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朽」
雖然已經沉澱了差不多一個星期,但Sinéad O’Connor 的死訊仍然未能消化,在介乎惋惜和悲憤的心情中,又似乎悟出,像她這樣的歌手,這樣的離去,又好像最適合的總結。
怎麼說呢,今年正值李小龍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全球各地都有特別活動。如果你是五十歲以下的人,那你根本沒有親眼看過他的偉大,都是從不同媒介接收。而李小龍在世只是三十二年,而他離世後,傳奇反而不斷延續,完全沒有減退過,大家依然津津樂道,我覺得,這大概就是「不朽」的定義了。
聽歐美樂壇多年,有不少英年早逝的個案,有些樂手,生命短暫,但留下的音樂卻足以千秋萬世。而某一程度上,他們短暫的生命,除了令人惋惜之外,也同時將其光芒,定格在他們最佳風華正茂的時刻,而此後,沒有會知道他們老去,甚至是淪落的樣貌。如果李小龍仍在世,他今天應該是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會不會反而令大家對他印象改觀呢?沒有人知道,因此,現在我們對他的印象,就是永恆,就是不朽了。
在歐美樂壇,有個Club 27的傳說,有好多位舉足輕重的音樂人,都在廿七歲便離世,包括特別有名的如,Brian Jones,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son, Kurt Cobain 和Amy Winehouse 等等,真是一個顯赫又令人心碎的名單。同樣在香港,一些名字如張國榮,梅豔芳,黃家駒等,雖然不只廿七歲那樣年輕,但他們的普及度,卻在他們離世後,與日俱增。
Sinéad O’Connor 終年五十六歲,她最光輝的時光都在八、九十年代,除了音樂方面的獨特性,她的處事作風也是獨樹一幟。她的獨行獨斷,曾經得罪不少人,她渴望愛情,感受都傾注在歌曲裡,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傷痛。她的專輯幾乎每一張都有不同風格,有時令追隨者無所適從。近日再重聽她後期的作品,其實可聽性也頗高,展現她成熟的一面,可惜在市場的成績未如理想。
她令自己最攝服的,其實是一首聖誕歌《Silent Night》,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詳,隨便可以唱出來,但她那近乎清唱的演譯,然後Peter Gabriel 在背後的一層薄薄的鍵琴質感,配合她莊嚴肅穆的歌聲,一首大家已如此熟悉的聖誕歌,便再昇華一級,有清滌大家的心靈之效。
話說回來,她最受歡迎的一曲《Nothing Compares 2 U》,原曲由Prince所作,但他交給別人主唱,自己後來才做一個自己的版本。現在這兩人都已作古,其實還有另一位歌手翻唱過,也是相當受人喜歡的,這位歌手是Chris Cornell,不幸亦已離世,終年52歲。
他是西雅圖Grunge rock崛起時出道的歌手,他自己的樂隊是Soundgarden,後來也同時兼顧和另一隊叫Audioslave的樂隊合作,而他亦有以個人名義出版專輯。他較有知名度的一曲,應該是為占士邦電影Casino Royale唱的主題曲《You Know My Name》(2006),不過這首歌卻可能是占士邦電影主題曲之中,最容易令人忽略的一首。
這些之外,他還發起一個一次性的音樂項目叫Temple of the Dog,今日回看,是巧合的適逢其會。事緣他的一位童年好友 Andrew Wood,在1990年突然離世,他傷痛之餘,寫了兩首歌作紀念,他請了Wood的樂隊Mother Love Bone的舊隊友合作,打算錄製一張單曲。後來得到其他人加入,其中包括後來成為Pearl Jam的隊員,包括Eddie Vedder,最後變成一張標準長度的專輯。之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工作。唱片公司也不以為然,沒有大力宣傳。直到兩年後,他們才驚覺,那是一個可一不可再的項目,而且集合Soundgarden和Pearl Jam兩隊主力成員合作的歌曲,才開始加料宣傳。銷量回升,總算還專輯一個公道。
至於Chris Cornell,他的音樂事業一直有好的進展,大家完全沒有發覺他飽受抑鬱病煎熬,直至他在巡演中一晚,演出後回到酒店,一時想不開,自我了斷。大家震驚之餘,也想起他的影響力和忠肝義膽,於是發起一個紀念演唱會,很多好友同儕出席,場面感人。
他離世後,有兩張專輯出版,其中的《No One Sings Like You Anymore, Vol. 1》主要輯錄他翻唱別人的歌曲,有比較之下,大家都特別另眼相看。
滾石雜誌的一位主筆David Fricke 曾簡評這張Temple of the Dog專輯為deserves immortality,我特別相信,有些人和作品會是值得稱為不朽,不過,為數不會太多。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