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照和旅遊證件

DuncanLau
·
(修改过)
·
IPFS
·
正如某位領導曾經說過,多一本護照,只是多一個旅遊證件,唔好大驚小怪。

對香港人來說,更加明白這種重要性。在港英時代,大家已習慣幾本旅遊證件,在香港出生的可以在法定年齡後,申請個人的護照(英國屬土,黑色的),非香港出生的,當時礙於政治因素,港府設計出一本身分證明書(綠色的,簡稱CI),而到內地及澳門時,另有一本回港証(紅色的)。而未成年的,要跟隨父或母的證件,有合照的,我父親因為只能取CI,因此我在成年前,出外是跟父親用他的證件。後來滿十八歲,出國留學前便申請了個人護照。

Photo by Ethan Wilkinson on Unsplash

這完全是以旅遊證件為考慮,其中一個大顧慮,是某些人要同時出入內地和台灣,當時雙方都不溝通不往來,如果有人先訪內地,再到台灣,隨時被認定為特務,後果相當嚴重。因此出入這兩地,要用不同的證件。現在回內地要用回鄉證,不能用特區護照,但卻可以用其他護照,但過關時會多花時間,這是你的選擇。同樣去台灣,可以用特區護照,要簽證,亦可選擇用其他外國護照,有些更免簽證。但回港時,可以用身分證入境,最方便快捷。但也可以用外國護照入境,就被當成是遊客,有逗留期限,不能工作等等限制。

但回國呢(這裡以加拿大為例,因為不知道其他國家是否一樣)?就我所知,如果你已入藉,申請了護照,回到加拿大一定要用加國護照入境,完全不容許以遊客身份用其他護照。在加拿大有種情況,有人已住滿三年,通過入籍考試,但選擇不申請加國護照,那是容許的。如要旅遊,用你原出生地的護照是可以,但回到加拿大時,便需要證明你是居民,否則當遊客扮,只能逗留六個月及其他限制。而加拿大也因應有不少這類人,向他們發出楓葉咭,一張類似香港身分證的咭,以區別居民和遊客。如果兩樣也沒有,那大概會被遣返,甚至根本不能登機。所以旅遊證件也不是你要用那本便是,一定要先計劃好。

而美國一向和加拿大稱兄道弟,大家互信又很多方面互通,邊境也相當鬆懈,兩地居民過關,普遍不用護照,最常用是車牌(駕駛執照)。那是直到911事件之後,美國有聲音怪責加拿大移民和難民政策太兒戲,讓恐怖分子有機可乘,輕易移居,再轉移至美國,發動襲擊。於是雙方政府達成協議,出入美加邊境,必須使用護照。但此例一出台,最受影響的卻是美國居民。不少美國人很少離開本地,到加拿大走走已是他們離家很遠的事,但不用護照簽證,所以他們不當一回事(這是包括飛機旅遊,算是內陸航班)。也因此,他們很多沒有申請護照!

而當時最首當其衝的,是一班職業球員,不管那一項運動,只是有一隊加拿大的球隊,球員去作客比賽便要出入境,便要帶護照,他們便非常頭痕。不過多年發展下來,這些北美職業聯賽卻越來越多外國球員加入,歐洲的,亞洲的,中南美洲的,他們出入要帶護照是很理所當然,反對聲音頓成小數。

在北美地區,最重要的個人證件一定是車牌。所以一到16歲,特別是男生,一定馬上學車考牌,而一考取成功,必然大事慶祝,開車載朋友出外買醉。這種故事和悲劇,大家已從電影電視和新聞中,見得太多了。護照反而不是太重要,總是在真的要用的時候才去申請。而護照,作為一個旅遊證件,通常一個已經很足夠。如果你的護照的免簽國太少,大概你會想多拿一個讓你有更多方便的,現今世界,兩本護照應該通行全球。

那些有更多護照的人,應該不止旅遊證件那麼簡單,大概是有政治考慮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金錢買不到的

Simply Red,簡單一句,就是紅!

我的家鄉應該有霓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