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梁朝偉,一眾旁觀者 ——為《風再起時》與《悲情城市》擔任歷史「配角」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風再起時》在當下回溯五十年前的香港往事,無獨有偶,是同期上映的《悲情城市》復修版,是在八十年代回望也將近半世紀的台灣歷史。而兩片導演翁子光和侯孝賢,都用上了梁朝偉做主角,就更教筆者聯想到,原來兩片何其像平行對照,讓影帝的光芒內藏起來,卻更燃亮了歷史旁觀者的角色。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嘉銘

「睇相佬話我前世屋企好多妹仔,所以今世我係妹仔命。」戲裡南江在麻雀枱前笑言前世今生,可是才幾句話,磊樂怒火襲來,揮掌往南江面上打去,打飛掉他的眼鏡。

說的是《風再起時》中段的一場戲,由梁朝偉飾演的南江,被郭富城所飾的磊樂掌摑,因為後者受同枱手下說法刺激,想到自己統領警隊(貪污),不是純粹靠手下「遷就」得來,而是個人「實力」使然。郭的氣焰,相對梁的內歛,似是成就了電影教學的人物對照公式;然而南江雖為戲中主角,卻更是磊樂的「配角」,但又扮演著抑制後者作為霸氣人物的功能,同時也是時代的「旁觀者」。

這個時代,屬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二戰期間的香港淪陷,更有六、七十年代貪污猖獗及至廉政公署成立。《風再起時》在當下回溯五十年前的香港往事,無獨有偶,是同期上映的《悲情城市》復修版,是在八十年代回望也將近半世紀的台灣歷史。而兩片導演翁子光和侯孝賢,都用上了梁朝偉做主角,就更教筆者聯想到,原來兩片何其像平行對照,讓影帝的光芒內藏起來,卻更燃亮了歷史旁觀者的角色。

歷史與裊雄,浮光與掠影——不為客觀服務

《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以至編劇吳念真和朱天文都曾被詬病,說電影呈現歷史,卻並無完整地說明四十年代日據時期、228事件及白色恐怖為何,以至戲中僅餘字幕(男女主角的文字對談)、旁白(女主角頌讀日記)、電台廣播(政府官員為事件解話)等等的旁敲側擊。

然而以「完整性」一說處理歷史,隨時只會墮入當權者以客觀為名所製造的「官方歷史」,卻忽視了平民在當中的生活與心緒,甚至更有苦難與迫害。德國猶太裔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論說歷史的經典《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裡早已指出,歷史不能只靠官方權威之說,卻有零碎的、非線性的,而更重要是涉及大眾記憶的介入與對話;至於《悲情城市》在1989年上映,正是以平民故事側寫近半世紀的官方歷史,如同叩問它對人民的創傷。

今日重看《悲情城市》的意義仍然深遠,是它在228事件七十多年後,叩問歷史的深度未變;它反映了民眾在日治時代完結後,以為重獲自由,卻碰上白色恐怖與戒嚴的另一波思想控制歲月。這就不難聯想到《風再起時》的時代背景,是日軍侵略之後,再回到英殖管治下的香港,讓人以為日本投降會是重獲自由,卻是官員貪污到如戲中許冠文飾演的廉政專員所言,救火與醫病都要平民賄賂公僕才能得到「善待」。

不過坊間批評《風再起時》說它省略史實——二戰、六七等等「大事」只是浮光掠影,甚至連戲中所說的裊雄事迹也一切從簡,或都像當年不少人對《悲情城市》的批評,但如此批評都只是擦邊球式的神經過敏。因為《風再起時》也像《悲情城市》一樣,不以官方歷史為主軸,而裊雄發迹與墮落,卻只是時代造勢的見風使舵,讓觀眾跟隨甘願「做妹仔」的南江雙眼,去觀照香港就是如此像極暴發社會,踐踏著勞苦大眾去扶搖直上。

期望獲得史實去看《風再起時》的觀眾,一定為此捉錯用神;而以裊雄片的角度去批評兩個人物的戲劇性鬥爭單薄,就更肯定是心繫九十年代《五憶探長雷洛傳》或《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的類型電影情懷,入到戲院只為重看「四大家族」或「四十探長」惡鬥卻失之交臂。不錯,《風再起時》的裊雄片影子甚多,港式電影想像更多,讓人想到王家衛或吳宇森的風格尤甚,但它的骨子卻是香港歷史絮語,由兩位主角旁白片言隻字,甚至不以時間線性連帶人物的經歷,都是說不盡的故事,再延伸成社會發展的蹤迹——有意創造秩序的管治者,最後只成為漠視正義的統治者。

而那就是今昔對照的故事,當中有香港,或更有過去的台灣——姑勿論那是「今日某某,明日某某」的隨機挪用。《風再起時》完場前讓磊樂與妻子在加拿大看新聞,報導著台灣前總統陳水扁貪污的案件,惹人聯想的方向極多,但最明顯的,是磊樂或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從二戰走來,本著為大眾爭取公義而投身警務,但後來卻成了把貪污整治出所謂「收片制度」的頭目。權力讓人腐化,也像歷史重演(預演?),唯獨電影與另一主角南江,和觀眾一樣作為旁觀者,從零碎的、虛構的片段,看出歷史。

打字機和眼鏡,照相機和紙筆——作為旁觀用具

這個旁觀歷史,如同時代「配角」的人,於《風在起時》裡是南江,在《悲情城市》裡是文清,同樣由梁朝偉飾演;而任得兩部電影說是「雙主角」——前者是搭檔郭富城,後者是配上飾演家中兄長文雄的陳松勇;但作為旁觀者,梁朝偉「責無旁貸」,是他如何觀照出人和事。

南江在《風在起時》的選擇,除了是「做妹仔」之外,在日軍侵佔而與家人避走前夕,就要在打字機與長槍之間作出取捨,只能帶走其一,似是象徵文明與暴力之間的抉擇,而他即便選了長槍,也跟日軍學懂優秀槍法,但他最擅長的仍是權衡,如智者般觀望與獻計;他的一副眼鏡,讓他如知識份子般內藏閱歷與深思,以至他表面上沒有選取的打字機,其實才是他內心的如意算盤。

《悲情城市》的文清,是個八歲後因意外而終生聾啞的人物,唯靠紙筆與人溝通,更有照相機作為家業,替人照相維生,完完全全是當年知識份子的身影,更多與教書人為伴,相對家族中人往往像極社團人物,他都顯得格格不入。

於此,紙、筆與照相機,就是紀錄人事的物件,也象徵了人物表象與內心話語,比如被拍照者如戲中人物的從容或緊張,以至前述男女主角因男方啞口無言而用字筆對談——觀眾就看到銀幕上的字句,其實都紀錄了事件與心情,正正是一種側寫歷史的零碎憑證,而裡頭就涉及家人因為被迫害而拘禁,也有為前境擔憂的反覆呢喃。

打字機和眼鏡,相對照相機和紙筆,由兩片並置觀之,儼然就是文字與影像的紀錄載體,竟不約而同地在梁朝偉的演出中被賦予意義,都是旁觀者的用具——姑勿論那是《風再起時》中能言慣道的南江,抑或是《悲情城市》裡失語的文清。而前者旁觀的,正是香港社會如磊樂般暴發,南江有意扶正對方卻為時已晚;至於後者旁觀的,是家中先有失蹤二哥、失智三哥和喪命兄長,而自己最後也栽在統治權力手上,僅餘幾日前才拍下的全家合照,裡頭可見文清的惶惑神色——正是電影海報的一幕。

小結——平民為歷史補白

梁朝偉在兩片都是主角,卻演上了大時代的「配角」;但唯有說他是「配角」,無論在警隊中抑或在家族裡,才能突顯兩片中所謂「小角色」的重要——他不是警隊前線的貪污裊雄,也並非家族生意的繼承人物,卻是以「配角」的眼睛,如「做妹仔」一樣,去尋找「主角」在窘勢中的出路。而這個「主角」,是《風再起時》裡習以為貪的磊樂與香港,也是《悲情城市》裡如揹負造反宿命的家族和社會。

而習性與宿命,說到底,是腐化權力使然,也唯靠掌權者是否覺醒才可造就改變;至於小角色,就如梁朝偉在兩片的「配角」身份,是時代的見證人,也像是你我他作為平民,可以看得見、寫得下的生活與心緒、苦難與迫害——縱使不少人歷經滄桑,已然變得無語,甚至如失語的文清。今日看《風再起時》,而巧合地與復修版《悲情城市》並置,可以燃亮的,正是「配角」平民,原來才是最有資格去言說歷史的主角。

2023年3月2日

陳嘉銘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畢業,專事電影和流行文化,以及動物與生態人文學研究,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間,自 2012 年及 2015 年分別開設及教授「名人,明星及香港流行文化」和 「動物,文化與社會」兩個學科,是為香港大專教育裏,最初出現的明星研究及生態人文課程。近作有《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及《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合著)。專欄見於《字花》及《藝文青》雙月刊,評論文章主要刊於關鍵評論網、端傳媒及動物當代思潮。現為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客席學者。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幣圈富豪以逾四千萬港元拍下藝術品「喜劇演員」引發熱議 牆上的香蕉三度被吃掉 藝術的價值如何界定?

從改編到概論: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