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08《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02:逃離中原,來到蠻荒之地,也是種幸運?!
──────────原文──────────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彊鳩夷立。彊鳩夷卒,子餘橋疑吾立。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轉卒,子頗髙立。頗髙卒,子句卑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壽夢立而呉始益大,稱王。
自太伯作呉,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爲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呉,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呉興。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
──────────翻譯──────────
周章死後,由他兒子「熊遂」繼位。熊遂死後,由兒子「柯相」繼位。柯相死後,由兒子「強鳩夷」繼位。強鳩夷死後,由兒子「餘橋疑吾」繼位。餘橋疑吾死後,由兒子「柯盧」繼位。柯盧死後,由兒子「周繇」繼位。周繇死後,由兒子「屈羽」繼位。屈羽死後,由兒子「夷吾」繼位。夷吾死後,由兒子「禽處」繼位。禽處死,兒子「轉」繼位。轉死後,兒子「頗高」繼位。頗高死後,兒子「句卑」繼位。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王室北邊的「虞公」,以開闢晉國攻打虢國的通道。句卑死後,兒子「去齊」繼位。去齊死後,兒子「壽夢」繼位。壽夢繼位後吳國開始日益強大,國君自稱為王。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滅亡殷商,封太伯的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區。到了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區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了十九代。
─────────解說與心得─────────
在這兩段史料中,司馬遷繼續記錄著吳國的世系表。從被周武王找到的周章開始,一直交代到讓吳國正式強大的壽夢為止。加上之前遠離周民族的四代人,吳國此時已經傳了十九代,整個大時代也已經從商朝末年,一口氣來到了春秋時代。如果將武王伐紂的那場發生在西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戰,當作是第五代吳國國君──周章的時代,一直算到第十九代國君──壽夢在位的西元前585年來算,這前後約460年的時間裡,吳國共傳了15代國君,平均一代國君在位約30年,似乎也滿符合今日我們所定義的「一代」的時間。以這樣來推論當時吳國的生活水平還算不錯,雖然有點武斷,但總覺得還說得過去。畢竟,獲得周王室的認可後,應該有得到更多物資與技術的贊助才對。
對了,這邊補充說明一下,根據這兩段的紀錄,吳國與周王室都是出自「周太王」,所以兩個國家的領導階層也都同樣姓「姬」。
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吳國國君的名字怎麼會如此「多變」呢?不僅字數從一個字到四個字都有,字面上看起來更是千奇百怪,有「熊」、有「鳩」、有「禽」,甚至還有人叫「頗高」!?由此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吳國身處在蠻荒之地,多少也已受到當地風俗的影響吧!?
總之,當初周武王應該是本著要照顧這個流落蠻荒的親戚,所以才會把把周章的弟弟封在周王室北邊,讓他建立「虞國」的。如此,一來靠近周王室,二來附近也有很多同為姬姓的親戚,彼此應該可以有更好的照應才是。
只不過,周武王應該萬萬沒想到,樹百年後同樣身為與姬姓的晉國,竟然在晉獻公的時候滅掉了同姓的虞國。可見,春秋時代各國之間的併吞,早已不再考慮是否有血緣關係了。畢竟,都已經過了三四百年之久,即使真有血緣關係,早已淡到可以忽略或刻意遺忘了。
幸運的是,遠離中原的吳國並沒有遭到鄰國的兼併。甚至,司馬遷還特別提到吳王壽夢在位時,吳國已經日益強大,甚至也不理會中原的貴族等級制度,逕自稱「王」。為何壽夢在位時吳國會變強?逕自稱王難道不會引起中原各國的不滿?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