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

子非魚
·
(修改过)
·
IPFS
·
讓思緒定焦「當下的我」,練習不比較、不猜測的心靈肌肉鍛鍊指南

📘閱讀書名

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讓思緒定焦「當下的我」,練習不比較、不猜測的心靈肌肉鍛鍊指南


📝閱讀心得

  • 憂鬱和焦慮,其實都與「失去」密切相關。

  • 憂鬱是因為心滯留在過去,焦慮則是因為心徘徊於未來。

  • 憂鬱和焦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失去」的態度。

  • 當心停留在無法挽回的過去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當心漂浮在難以預測的未來時,就會落入焦慮的漩渦。

  • 憂鬱和焦慮總是隨著「比較」而來,可能是與他人的競爭,也可能是自己與自己的比較。憂鬱和焦慮,通常起因於無法期待更好的未來。

  • 焦慮也和憂鬱一樣,都源自於想好好生活的渴望

這本書主要將憂鬱和焦慮以「失去」的觀點切入,並且也提到「比較」的觀點,在我的〈焦慮也不賴〉系列文中,即是以「比較、參照」的觀點切入,其實失去也隱含比較的觀點存在。

另外書中提到「理智化」:

理性的人難以意識到自身的憂鬱和焦慮,經常放任自身的情緒不管,所以也很難向他人請求協助。此外,他們傾向以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作為主要的防衛機制。「理智化」是佛洛伊德提出的防衛機制之一,意即將自己從情感中分離出來,透過理智的分析來應對情況。「理智化」雖然是一種防衛機制,可以在情感形成威脅的情況下自我保護,但如果過於僵化,則可能在情緒上顯得枯竭。

這點也是認知行為治療會遇上的問題,如《焦慮新解》中提到:

認知行為療法對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很有幫助,並提供有益的見解。但是,退一步,我也相信不帶感情思考比感受和直覺更有價值的這種觀念,確實存在於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而這種觀念可能有害。—《焦慮新解》

而書中提出「撫平憂鬱的五大方法CH4」和「撫平焦慮的四大方法CH6」屬於老生常談,CH7綜合各家學派成十六個階段(分四大部分)練習則略顯繁瑣,不過氣質與性格學說令我耳目一新:

難以改變的氣質:

  1. 尋求刺激

  2. 規避風險

  3. 社會敏感度

  4. 毅力

有能力改變的性格:

  1. 自主性

  2. 連帶感

  3. 自我超越

有助於提升自主性的三項指標:

  1. 「效能感」是指對自己的選擇具有多少信心。

  2. 「自我接受」,指的是接受並認可自己與生俱來的模樣,

  3. 「自我協調」則是指「理想我」與「現實我」相符的程度。

我發現自我決定論:勝任、歸屬、自主。最重要的應該是「自我決定」也就是「自主」,這與心理健康、幸福快樂有很大的關係,只是現在社會體制已經演化成「被自主」、「自己看著辦」:

雖然自由,卻又令人難以喘息,現在終於知道這奇妙感覺的真面目為何。這樣的感覺是因生命權力造成的「自動服從」而起。自動服從的重點就在於「服從」。這種「自發性」的自由,是身體在生命權力支配下所激發的虛構感覺。因為公司不但能週休二日,還能使用年假,在家裡沒有人禁止任何事情,才能感到如此自由自在。然而,不管是在公司或是家裡,我們都已在受到充分監控和控制的環境中被馴服,所以才會為此困擾:雖然自由,卻有令人難以喘息的奇妙不悅感。—《哲學,為人生煩惱找答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