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88《史記》卷四〈周本紀〉28:是天災導致人禍?還是人禍導致天災?
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
這位被人救回來的宣王竟然不去「千畝」這個地方參與重要的籍田之禮,這是一種天子親自下田耕作一下,象徵重視農業的一項儀式。因此虢國的國君文公勸諫周宣王說不行如此,然而宣王並不聽他的勸諫(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宣王在位第三十九年,在千畝打了一仗,但天子的軍隊卻被姜戎打敗(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由於周宣王丟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因此決定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徵兵(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這時,大臣「仲山甫」勸諫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逝世,由他的兒子幽王「宮湦」(ㄕㄥ)繼位。
看完這一小段內容時,心中是有點不滿的。我耿耿於懷的,還是這位周宣王可是在召公的兒子替他死的情況下,才有機會即位的。為何這位宣王卻不遵行禮節,還出兵攻打戎狄呢?正想大肆批評之際,再看了宣王的「料民」之後,才打消這個念頭。
為何周宣王被告知不能夠「料民」,也就是清點人民呢?因為天子底下有諸侯、貴族,接下來才是黎民百姓。換言之,周宣王之所以想「料民」,一定是因為中間這一層的貴族一直阻撓他的行政,所以他才想要擺脫這群貴族的控制。畢竟,嚴格來說,周宣王是經由貴族保護且擁立的天子,基於人情,可能會受制於貴族。以此觀點來看,宣王之所以不參加「籍田之禮」,或許是想抗議貴族的控制吧!
這段歷史其實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宣王中興」,這裡所講的「中興」應該就是指周宣王試著擺脫被龐大的諸侯與貴族集團所控制的狀況。可惜的是,宣王中興的成效並不如預期。但從宣王試著重振周王朝的威勢來看,他確實並沒有愧對當初犧牲生命就他的人。看來,我果真對這件事始終耿耿於懷。
言歸正傳,新上任的周幽王在位第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此時,大臣「伯陽甫」說:
「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失去它的秩序(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因為有人使它亂的(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氣沉伏在下而不能出來,陰氣遭壓迫而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勢必受到阻塞(陽失而在陰,原必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原塞,國必亡)。有足夠水分的土壤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之用(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從前,伊水、洛水乾涸夏朝就滅亡了(昔伊、洛竭而夏亡);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河竭而商亡)。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一樣,水源又被阻塞,在阻塞下河流必定要枯竭(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得依賴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徵兆(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川竭必山崩)。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數剛好是以十的單位的(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上天要拋棄一個國家,不會超過十年的(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這段記載,可說是《史記》一書中第一次出現的地震紀錄。從古人的言論來看,雖然與今日科學的說法大不相同,但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套陰陽揉合下的世界,還滿符合邏輯的。
今日的我們早已習慣用「科學」來解釋大自然的現象,因此遇到「地震」,我們都知道是因為板塊的緣故。然而,這也表示今日的人們失去了一個「制約」統治者的工具。因為在過去,人們可以透過天災來勸諫統治者,雖說這套說法其實不符合科學,但卻很符合古代的那套君臣關係的相互制衡。
這場發生在周幽王上任後第二年的地震,被大臣伯陽甫解釋成周王朝滅亡的預兆。令人訝異的是,這番言論,竟沒有讓伯陽甫受到任何的懲罰。真不知是周幽王心胸寬大?抑或是周幽王已經昏庸到根本沒有專心聽伯陽甫的說辭?即使在今日,如果有人敢在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面前,預告國之將亡,該國領導應該也會面露難色,甚至大開殺戒吧!?
這套地震會導致國家滅亡的「天人感應」說法,總讓我想起「雍正王朝」第一集中康熙皇帝的那段話:
「災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則降下災禍,宗室與國同體,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感知天意,這水明天淹的就會是這座紫禁城。」
地震、水災、旱災等固然是天災,但如果執政者是有所準備的,那麼就能把天災的影響降到最低。相反的,如果天災出現之際,執政者卻毫無準備,導致影響擴大,那麼與其說這場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吧!因此,我總認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天災,因為政府的存在就是要讓天災的損失降到最低,否則那就是場人禍。
雖然這段史料中,沒有看到那麼複雜的說法,似乎只是很單純的因為地震,導致水源受損,因此讓大臣擔心王朝即將滅亡。但我還是認為,這位柏陽甫應該是話中有話吧!或許新上任的周幽王,這兩年的行徑已經讓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會藉機教訓一下他。至於,這位周幽王做了什麼讓大臣們看不下去的事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