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傾聽到自由:讀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存在之道》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連結:https://www.squaregood.com.tw/news_info.php?id=951
在今天的心理學界,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一定是個讀者不會錯過的名字。不過,在他剛開始為人做心理諮商的時候,人們不但不知道這個名字,並且也不看好他以「傾聽」為中心的療癒方法,真的能為案主(前來尋求諮商的人)帶來什麼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然後,他再把這些想法、他的方法和諮商經歷寫下來,或是在教學現場傳遞出去,擴大了他能夠影響的時間、空間。現在,羅傑斯已經是心理學界中,不論讀者認不認同他的想法,一位只能夠經過他、而不能夠跳過他的重要思想家。
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羅傑斯的《存在之道》
大概在羅傑斯70歲至80歲的時候,[1]他寫出了我們手中的這本書:《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
這本書,只能來自一個漫長的旅程,以及在這條路徑上的一步步累積。《存在之道》來自羅傑斯長期作為心理諮商師的經驗,向他尋求協助的人給予他的反饋,以及他在心理學領域裡長久以來的閱讀和思考等等。並且,在這些專業的基礎上,他還想要進一步把這些內容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教育、社區等不同領域。因為,人們是在這些具體多樣的場所裡生活的,而不可能只是生活在諮商的診療間。所以,如果我們要更完整的傾聽一個人、理解一個人,我們應該還要看看他日常生活的環境,想想看要怎麼建立一個「讓人更容易快樂的社會」。這樣,才更有可能盡量減少人們在這個社會中,負荷不了不合理的重擔的危險。
不過,為了瞭解這些進一步的想法,我們還是要回到根本,看看羅傑斯一直以來的堅持:那就是,「傾聽」本身,已經有助於人們釋放。他這樣回憶自己的經歷:
他們聽我訴說,無有指責,無有批判,無有讚譽,無有評價,就只是聽,釐清並回應我所說的各個方面。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身陷心理困擾時,有人真正的傾聽你,不做任何評斷,既不把你當成是他的責任,也不試圖改造你,那種感覺真是棒透了!每當這個時候,我便不再感到焦慮,使我得以將人生中所經歷的恐懼、自責、失望及困惑傾吐出來。只要有人傾聽,聽我訴說,我便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繼續走下去。
[2]在這裡,羅傑斯訴說了他的生命中,對他影響非常大的一種善的體驗:那就是受到某一個人的「傾聽」。他說的,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常有的經驗。
我們有時候會有這樣的需求:想要把自己最內在、最祕密的情緒和感受,告訴給自己所信任的人聽。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嘗試去訴說了;在那一刻,我們卻往往會語帶保留,不敢把完整的內容表達出來: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的回應將會是什麼。不過,這樣的不安和恐懼,反而更說明了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個人,他願意傾聽,沒有批評,沒有挑剔,沒有利用。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我們便能夠在一次次的訴說中,愈來愈完整的傳達自己,也藉此反過來更認識自己。
尊重:怎麼做,是把對方當成一個「人」來對待?
在一般對心理治療的印象中,我們常常會想像:心理治療,是一個病人坐在醫生或諮商師面前;接著醫生觀察病人的話語和行動,想出了一套治療方法;然後病人再依循醫生所說的話去行動,最終便會得到治癒。
當然,這樣的想像也不完全是錯的,因為諮商師之所以為諮商師,一定有它超過一般人(其他領域的人)的專業訓練。所以,這個想像在「尊重專業」的地方,有時候也是對的。不過,羅傑斯提醒了我們:「心理諮商」即使有它專業的一面;但是,它同時是兩個人之間面對面的「相遇」。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跳過人與人之間的傾聽,以為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就足以解決屬於「人」的心理問題。
那麼,我們要怎麼處理關於「人」的問題呢?在羅傑斯看來,首先,我們必須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羅傑斯說:
選擇之於人類,其真實與意義乃是無可否認的。就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人乃是自己的建築師,這絕不是幻覺。我已經提出過證據,在預測一個人的行為上,自我理解的程度或許是最重大的一個要素,因此,對我來說,人本主義乃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3]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到「人本主義」具體的涵義和實現方式。我們只要反省這個很簡單的事實:我自己,還有生活在我周遭的人,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樣的決定。我們不可能做每一件事;我們有很多限制,可是在這許多限制中,我們盡可能的選擇一個對自己最好的(即使我們有可能選錯)。「人乃是自己的建築師」。所以,不論是什麼身分,朋友、家人也好,或是「專業」的心理諮商師也好;我們必須讓所關懷的人,自己做出選擇。這才是我們對待其他人、還有自己應有的方式。就像是我們常常不希望,別人擅自為我們決定一樣。
也許,這時讀者會疑惑:難道不就是這個人需要答案,才會來求助心理諮商嗎?那我們說「讓人們自己做出選擇」,這樣有什麼意義?
我想,羅傑斯會這樣說:不給他人固定的答案,並不代表不願意和他討論,和他說話。只是在我們說話的同時,要始終記得傾聽;傾聽會發揮比我們所能預想到的,還要大得多的力量:
最佳的狀況是,治療師深入另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僅能夠弄清楚案主的心思,還能夠進入意識的下層。在我們平常生活中,這種深度體察的傾聽其實不多,我們以為自己在聽,但真正用同理心去聽、去理解的其實少之又少。然而,就我所知,促成改變最大的力量之一,正是這種非平常的聽。
[4]
結語
寫到這裡,讀者可能會發現:這篇文章好像還是沒有證明,為什麼「傾聽」能夠帶給人好的影響?一個原因是:這當然並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在這裡可以說出一個最基礎、最重要的理由,這個理由是羅傑斯提供給我們的。他說:人的生命,就彷彿植物的生命一樣,它會自己主動的發芽、盡力伸展。[5]所以,當我們說「讓人們做出自己的選擇」時,我們絕對不是放任他傷害自己。而是說:我們會學著去培養和幫助,在人們內在裡最深刻、不可能完全被摧毀的成長的傾向。
註解:
[1]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鄧伯宸譯:《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23年,頁33。
[2]卡爾.羅傑斯著,鄧伯宸譯:《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頁44。
[3]卡爾.羅傑斯著,鄧伯宸譯:《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頁86。
[4]卡爾.羅傑斯著,鄧伯宸譯:《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頁141。
[5]卡爾.羅傑斯著,鄧伯宸譯:《存在之道: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談關係、心靈與明日的世界》,頁142-143。
2023/04/1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