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出頭成立跨青組織 Liam:是一種self empowerment|性別咖啡館
編按:原文刊於作者Instagram,題為編輯所擬。
採訪及撰文:Ming(G點電視合作伙伴)
跨性別青年,特別是跨仔,對Liam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年僅19歲的他透過友儕和社交媒體,接觸本地的跨性別青年,為他們創辦了whatsapp小組,提供跨青之間互相認識、支持的平台,後來更發展成朋輩支援組織Quarks跨青時刻,定期舉辦聚會,為跨青們提供安全的交流空間。Liam的自在表現與親和力,是他的領袖魅力所在,也是他得到跨青們信賴的一大原因。
Liam從媽媽口中得知,自己兩三歲時已不時表達想當男生的意向。自少已經比較「男仔頭」,小六時便清楚自己喜歡女生。那時他只知道同性戀的存在,卻沒有跨性別的概念。他感到與其他tomboy格格不入,卻又說不清當中的不同,只知道自己不喜歡被貼上lesbian、TB的標籤。
說不清不代表不存在。「性別不安」從來沒有在Liam的中學生涯缺席。要他形容的話,性別不安就是「好強烈的感覺,望住塊鏡覺得自己好ridiculous,覺得鏡中那個人不是自己,經常自我懷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小學時他每晚都會祈禱,希望自己能變成男生。那時他曾夢到自己擁有男性的身體,在夢中興奮得半跑半跳地衝下樓梯。可惜祈禱與夢想沒法阻止青春期的到來。青春期的各種身體轉變,月經來潮、胸部發育……都令他非常反感,唯獨聲音卻沒有轉變,依然是那把他所討厭的女孩聲線。
Follow GDotTV Telegram Channel,
緊貼G點電視最新消息!
強烈的不安、自我身份的缺失……那時候的Liam急切想從外界尋找肯定。他會在行為上刻意表現得非常陽剛,期望別人認同自己的男性身份。那時的他聽到背後有人小聲談話,便會覺得對方在議論自己,令他既討厭又害怕。而當生活發生了不如意的事,例如向女生表白被拒,他又會歸咎到自己「不夠男生」之上。「那時我在禮堂被叫上台領獎,聽到那名字,看到自己的形象,我感覺那不是自己,好像和自己dissociate了。」
在長期的掙扎中,Liam在中三那年確認了自己的跨性別身份,一年後正式向身邊人出櫃。經協調後,學校終於在中五時,容許他在學校穿上男裝校服。18歲那年,他開始接受荷爾蒙替代治療,亦即跨仔間常說的on T(testosterone)。
G點需要營運資金,
按此了解支持我們的N種方法
用藥仿佛讓Liam經歷了第二次青春期,只是這一次的身體轉變往好的方向發展。最令Liam開心的是聲音變得低沉,不用再忍受自己那「甜美少女聲」。他現在比以往勇敢voice out、fight back,不再覺得自己那麼ridiculous,聲音不再那麼像小女生,不再出於自卑隱藏自己。終於,我們看見今天自信自在的Liam。
當身體和身份認同變得更為一致,Liam無須再一味跟從社會典型的性別劇本,去換取別人的認同,世界變得更廣闊,有更多可能性。性傾向方面,「以往自己內化了對同性戀的恐懼,不會考慮和男性有親密行為。」現在的他則對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人們之間如何進行親密互動充滿興趣。身體方面,「我以往對自己的下體充滿不安,不會讓人觸碰。近一年,我才開始接受自己性器官帶來的性愉悅。」
因為跨仔的身份,Liam有機會出席大大小小的分享活動,講述自己的故事,加深大眾對跨性別的認識。他發現,原來自己可以藉此教育大眾,進行倡議,不用為自己的身份感到shameful,反而感到充滿意義,「這不只是empowering the community,同時是一種self empowerment。」
經歷過因性別而起的種種困難,Liam如何看待性別這個觀念?「性別是可以變的,是個人的,不由別人定義,不應該被judge,自己ok就得。」「性別不是沒有界限,但中間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索,大家應該持開放態度,不要非黑即白」那完全的去性別化,自幼用中性pronoun(they / them)稱呼小朋友呢?Liam認為只要沒有那麼多stereotype,讓小孩自由發掘和體驗便可。「抹走晒gender,就好似教小朋友不同顏色,但不教他紅橙黃綠青藍紫,只跟他說這些全部都是color,等他長大再自己命名它們,這樣不行。你要告訴他這些是什麼。」
至於關於跨性別改變身體,會否和近年大行其道的body positivity、「接受自己」等理念背道而馳,Liam認為改變身體是要「令自己的身體更能被自己接受,沒有問題。一直無法接受,一直抑鬱,咁樣仲衰。」他強調思索清楚,肯定自己不會後悔轉變最為重要。
原文連結G點電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