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用戶配對2.0 | 我們因此寫作,你也是,太好了

Matty
·
·
IPFS
·
《Mary and Max》電影截圖

不知道大家有關注上一週的新老用戶活動嗎?在這次活動中,一共有45个新用戶介紹了自己,有9個「留名」的老用戶送出了自己的激活權限。全部參與的新用戶都已被激活(所以肯定有沒留名的老用戶,默默地激活了不少新用戶XDD)。

在這些剛剛被激活的新用戶中,有些已經發布了自己的第一篇創作。嬉皮范師範生@离岸台风 分享了ta第一次帶學生的經歷,@Ooer 发表了英剧《PRESS》的影评,而@4401 發了漫畫,题目是《美女猎手》。

謝謝給力的大家。你们的创作,是Matters前进的第一推动力。

而繼上一次介紹了都有哪些新人來到Matters之後,這週我們打算「曝光」一下那些在Matters待了好久(还在写)的「老人」。

我們無法一次窮盡這個答案。這一次想先給大家介紹的是Matters社區很有寫作激情的三群人。他們分別是:斜槓工程師、對文學愛得深沈的信徒,以及观察世界的記錄者。

在他們寫作中,看到對文学的崇拜、對開源的信仰、對抵抗遺忘的執著。

如果你們也因此而寫作,那太好了,請等待激活的新用戶們在評論區@與你 心有靈犀的老用戶,並介紹自己;也請老用戶们現身許願,希望遇见什麼類型的新創作,并在確認過眼神後,慷慨使用你們手中的激活權限,幫助同行者開啟創作者權限。

Ok,here we go.

【斜槓工程師】

區塊鏈與互聯網一直是Matters站上很受關注的話題。工程師們思考與討論,如何建造一個更自由與更有效的互聯網?我們出現了哪些問題,又需要什麼工具?這些說幹就幹的工程師們還常常斜槓能力驚人,譬如:

@林宏信 是一個15歲的工程師,相信“分享是最大的樂趣”的他,持續在Matters更新自己開發軟體的心得與教程,包括寫作工具、通訊app的使用報告。同時林宏信還是一個音樂創作者和冒險小說家,這篇故事中的主角是想要建立理想國的“理想王“與認為應該順應自然的潰爛王。

@ckxpress 是LikeCoin、Lakoo創辦人,他在Matters分享自己對區塊鏈的思考和區塊鏈入門級教學,並展演了一場對包括wechat、臉書、微信等社交通訊工具的「追殺」。相信「人文爲體,科技為用」的ckxpress還是個影迷,他在Matters站上的兩篇影評是《逆流大叔》和《逆向誘拐》,兩部香港本土電影。

@拉爾夫 是一名程式設計師,他的自我自我簡介是“不限學科的關心整體人類的未來”。在Matters上,他寫比特幣、寫電影,還有寫詩歌。

新進站的朋友們,如果妳和這些斜杠工程師一樣,同樣信仰開源的價值,並對科技與人文之間的關係充滿興趣,可以在評論區介紹自己,請他們來激活妳的創作者權限。如果妳搜索區塊鏈互聯網的標簽,也很可能發現更多的知音哦。

【文學信徒】

看過Matters金句貼的讀者們,也許會對其中出現的一些詩歌有印象,他們全都來自Matters站上的詩人們。

@坦霍伊泽

有时我在成都的街头走着,想寻到一堵南墙让我得以一撞回头,可你不知怎么就知道了。
于是我来来回回的仿徨,不过在你额头多犁出一道皱纹。
——《母亲,成都》

@譚洋

石喬假土魠 / 漂流木假背鰭
漁繩旗幟假海豚/浪花假豚游
遊客假船長/解說員假導遊
繞圈假遠航/海禁假親海
鹽和風浪
是真的
——《寫海的詩——不是故意的》

@布林

我說我的未來下落不明,這就是我要的未來
兩個年輕人笑的天旋地轉
這是真話,晚風中看不見一座山丘
——《我是不寫順民詩的布林,荒謬是我所有的靈感。》
《死亡詩社》截圖

還有更多詩歌,藏在“詩” 這個標籤下。而金句貼中大家看到的那些畫面感強烈的短故事,它們來自Matters站上的小說家,譬如:

@响指

之所以留妳們這個存在,是為了試錯。以妳的智商和知識,知道就可以了,明天回去照樣生活就可以了。
——《怪公司》

@朱玉

身体早就具有那种机械的属性,按时起床,用几乎同样的时间和步骤刷牙,以类似的手势放下书包过安检,在固定的屏蔽门上地铁,拉住同一个手环,或者握住同一根银色的钢管。比起心脏的驱动,身体的作用还要大一些,好像是,身体还让心脏保持跳动。
——《北京贤者时间》

@維諾

前几年,我以为只想着赚钱,适应时代,时代便不会找我的麻烦了,但我还是错了。
——南方绝望青年,终于都离开了北方

寫作很孤獨,但對文學的熱枕,永遠可以找到共鳴者。還有更多寫作小說與詩歌的老用戶們(點入標籤看更多:小說文學),你們希望在Matters遇見什麽樣的新創作?可以請你們現身許願嗎?也許正在等待被激活的新用戶中,有着你想看到的創作呢~~~

【記錄者】

《死亡詩社》截圖

每周新進來的用戶中,固定地會有一群新聞系學生,或者是新聞從業者。而在每周更新的作品中,也總會有一些文章,來自這個群體。

這是Matters社區一個重要的基因——一種對世界的好奇與對他人的共情。

@黄雪琴 是中國中山大學張鵬教授性騷擾案件的報道者。在18年底,黃雪琴回訪了18位在中國卷起#ME TOO風暴的舉報者,試圖了解這場運動是如何發生的,她們遭遇了什麽,改變了什麽,又受到了什麽限制。

雷闯讲话大声一点,花花感到可怕。看到有人穿他同款衣服,她就紧张。叫了滴滴车,车牌号正好是他电话号码后4位,她害怕得不敢坐车。接到他电话,她在宿舍里直接吐了。花花的讲述有挣扎和泪水,像一颗深水炸弹掀起巨浪。——《中国Me Too一周年:历程、成绩与限制》

@LiyaChen 在17年,從臺灣來到中國大陸,成為《好奇心日報》的記者,開始報道中國故事。辭職後,她在Matters連載自己的“離職備忘錄”,希望通過個人經驗的書寫,回顧這兩年中國社會的變化。

如果哪一天,當我看見朋友圈裡的重要熱點新聞,先是經歷了壹波刷屏,再壹波 404 之後,我只是靜靜地滑過去,沒有好奇過多事由。我不確定,接下來我是否還能敏銳地察覺到社會變化、人的改變?甚至變成一個懂得自圓其說的人。——《離職備忘錄/ 當 404 成為日常的那一刻起》

稱自己為“人類學學徒”的@來福 ,觀察楊超越引發的社會倫理學爭論、追溯深圳“二奶村”與“水客”的崛起與消失,記錄中國大陸湧現的“三觀警察”。

知识分子和10亿网民之间,有一道剧烈的认知鸿沟。不仅后者用“三观”作为框架来评价文学艺术,前者对后者的生活也有一种粗暴的判断和下意识的拒绝理解。——《三观警察,小粉红,国家在场的斗争文化》

還有很多很多創作者沒有被提及,搜索“記者”,你會發現一串來自各個不同領域、長長的名單,很多已經加入Matters超過半年的時間。帶著好奇的觀察者眼光,你們希望看到什麽樣的新創作呢?也請新用戶們在評論區介紹自己,說不定能找到你的同行者。

謝謝大家一起搭建Matters,那麽,祝願大家配對成功!

《Mary and Max》電影截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