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換個工作,更好嗎?

子非魚
·
·
IPFS
·
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

📘閱讀書名

換個工作,更好嗎?: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


📖文獻筆記

後記 「AWAKE」為人生重大抉擇做決定,其他的就交給命運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Access the truth)

■ 七大迷思

  1. 把興趣當飯吃

  2. 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3. 依產業和職務來選擇

  4. 依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5. 依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6. 依直覺來選擇

  7. 尋求符合性向的工作


步驟二:拓展未來(Widen your future)

■ 七大美德

  1. 自由——工作內容和方式有自主權

  2. 成就——感覺自己在進步

  3. 聚焦——符合自己的工作動力

  4. 明確——任務、願景和評價基準明確

  5. 多樣——工作內容多元

  6. 夥伴——組織內有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

  7. 貢獻——了解自己對社會有何幫助


步驟三:除害(Avoid evil)

■ 職場的八大惡事

  • 【特徵一】時間混亂

    • 輪班制

    • 長時間通勤

    • 長時間工作

    • 工作與生活失衡

  • 【特徵二】職務混亂

    • 工作不穩定

    • 沒有社會支持

    • 工作無自主權

    • 組織内多不公平之事

■ 尋找幸福工作的三個決策工具

  1. 層次一:利弊分析

  2. 層次二:矩陣分析

  3. 層次三:層級分析法


步驟四:察覺偏誤(Keep human bias out)

■ 去除偏誤的四大技法

【時間操作類程序】

〔技法一〕10/10/10測驗

思考下列問題:

  1. 做了這個選擇,十分鐘後會變成怎樣?

  2. 做了這個選擇,十個月後會變成怎樣?

  3. 做了這個選擇,十年後會變成怎樣?

〔技法二〕事前驗屍

實行步驟:

  1. 假定失敗

  2. 探索原因

  3. 想像過程

  4. 思考對策

【觀點操作類程序】

〔技法三〕第三人稱轉職筆記

每天花十五分鐘,用第三人稱把「跟找工作相關的決策」內容寫下來。

日記內容包含以下要點:

  • 做了什麼樣的決定?

  • 做出那種決定的流程為何?

  • 以什麼根據做了那個決定?

  • 希望那個決定可以帶來什麼結果?

  • 你對自己的決定,有什麼樣的想法?

〔技法四〕請朋友幫忙

運用以下方法:

  • 三百六十度回饋

  • 封閉式問題

  • 想像自己是好友


步驟五:重建價値(Engage in your work)

■ 衡量工作滿意度的兩種方法

  1. 重新修改「層級分析法」的評價值

  2. 使用「工作滿意度量表」

■ 工作形塑的兩大弱點

  1. 不要過度增加熱情和目的

  2. 小心被工作價值壓榨


不過,有一點希望大家要注意:即使「AWAKE」做得再完美,對職涯感到不安的瞬間還是會再次到來。

雖然沒有可以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仙丹,但目前有個方法很有幫助,那就是「職涯漂流」的概念。職涯漂流是神戶大學金井壽宏教授所提出,以下述要點為基礎。

  1. 人生是無法預測的連續事件,事情很少能按計畫進行。

  2. 因此,針對自己的職涯,與其事先把細節都決定好,不如決定大概的方向就好。

  3. 大致決定好方向,之後只要靈活應對人生中的偶然和不可預期的事,不斷累積經驗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既然人生無法預測,就不要試圖拙劣地控制人生,只要決定一個大概的方向,剩下的就交給上天決定。

「盡人事,聽天命」就是職涯選擇正確的態度。


📝閱讀心得

這是到目前看過關於工作最推薦的一本書,廣泛的介紹前幾本關於工作之興趣、熱情、產業、自我決定論等等的統合,甚至在最後第五步驟提供增加工作熱情與意義感的方法,並提醒其工作形塑的兩大弱點。

對我而言,「層級分析法」過於複雜,「工作滿意度量表」倒是個簡易的評判法,我覺得「是否離職」與「是否離婚」很類似,不過可能很少人會建議離婚前先找好下一任對象,而離職則許多人會建議先找好下一份工作,這點很有趣,對於工作已逐漸失去傳統例如婚姻般的忠誠性,而對於離婚接受單身的程度,在工作方面卻較無法建立無工作的狀態,必須工作就如同傳統必須結婚的觀點相似。

我覺得是否離職、轉職,與是否結婚、離婚、養寵物等很相像,當思考越久越難做出決定,這些人生的大轉折通常是靠臨門一腳的衝動,因為就算做了再多的分析,也無法預測未來,結論是:人無法知道離職、轉職、結婚、離婚、養寵物、生小孩等之後的生活是否會更好。不過另一個不知是否該慶幸的是,就算變得更糟,人的適應力與一致性也會合理化之前的所做的決定。

所以最終似乎決定在於至今的現況是否滿意,無論是現況的工作或婚姻,而做出決定的似乎都是等待一個契機,這也回到心理諮商的憂鬱與焦慮,簡略而言,憂鬱是對於過去,焦慮是對於未來。對於這個契機而言,對過去不滿的累積是改變的助力,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則是改變的阻力,這邊的結論是:或許樂觀的人比較容易改變,例如離婚或裸辭?

我本身是很容易感受「存在性焦慮」的人,那種焦慮並不顯著,而更接近一種無聊(關於焦慮與無聊之後應會有另兩本書的心得),這種易感性似乎是導致阻擋改變、過度謹慎、過度分析等的行為,似乎是把兩面刃。而這邊的重點在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反應性格與焦慮息息相關。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