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加藤諦三的情感暴力「應對指南」

MaryVentura
·
·
IPFS
·
在讀完加藤諦三《長不大的父母》之後幾乎一口氣讀完《情感暴力》。這本書中主要描述了父母與孩子存在的情感暴力,加以其他的親情、愛情甚至委託律師間的情感暴力情況。很多讀心理學分析書籍的讀者也是更加關注解決辦法部分。因為,畢竟作為受害者去通讀分析其實還是對自己又一次的傷害,即便看透了情感暴力的本質,被最親近的人傷害、羞辱還是人生中不可否認的痛楚。這篇文章主要想說的是加藤諦三給出的「應對指南」。

在讀完加藤諦三《長不大的父母》之後幾乎一口氣讀完《情感暴力》。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封面幾個人:在聚光燈下的是一個帶著面具的人,這個人的面具有點像以前歐洲中世紀醫生戴的那種鳥式的面具,黑色的;另外其他三個人各有各的憂鬱表情,被裹在三個泡泡裡,他們的位置看似是互相交流的,但是其他三個在泡泡裡的人是給人以逃跑狀的,也就是一個單向交流的狀態,一切交流由戴著面具的人輸出,泡泡裡的人躲避。這個封面在我看來很好地描述了《情感暴力》這本書所揭露的情形,情感暴力可以存在於很多親密關係中,而施暴者如果擁有教師、醫生、父母、律師等身分,就可以更容易地站在道德至高點施暴,而受害者永遠處於一個無法反駁的下風口。

《情感暴力》這本書中主要描述了父母與孩子存在的情感暴力,加以其他的親情、愛情甚至委託律師間的情感暴力情況。之所以在父母與子女間著墨較重,是因為如上所述,情感暴力的施暴者在加藤諦三的分析下都用道德至高點作為情感暴力施暴的掩飾,遮掩著施暴的情形,並將自己喬裝成「付出者」、「犧牲者」、「以恩人自居」;而為人父母對子女施暴是再簡單不過的了。在此指出一二——

「父母的佔有慾很強,他們的恨意和恐懼便會戴著愛的面具流露在孩子面前。這樣的父母不會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實現上,他們只會利用孩子解決自己內心的衝突。他們強迫孩子順從他們,並且巧妙地控制孩子。」

「明明孩子很不幸,他們卻硬說『你真是幸福的孩子。』否認孩子是不幸的這一事實。」

「吵架是吵架,開心是開心,這是健全的反應,也是正常的親子關係的表現。虛假的親子關係,不滿的時候會表現得滿意,但會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讓其承擔責任。」


情形不再贅述。很多讀心理學分析書籍的讀者也是更加關注解決辦法部分。因為,畢竟作為受害者去通讀分析其實還是對自己又一次的傷害,即便看透了情感暴力的本質,被最親近的人傷害、羞辱還是人生中不可否認的痛楚。這篇文章主要想說的是加藤諦三給出的「應對指南」。

一、「情感暴力的受害者首先要轉換思考方式。」

「第一件事,就是要認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滿樂趣的人生。快樂並非是有罪的。只要自己快樂就好。⋯⋯現實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快樂而要求你懷有負罪感,需要意識到現實世界中有很多『為我的高興而感到高興的人』。」

這是加藤諦三的原話。他分析,情感暴力施暴者長期向受害者灌輸如果你去追求快樂,就是丟下我,應該有負罪感的情緒,受害者一味接收而無反駁,時間長了,失去生活的能量,覺得自己想要追求快樂,卻彷彿被一個鉛球鎖住腳,動彈不得。人追求快樂是不應該有負罪感的,難道你不應該得嗎?你生來就只應該報答嗎?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壞掉施虐者強加給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形象。」

或許作為受害者的你會慢慢發現,信仰系統是最難更改的,但是卻是可以更改的。改變那些你感覺痛苦或者不對勁的束縛,雖然下意識還是覺得那種「信仰」是對的,但是,都可以改變。

二、「現在,你要首先意識到,自己正困於沒有任何原因的自我否定中。」

如果你心說「我的自我否定不是沒有原因的」,那要好好想想這否定究竟是誰加給你的?

「和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對抗,是和過去的自己告別的機會。」

在這裡,加藤諦三的語言也在Susan Forward的Emotional Blackmailing 一書中出現過,即——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是擁有被灌輸的信念的自己,可能相信「孝順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的話要聽」、「不反駁父母就是對他們的尊敬的表現」等等,再仔細想想,或許這些都不一定呢?

加藤諦三又說:「一定要面對面和榨取型人進行戰鬥。無論如何也要斬斷你們之間的關係。」

三、「你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回顧自己成為今天這樣忍受屈辱的狀態的歷史,找出原因。」

四、「一旦意識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無論對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戀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說,在空間和心理上都與對方保持距離。」

沒錯。加藤諦三指出了情感暴力施暴者在執著認為自己「愛」對方從而一再施暴時,將對方逼到自殺在日本不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因此,不再受害的前提是要有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其實加害者離不開受害者,因為通過向受害的孩子施虐是加害者釋放自己心理衝突的唯一途徑,她不會輕易撒手,所以受害者想要堅持的保持心理和空間上的距離是加害者無論如何也不允許的。這或許就是正面衝突的一種吧,要看受害者有多麼想要解脫和抗爭了,也看受害者內心殘存的對快樂的追求,對生命的正面能量是否能促使她反抗,並堅持下去了。


因為這本書在閱讀器看的,看到很多章節中的留言,真是仰天一聲長嘯,有很多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問題,說不盡道不完。讓我想到武志紅那本《為什麼家會傷人》——說他開講座後被家長圍住問問題,結果他回答了一圈,感覺自己被瘋人院的瘋子圍住了,因為所有的家長都在瘋狂地傷害著孩子,但都無一例外地覺得是孩子的錯😂。

如果有越多人越早閱讀這些書籍,不一定會保證一定有什麼好效果,但是似乎至少可以防止極壞的情況過多發生吧。加藤諦三書中說的當然更加相信,不僅僅是我羅列的這四點,有興趣可以看書。

如果有心理上的極大衝突,當然看書不夠,最好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與干預。

受傷的孩子們,記住,相信你自己的感覺!觀點和信仰是可以習得的,借鑑的,但是感受,哪怕再微弱,也可能是不時地在給妳信號,相信它們。

Photo by Sydney Sims on Unsplash

The En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跟鐵達尼號一同覆沒的偵探人生

2024年度問卷|Upside down House!

書評•評書|人生多長?能容納多少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