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標籤
我用到單位的年資來定義ABC同事,A(5年資歷)B(3年資歷)C(一年資歷)
C同事是因為應徵後直接先派遣到他地支援,適應不良(恰巧遇到她以前的舊學妹)要求回原單位工作。剛認識C同事時,第一印象很一般般,也跟我們分享被派去支援的狀況,由於遇到熟識的學妹,剛去許多事物不熟,要記的事情特別多,學妹不留情面的常常數落她(被霸凌??),兩個星期的煎熬,決定提出調回原單位,當天我們上班僅有3人,聽她說的委屈也不覺得她特別內向。
我們上班的座位是二人鄰近可互相協助的,而她與A同事就這麼一組的坐在一起,幾乎有問題都要請教A同事。A同事是個直來直往且說話直白的人,不太會考慮你的情緒或留顏面給你,所以沒多久C同事還是會跨組過來問我們其他人,鮮少再與A同事對話,單一窗口的工作方式,只要管好自己的工作,就算一整個早上沒跟同事說話其實也還好。
C同事很會察言觀色,也會豎起耳朵聽其他同事說的八卦,我們下班後偶而會聽她說起聽到的八卦,C同事跟我及B同事都能自然的交談,但她跟其他同事就鮮少交流。
對我來說,她只是一個慢熟的人,私下她也會找我跟B去聚餐,唱歌,甚至到她家走走,也許B與我對她來說是無害的,環境對她來說是熟悉的,所以我們相處無礙,而A則是讓她擔心會令自己出醜,會害怕與她合作或說話,她們居然整整一年沒聊過幾句話。
曾好奇的問A同事,怎麼很少跟C聊天,她說跟她聊不起來,覺得她有嚴重的社恐。
社交活動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不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同事C也許屬於「內向型人格」,又有點社交恐懼症伴隨的害怕他人評價、害怕在別人眼中留下負面印象、無法輕鬆地參與社交活動,但並不代表患有社交恐懼症。也許她更喜歡獨處或與少數幾個熟悉的人相處,享受深度、一對一的交流。
我們容易將「社恐」標籤化,以A對C的看法就是社恐,但總會有人不喜歡被冠上這個稱號吧!,我其實也有部分情境像社恐症,其實是年紀大了,不喜歡太表面的交際應酬,深怕太累,而且也會有壓力,盡量避開會成為焦點的場合,比較喜歡與自己合得來的人相處,所以雖有些社恐的特徵,但絕對不要把我貼上社恐標籤,真的只是不想委屈自己不必要的社交而已。
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少了許多的社交機會,習慣宅在家,脫不下口罩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戴著口罩可以選擇話講不講,也感覺多了一層自我保護,要真實的面對與人交流時也許會不自在,也許會需要一點時間,我們不彷給他們一點時間學習及適應,不要給所謂的社恐標籤,他們也許只是內向或慢熟而已。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