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I逻辑和科哲系首位Woman of Color博士毕业生 | Ask Me Anything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
IPFS
我其实完全不是一个从小特别喜欢哲学然后会在课余时间读哲学的人,不管是哲学爱好者还是正式的学生,我觉得哲学一定要是一个兴趣为导向的东西(因为真的除了兴趣没别的理由去学……找不到工作,找到也不赚钱 )所以对于读什么书来说,完全应该以自己的体验为上。有的人就喜欢读柏拉图,觉得写得好。有的人读哲学是为了能出去跟人家炫耀,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

#她乡论坛精选
by 青行灯

教育背景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的逻辑与科哲系,学位是哲学博士,第六年毕业

工作经历

在我校(UCI)和隔壁校(UCLA)都独立授课过

相关经历

在系里非常活跃,当过student representative组织过conference也参与过很多drama。其中很多故事在我自己的博客上有写,有兴趣的姐妹可以去看

博客地址

asymptoticphilosophy...


青行灯和阿熊去年组织过一系列和学术生涯相关的分享会,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回顾经精彩内容:

她说x学术圈 | 走进象牙塔——教职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

她说x学术圈 | 北美高校生存法则——Networking, Politics, 评Tenure如何应对?

她说x学术圈 | 作为系里唯一的女性,还是有色人种,是怎样一种感受?

她说x学术圈 | PhD们该如何找到和适应工业界的工作?

也欢迎大家收听她乡电台相关内容,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她乡电台,或在各泛博客平台搜索她乡X学术圈

Q: 是什么驱动了你当初读哲学的选择?在读的过程中对这个motivation和对哲学的想法/看法有什么变化吗? 哲学专业和一般哲学爱好者对于哲学的看法和关注点比较大的差异是什么呢?会推荐一般哲学爱好者去磕原著吗(我只敢读介绍原著或者某哲学家的二手资料,即便是号称最好读的叔本华读起来也很艰难,想知道如果放弃磕原著只读被人嚼过一遍的哲学我missed out了什么)?

本科上哲学课是因为觉得有意思,也没想继续学,就读了双主修。毕业后因为移民方面的原因需要保持全职学生,原本想去再读个本科,但是正好所住的城市不远就有一个哲学的terminal master’s,我就想着申请看看,总比再读个本科要好吧,然后就读了。后来在硕士的时候感受特别好,就申请了博士,申上了就去了(。

我其实完全不是一个从小特别喜欢哲学然后会在课余时间读哲学的人,不管是哲学爱好者还是正式的学生,我觉得哲学一定要是一个兴趣为导向的东西(因为真的除了兴趣没别的理由去学……找不到工作,找到也不赚钱 )所以对于读什么书来说,完全应该以自己的体验为上。有的人就喜欢读柏拉图,觉得写得好。有的人读哲学是为了能出去跟人家炫耀,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但如果两者都不是的话,真的完全没必要去读所谓“哲学必读”的“经典”。本来“经典”(canon)就是很受争议的一件事,因为基本都是欧洲白男写的,很多经典写得也不好;就算写得好也是按几百年前的标准、以几百年前的其他欧洲白男作为intended audience评价的。我们现在读不懂实在太正常,读懂了才不正常。所以我除非是专门上课有专家带着,不然不会去读死掉的人写的东西=-= 如果实在很想了解就读二手文献。

决定读什么话题也是这样的,什么话题让你觉得有意思、够哲学,就去读它。有人觉得哲学就应该抽象+晦涩难懂+和实际生活不沾边,那就去读形而上学。有人觉得哲学就是伦理,那就去读伦理。我更喜欢和实际生活沾边的哲学,所以就主要读这方面的。

PS:我也没读过叔本华。


Q: 姐妹说读master的体验特别好,能具体说一说是怎么个好法吗?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本科的体验太差了。我本科是大的研究性学校,老师就在上面讲,讲完就走也不会和学生交流。从来没教过我们怎么写作,写完论文也没有feedback之类之类的。硕士的时候就有种,教授都真的“看见”我们这样,把我们当成个体来对待,我在这里(asymptoticphilosophy... ) 也写过一点这方面的体验。

除此之外就是我一直认为哲学是非常抽象,考验智商,虚无缥缈的东西,有哪里不懂必须憋着不然会被鄙视智商,然后就算懂了也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懂,懂了也说不明白,其实懂不懂没啥区别……因为本科和教授基本没有交流所以也没有质疑这个想法。

直到硕士的时候遇到一个女教授,Holly Andersen。她特别干练,是什么就是什么,她没听明白就立刻问,特别sharp,特别接地气。她也强迫我们这样,她如果觉得我们不应该听懂某个概念,但我们都在点头,她就会问我们是不是真懂了;同时她解释东西也特别清楚,听完之后会觉得“啊,我是真懂了,everything makes so much sense now.” 她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印象。我后来一直以她为role model,有什么哲学概念,哪怕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概念,我要是不懂就会坦然说不懂,努力做到不像以前想象中的那种虚无缥缈懂了也讲不明白的情况_(:з」∠)_


Q: 想问一下在漫长的学习历程中有没有过想要体验其他area的动摇?我以前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要不要做学术”有怀疑,或者可以设想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不够坚定不应该轻易去做(特指哲学这种没有实际收益的)但是不知不觉我自己也有了这些怀疑。

有,我博一就很想退学。当时还申请了心理学的项目。但是……没申上。后来遇到了很好的教授,又和系里学长多聊了聊,就又决定留下来了。

有二心是很正常的事,实际上认真思考过不继续学然后决定继续才是更理性的决策方法。

疫情期间的确很难,别说对早期还要上课的学生了,就算是我这种本来也不需要上课的ABD,在家憋一年也很难。我一直很同情各种硕一博一刚离开本科就线上一年的学生。

我觉得所有在这时候的体验都不需要太当真。比如说我有个毛病就是如果很久没和朋友联系,心里就会默认朋友讨厌我了……那疫情刚开始大家都没办法保持联系的时候就会很辛苦。那时候就需要反复提醒自己,这个思考模式是不理性的,现在是特殊情况等等。

这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应该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情况,比如说如果你对哲学的热情有所怀疑,那对其它事是不是也有热情?如果一个人多所有其它事都没什么兴趣,对哲学有兴趣但是不稳定,那么这个不稳定也不是多大事。如果一个人对其它事非常热情而对哲学的热情不稳定,那这个不稳定就比较重要。

另外,“热情”对有的人很重要对有的人不重要。比如我是那种如果我觉得没兴趣,我就完全做不了的人。但有的人就是感不感兴趣无所谓。还有个人经济状况不同以及人生规划不同等因素也会影响……

至于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这点,我的想法还是和我之前写过的那篇讲人文有没有用的文章中一样:如果你无法看到某个话题的意义在哪,就不要去做那个话题,不要管别人怎么想。其实大多数(所有?)哲学家都默默看很多哲学话题觉得没意义,但大家出于礼貌都不会随便跟人说。所以其实你听讲座听完有人说“简直太有意思了”然后一大堆人点头,点头的人说不定一半都和你一样,心里想着哪里有意思根本没看出来。而带头的人可能是真的觉得有意思,也可能只是为了礼貌。毕竟……你请了人来做讲座,总不能人家讲完你说“讲得挺好的就是题目很无聊”,对吧?

Q: 是不是选择了academia的人都真的热爱写作本身?想想未来的学术生涯大概就是不断地写、努力发表,拿到一堆criticism; 我又很难distance myself,即使是term paper我甚至都会因为写不好真真实实地伤心很久。

说起来我今天刚看完一本超级好的关于写作的书,叫 Air & Light & Time & Space,在博客上写了篇review ,强烈推荐!

写作里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处理criticism,如何distance self,其实都是可以学、可以练习出来的。我以前也是别人给一点criticism我就觉得天要塌了,我的想法都是辣鸡,没有才能,早退早平安。

现在也一点点学会push back了。我觉得这一点上不要觉得写作困难是你的stable trait,因为大部分都是可以改变的。


Q: 你在回顾文章中描述了job market上的艰难,以及也许潜在的selection bias。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坚持在一个white-dominant的环境(e.g. 欧美)中求职吗?如果不的话,你觉得什么样的环境会对Asian female更加友好?另外人文社科的教职在日益减少,想知道你在market不景气的情况下有没有考虑过industry的工作。以及考虑 or 不考虑的原因是什么?

我应该还是会吧。我在博客文章里也说了,其实我不是特别在意这一点。我本身是一个比较迟钝+oblivious的人,也不太会因为这些事难过。很多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多说是因为我知道真正被这种事打击到的人会更没有力气说,而没人说的话其他人又会很容易忽视问题的存在,既然这种事不太会打击到我,那我就有责任多说。我经常会说这种事,主要是为了raise awareness,其实对我自己心理上影响不大。

至于什么环境更友好,我觉得作为女性去到什么环境都不会感觉特别友好。作为亚裔在美国可能比较弱势,回国就不弱势了,但是国内(至少在哲学界)性别歧视更严重,相比之下还是留在这边是lesser evil。

我“考虑”=空想过,没有啥实际行动。同时在academic market和alt-ac上是非常不实际的。我也是上了market才知道。当然现在毕业了,可能夏天会多想想象。其实不考虑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考虑法。不知道在不完全retrain(=学写码)的情况下能做哪些工作。至于retraining,也不是完全不考虑,但我觉得刚拿到博士学位就去retraining然后和本科生竞争有点……太心酸?至少再撑两年?


Q: 你觉得学校整体的diversity对你有帮助吗?还是说小集体的diversity更加重要?

其实我也觉得UCI还是挺diverse的。我在和拉丁裔学生交流中也学到了很多,特别是UCI有很多学生有financial hardship,还有undocumented,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的。(我本科在加拿大温哥华,学费本来就不是特别高,社会保障也比较好,所以再辛苦的学生和美国也没法比。)

同时我也越来越觉得representation只是一部分,光有representation,特别是在最弱势集体(学生)中有而在教授、行政层都没有,也是没什么用的,有时候反而有害,因为我们平时只要看到的非白人就都是金字塔最底下,反而会加深不好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小集体的diversity不如大家的意识形态重要。我身边最好的几个朋友都是白人男性,但他们的意识非常好。有时候一个什么事发生了,我自己觉得不太舒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舒服,我这些白男朋友反而可以帮助我通过性别和种族方面分析我为什么不舒服,以及这种事以后要怎么解决,对我帮助非常大。

他们虽然和我有不一样的体会,但是会诚实地对待这个事实。比如我会说我在某个事上是这么感觉的,他们会回答“我没有这么感觉,但是我相信你的感觉,你给我分析的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你看我复述给你这个意思对不对”,对我来说非常validating。

最后,身边很多白人男性他们自己很多也遇到了我没体会过的边缘化,比如他们来自贫穷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disability之类的,所以我也学到很多。

当然系里也有非常privilege并自以为都是因为自己能力强的白男,不过那种人哪都有;我也遇到过非常harmful的白女甚至亚裔女性,就是同为亚裔女性但是会gaslight,觉得全都是因为我想太多我能力不够等等。这样的人比例比白男低一些,但因是来自“同胞”的质疑所以有时候反而伤害更大。所以这种事我觉得人和人还是差异蛮大的,representation重要但是细节也重要。

学校的diversity对我的帮助我没有太多实质上的感觉,但如果整个学校完全不diverse的话气氛应该会不一样。这种事就是“没有”比“有”更能让人感觉出区别。

但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我之前在UCLA讲一门高年级的课,学生基本都是处于最后一学期马上毕业的状态,有哲学主修也有非主修。讲完就有几个学生跟我说“你是我在UCLA读了四年哲学遇到的第一个不是白人男性的教授”说我讲课好这一点对他们的影响很大,第一次意识到非白男也可以做哲学教授,也可以讲得好。学校如果不diverse的话,这种情况应该就不太会被注意到或是被当做好事来看。

篇幅所限,无法尽录大家的提问和青行灯的回答。

青行灯和阿熊去年组织过一系列和学术生涯相关的分享会,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回顾经精彩内容:

她说x学术圈 | 走进象牙塔——教职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

她说x学术圈 | 北美高校生存法则——Networking, Politics, 评Tenure如何应对?

她说x学术圈 | 作为系里唯一的女性,还是有色人种,是怎样一种感受?

她说x学术圈 | PhD们该如何找到和适应工业界的工作?

也欢迎大家收听她乡电台相关内容,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她乡电台,或在各泛博客平台搜索她乡X学术圈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