊绰所著的《云南志》意为“高黎家族的山”。拥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美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物种世代繁衍生息。

最近看到马特市不少写云南的文章,很开心😊。正在写的第二本小说主场就在云南,从云南省的西部边缘有一座还未很知名尚未被很多人涉足的山脉-高黎贡山-开始。

“高黎贡”一词始见于9世纪晚唐学者樊绰所著的《云南志》。“高黎”又叫“高丽”或“高日”,原是景颇族一个家族名称的音译,“贡”源自景颇语,是“山”的意思,故“高黎贡”原意为“高黎家族的山”。

高黎贡山主峰嘎娃嘎普峰-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高黎贡山垂直海拔4000多米,跨越了五个纬度带,保存了地球上唯一从湿润热带森林到温带森林过渡的完整区域,拥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南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等美称。在2800平方千米范围内,集中了全国17%的高等植物,其中7.72%为特有物种,对比以物种丰富著称的西双版纳来说,这一比例也仅有3.62%。它还集中了全国20%的哺乳动物,其中1/3为特有物种。即便是广泛分布的动物类型,在这里也形成了特有的亚种。这里同时是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还有菌类的天堂。

但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又极端脆弱,在不同生态环境交错的地带,环境和物种状况也不够稳定。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还会加剧这一情况。

如何在发展当地经济居民生活条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物种世代繁衍生息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和艰巨的任务。

第二本小说的云南主场在第一本里也早有伏笔:



“我想回到云南老家高黎贡。”她顺从地闭上眼睛,他的声音似乎有种疗愈人心的魔力,让她不由自主吐露心底的秘密。“‘杜鹃花里杜鹃啼,浅紫深红更傍溪。’上大学之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爸妈带我和娜娜徒步进到大山深处,寻访一种原始的急危物种—被称为“杜鹃之王”的大树杜鹃。常见的杜鹃树,多数是低矮灌木,但是大树杜鹃可达30米以上。它的花由20几多小花组成的半球,直径最大可以超过25厘米,只生长在高黎贡山2100到3200米的腹地!我们去探访的那棵是“杜鹃的王中王”—世界上最大的杜鹃树。当我们找到它的时候,我实在是累瘫,不知不觉就在树下睡着了。醒来想起一首歌, ‘记得那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大树下,不知不觉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次之后,我和娜娜每年都会抽空回到那里,参与原地保护和回归种植的项目。然后,我们会躺在树下,看着头顶上缤纷飘舞姹紫嫣红的云霞,谈天说笑,困了就不知不觉在树下睡着了。”

原创小说选载:版权©️所有,不可转载。

里面提到的大树杜鹃是高黎贡山的旗舰物种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大树杜鹃就已经世界闻名。1918年,英国生物学家、传教士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在腾冲高黎贡山的森林中发现了一株高达20多米的杜鹃树,后来被人们称作大树杜鹃。为了把它运回英国,他雇来工人砍倒了这株树龄280年的老树,并将树干锯成圆盘运走。时至今日,这枚从“杜鹃花王”身上取下的巨大圆盘仍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此处省略个人🔥🔥🔥评论xxx字)

在福雷斯特取得大树杜鹃标本后的近70年里,我国科学工作者多次深入云南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及高黎贡山腹地寻找大树杜鹃,一直未果。直到1982年4月,我国植物学家冯国楣先生的科研团队终于在腾冲大塘的高黎贡山山腰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大树杜鹃群落。在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40多棵大树杜鹃。大树杜鹃分布范围极其狭小,仅分布在高黎贡山海拔2100-3200米的阔叶林中,是高黎贡山特有植物,属于极小种群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CR)。据2014年的野外调查和排查,最终确定大树杜鹃的数量为1771株。从2017年开始进行人工繁育的大树杜鹃优质树苗移栽到与大树杜鹃原生地生境相近的林家铺进行规模化的回归种植,目前已经有良好的成果。

大树杜鹃,图片来自网络

注:本文除了原创小说部分,大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ogniSogni nei Bicchieri is Italian, meaning “Dreams in the glasses”|Sogni杯中夢,寫作翻譯詩歌藝術愛好者。 葡萄酒(WSET3)和瓷器鑒賞。 https://sognineibicchieri.github.io/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首超短的诗,灵感来自世界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双相的我

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