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你的大腦有點Blue

子非魚
·
(修改过)
·
IPFS
·
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閱讀書名

你的大腦有點Blue: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閱讀心得

這本與《真正的快樂處方》同作者,作者中譯本作品如下:

  • Hjärnstark(2016)—《真正的快樂處方》

  • Skärmhjärnan(2019)—《拯救手機腦》

  • Depphjärnan(2021)—《你的大腦有點Blue》

除了強調人類情感中許多人會低估其價值的兩個深具影響力的關鍵成分,也就是體能活動,還有孤寂預防。

可以看出從前作《真正的快樂處方》到此作,除了原本的「體能活動」外,增加了「孤寂預防」,這與「存在焦慮」有了交集:

存在焦慮是當我們面對「存在的事實」——死亡、自由、選擇、孤獨以及無意義時的結果。—《諮商與心理治療》CH6 存在主義治療

奧修區分了「單獨」和「孤單」:

當你在一個人的時候,你並不是「單獨」,你是「孤單」。「單獨」和「孤單」有莫大的差別。當你孤單的時候,你會想到別人,你會想念別人。

孤單是一種負面的狀態,你覺得如果有別人在的話一定會更好,那個別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太太、母親、愛人或是先生等等。如果有別人在,那一定很好,但是別人卻不在。「孤單」是別人的不存在。

而「單獨」是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單獨是非常正向的,它是一個「在」,洋溢的「在」,你非常充滿著「在」,所以你可以用你的「在」充滿著整個宇宙而不需要任何人。—奧修

不過,關於「孤寂」這本寫得較籠統,有機會再藉由其他書深入探討。


另一項書中提到的重點是「幸福」:

人類演化成要將一切經驗都與個人預期做比較,正因此才不應費盡心力追求幸福。正如你在前幾個章節所讀到,幸福的感受本該一瞬即逝,要不然就無法實現激勵我們的主要功能。

我很欣賞作者從生物觀點切入:

人體是為了生存、繁衍所設計,不是為了追求健康。
人腦是為了生存、繁衍所設計,不是為了追求幸福。

結論:「持續不斷的幸福並非人類的自然狀態」。不過這也或許會讓人感覺到追求健康與幸福的虛無感。


最後,關於「運動」作者寫到:

運動並非萬靈丹,但事實上也不存在萬靈丹這東西。對所有憂鬱症的病人來說,抗憂鬱用藥有三分之一可提供良好助益,另三分之一有中等助益,至於最後那三分之一則毫無益處。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全部病人中,大約一半有良好的成效,而另一半效果普通。同理,體能活動的結果也因人而異。有些人覺得有神奇功效,有些人卻難以發現有什麼差別。然而,整體來說影響是好的。如果憂鬱症的情況嚴重或渾身無力提不起勁,要從事劇烈運動當然行不通。若是這種狀況的人,除了接受治療和用藥外,身體更需要的是休息和復原。

至於運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得到最佳效果?許多大型且成效良好的研究建議:最好是每週做兩到六小時的心血管運動。不過多數研究更傾向兩小時即可,每週超過六個小時的運動,似乎無法提供更多的防護。

簡言之,對於憂慮,運動、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皆非萬靈丹,也不存在萬靈丹這東西。而研究建議:最好是每週做兩到六小時的心血管運動。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