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儒家·儒枷 - 時代中的儒家
題目:時代中的儒家
類型:嚴肅討論/心路歷程
場景:以文會友
嵌入論語金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以前讀黃仁宇《中國大曆史》的時候,看到他有評論說:“要在农民大众之中构成基层组织,无过于提倡家族团结(儒家)……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楊朱),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墨子),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合实际。”
等到我自己開始讀《中國哲學簡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確實讀道家、墨家的部分就會特別認真,讀到儒家的部分就跳得特別快。想想也是,對於現代人來說,務實的內容,尤其是需要結合時代背景才能理解的內容,往往沒有太強的吸引力。那些富有理想性的內容,反而更容易跨越時代找到共鳴。
以前在學校裡,我也沒少受儒家經典的折磨,有時也在想學習這些內容的意義在哪裡。比如這篇《論語-季氏》現在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放在當時的魯國,孔子對季氏的批評還算合理,可是會去深究當時歷史背景的孩子又有幾個呢?能夠結合春秋封建制、三桓專政背景和孔子正名論,去理解這段批評的孩子又有多少呢?於是學生們只記住了“不患寡而患不均”、“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之類聽起來朗朗上口,又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今人價值觀的教條。
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儒家提出了一個相對保守的方案來重建秩序。這樣的方案在當時即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說教,如今又被認為是代表傳統的“枷鎖”。馬克斯-韋伯就曾指出儒家倫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他所提倡的新教倫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想東亞到目前為止的經濟發展,已經足以為這樣的觀點蓋棺入土了。
其實儒家從未在它誕生的年代裡獲得成功,選擇它的並非它所處的時代,而是後世的統治者。為它贏得地位的,恰恰是它的先見之明 - 當亂世終結時,統治者需要建構一種務實的社會秩序。文化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不斷引入、互動、再闡釋、再發現又再創造的過程。正如與儒家同時期的“俠文化”一樣。當韓非子說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武俠”這樣的文化竟然會在當代重新崛起。然而,當代的“武俠”,與韓非時代的“俠以武犯禁”,是一回事嗎?
其實歷史、思想與文化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龐大的資源庫,人們從中提取所需,不斷加以改造,再服務於新的需求。過於執著於保守的“正統”,或是激進的“脫鉤”,都只會讓自己離真正的寶貴的東西更加遙遠。束縛人的或許不是儒家這樣的傳統思想文化,而是源於人們自己身上的偏執與短視。正如孔子所言:“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