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羅西尼牛排 讀書會 之 學習學習

書時料理小P
·
·
IPFS
·

哈囉哈囉 大家好~ 我是主糾 小P

上週,我和認真舊書了的polar還有三個賣書人的蕭P 3P合體,聊了一些關於書籍拉,Podcast有關的事情。

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小P我的回答是,因為做Podcast可以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我做這個節目,學到了聲音後製 內容產品的製作 品牌設計 社群經營 等等等等,各種不同領域的技能。

對我來說,能在一個位置,不斷吸收,不斷學習,是我最大的動力。


而現在,讓我們繼續行為這本書的旅程。


這集的題目是 學習學習?

宜家家具新店店,疊疊字聽起來就是好棒棒。

對吧~


對你來說學習重要嗎?是必須的嗎?

我想是吧?不然你應該不會再上一集那困難的荷爾蒙章節之後,還跟著我繼續閱讀。


學習是如此的重要,市面上關於 高速學習 快速閱讀 如何學習 的書,的youtube,的Podcast 比比皆是,不過,讓我們回歸第一性原理,讓我們去詢問問題背後的問題,讓我用一堆根本不是這樣用的語句裝懂,來說說,什麼是 學習。


如果你在網路上查 什麼是學習? 你會找到很多心理學相關,哲學相關,或是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有記憶體,內存,CPU之類的文章。

但我覺得,這些都不夠底層,我們得拋棄這些,從腦神經開始講起。


要說到,腦神經,就必然有點複雜,我會盡量簡單,但….做好準備,哈哈


要說學習,我們要先先來談,什麼是記憶。

現在主流的想法是 記憶就是腦中神經元的相互刺激。


假設今天,你在百貨公司中遇到…敏迪選讀的敏迪好了

你興奮的要了簽名和合照。

因為這是個 特別 的經歷,所以既使只有一次,你也會記住。

你對環境的觀察 百貨公司當下的攤販阿 旁邊的空間如何,這些,被記錄在大腦負責空間想像的區域。

視覺,例如敏迪的臉,她穿甚麼?會被記在視覺區。

當然,聽覺也是,而且這可能是你記得最多的,搞不好你還是靠聽覺來認出敏迪的。

情緒,你是興奮?驚喜?意外?還是既興奮又意外?


這些不同的刺激散佈在大腦中形成一張類似網的東西。

下次你在想起這次經歷,各個區域都會被觸發。


知識說穿了,也是一樣的,就是大腦中神經的組合和強弱。


但是,一開始科學家不是這麼認為的。

在20世紀初,神經科學家剛開始研究記憶時,科學家認為,一份記憶就等於一個神經元,所以要記一個新東西,就要一個神經元。

我想這也是為甚麼會有,頭越大越重越聰明的說法出現,因為有越多的神經元阿!


但是,科學家馬上就發覺。

诶幹,成人不會長出新的神經元ㄟ。

再加上,人類的顯微技術 終於能夠看清楚神經元的結構。

發現神經元主要三個區塊組成

負責接收訊息的 樹突。

中間傳輸的 軸突,

和最後發送訊息的 末端突觸。

你可以想像成小時候在玩的,黏黏手。

手的部分是樹突

中間是軸突

最後你手拿著甩的地方是突觸。


於是科學家心想。既然不會增加神經元,那可能是增加樹突和軸突,讓記憶和另一個記憶有新的連結吧。


但沒過多久,在1949年時,就被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唐納.海伯給推翻了。

唐納在他的著作 行為的組織 中提到。

記憶的形成不用新的突觸只要強化已經存在的突觸就好了。

再回到敏迪那個例子。

你並沒有新的突觸產生,當然也沒產生新的神經元。

只是百貨公司 敏迪的臉 敏迪的聲音 這些連接的刺激被加強了。

所以當你聽到敏迪的聲音,就會更容易喚起這一連串的記憶。


一開始以為要新的神經元

後來以為需要新的突觸

最後發現,只要強化現有的就好。

記住這三個點,因為這將是個伏筆。


而這樣的發現,也就是,記憶,只是強化現有連結。

讓我想到一個補充,在 斯坦尼斯拉斯·德海內的How we learn.這本新書中提到一個猜想,就是,其實在出生時,我們就具備所有的知識了。


嬰兒的腦神經實際上是比成人多的,而且腦中也有各種假設和先天知識,例如一出生就有數學感,就對物體的運動有基本的認知。我們不是一無所知的出生,相反的,我們可能是全知的出生。


嬰兒的腦中已經有人類能夠走路的假設了,但可能同時當然也有人能瞬間移動,人能飛行的假設,而學習 就是去證實人能走,但也證實人不能瞬間移動,還有得靠飛機才能飛。

學習不是增加知識,而是驗證知識。

降低錯誤知識的連接,加強正確的。


當然,這個猜想還沒完全證實,但我覺得很有趣,所以提一下~


我們回來談 成人的學習。


記憶不用新的突觸,而是只要加強已經存在的突觸就好。


讓我們稍微複雜的一點,談談 這個加強是如何來的。


神經和神經之間靠著各種神經傳導物質來溝通,其中一種被稱做 麩胺酸 小麥麩質 的哪個麩,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跟 學習 最有關係。


一般的神經,只要接收到麩胺酸,就會開啟通道,讓鈉離子飄進來,帶來一點點的刺激,讓你有一點點的興奮。


但跟學習有關的特殊神經,NMDA,的運作則很特別,他很傲嬌,只有一點點的麩胺酸,他根本就不想理你。你甚麼好處都得不到。

但是,只要一次又一次的用麩胺酸刺激他,戳他的敏感處,某天他就會被活化,突然間,他就把全部的麩胺酸都收下,產生劇烈的興奮,冒出愛心眼。

這就是茅塞頓開的感覺。

而在這種情況下,再持續的刺激,就容易形成長期記憶,這段記憶就離不開你了。

不知道為甚麼感覺聽起來色色的。


總之,這就是學習的本質。

這樣的學習,不只包括學習知識,學習技能,也包括一些無意識的學習。

例如,我們說過的 多巴胺系統 額葉皮質對杏仁核的控制 還有,恐懼制約。


而還有另一個小東西,我們沒說到,那就是 壓力。

雖然壓力常常被說是反面詞,但是從生物層面來看,我們其實蠻喜歡壓力的。

壓力會使身體分泌一種荷爾蒙 叫做糖皮質激素。

這種激素會讓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加速肌肉活動,產生緊張感,讓感官變的敏銳,而在狀況結束後,帶來愉悅感。

看鬼片,玩雲霄飛車,或是在殘血時,回頭一打二反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但是,如果壓力是長期的,就會導致一些不好的狀況。

人類的身體還沒進化成能適應長期壓力。

為了逃命而動員身體,可以保你一命。

但因為背負30年房貸,而每天動員身體,會讓你有新陳代謝 高血壓 甚至成人糖尿病。


除了時間以外,壓力的大小也會有所影響。

我們對壓力大小的喜好呈現一個倒U的曲線。

沒甚麼壓力時,就覺得無聊,頹廢。

剛剛好的壓力,則很美好,讓你感覺充實,活著有意義。

但壓力太大,邊際效應很快的就會遞減,你只感覺到非常的不舒服,喘不過氣。


有時候長輩會說,壓力越大,蹲得越低,跳得越高。但更常見的是,撐不過去都倒在路邊了,我們只看到那些撐過去的人。


而且,不只如此。

前幾集我們說到,杏仁核容易導致衝動行為,而這得靠額葉皮質來抑制。

但持續性的壓力,會抑制額葉皮質的神經刺激,而且會加強杏仁核中的神經,形成恐懼制約。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在壓力中,人們更容易引起衝動。

例如失業率上升,家暴率就會上升,犯罪率也會上升,這樣的情況。


當然學習也是,短暫 適度的壓力,會促進海馬迴記憶,但長期的壓力,反而會抑制記憶。


你有聽過學習圈嗎?

想像一個圈圈,這個圈圈是你待著很熟悉,很習慣,習以為常,毫無挑戰的地方,這就是你的舒適圈。

而舒適圈以外就是恐慌圈,在這個區塊你會感覺到壓力。

換句話說,舒適圈的狀態是恆定的,那些會破壞恆定的,就會對你造成壓力,讓你恐慌。

但在舒適圈和恐慌圈中間,那段窄小,微妙的範圍,就是學習圈。

你會感覺到壓力,但是壓力不會大到讓你恐慌無助。


我覺得好的學習是這樣的。

不斷把學到的東西,也就是從學習區拿到的東西,也就是你不完全明白,但也沒有離開太遠的知識,和舒適區中的已知做連結,擴大你的舒適圈。


這也是我想在節目中帶來的感覺。

從內向套餐開始。

從一本簡單的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慢慢說到內向的科學原因,在談到腦科學,生物學。

不斷的和過去的東西做連結,不斷把新的知識,疊在既有的知識上。

讓自己,不斷地站在學習圈中。


OK讓我們進個廣告。



記憶,就是強化已存在的連結。

這早已是神經科學的主流了。

但隨著科技的進展,一些舊的東西,卻隨之復活了。

沒有人想到,剛剛提到的 記憶需要新的突觸 這個早就被推翻的論點,在這幾年竟然敗部復活。


科學家們發現,突觸會因為不斷的刺激而增加。

而增加後會帶來兩個影響

1是幫助長期記憶,新的突觸會幫忙固定新記憶,使這段記憶更敏感。

2是增強其他連結,新的突觸,會使這個神經元的長度,和分支數目增加,他會跟更多的神經元溝通。


而這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軸突的可塑性。


有研究發現,當一個盲人對點字上手之後,在使用點字時,觸覺皮質會被活化,這並不意外,畢竟點字就是靠觸覺。但是,他們的視覺皮質也會活化!

最離奇的是,如果一個習慣點字的盲人,的視覺皮質中風時,注意,是視覺皮質,他就失去閱讀點字的能力,凸點變得平滑,無法辨識。但是其他觸覺功能都沒問題。


而這不是單一個案。

如果是耳聾的人看到別人比手語,聽覺皮質就會跟著活化。


這簡直是奇蹟,受損的神經系統,竟然可以功能重劃。

到底大腦怎麼知道,視覺神經用不到,接著還知道,點字跟視覺有關,然後把觸覺連過來的? 這個連科學家們也還不確定。

但神經會重劃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而且可以說是雖時隨地無時無刻在你大腦中發生的。


根據哈佛大學 阿瓦洛.帕斯科 的研究

讓參與者練習鋼琴的五指練習,每天練兩小時。

幾天之後,跟練習有關的運動皮質就擴大了,突觸就有了變化,不過,如果停止練習,那不到一天,拓展的突觸就消失了。


如果狂練習四周,那拓展的突觸也許能維持數天。

練習的越久持續時間就越久。


為什麼專家會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呢?

就是為了增加突觸。


但,有個有趣的事情是,研究還發現,既使你沒有真的練習,你想像練習,也會有功能重劃的現象。

我還不知道這個發現有沒有被驗證,但,如果是真的,雖然做不到駭客任務一般的 直接下載技能,但靠著想像學習新技能,也許是做得到的。


好,現在我們知道 突觸可以生成了,神經的路線可以重新規劃,這時候科學家心想,那神經元本身呢?

突觸可以再生,神經元能不能生成呢?我們能不能推翻 成人不會生成神經元 這個假說呢?


J個嗎~~該說意外還是不意外壓~

答案是,是的,神經元能夠再生。

成年的大腦,那怕是年老的大腦,都會製造新的神經元。

而這是個非常近期的發現。

或許應該說,近期才被承認的發現。


早在1965年, 麻省理工學院的 喬瑟夫.奧特曼 (一個JOJO+鹹蛋超人的概念) 就已經運用DNA技術,在成年老鼠大腦中,找到新生成神經元的證據。

但是,當時的學界,並不認為這是真的,這可能跟,當時技術不夠完善,其他人難以複製實驗有關。


所以之後這個議題便沉寂了下去。

直到1980年代,洛克菲勒大學的權威大老 費南度.諾特波姆,在研究一種每年會學新的鳴唱的鳥類中,發現了新生成的神經元,才再度開啟這個議題。

而此時,新技術的產生,讓人們更好的做研究,證明這是真的。

從鳥類 到靈長類,直至人類,都會在成年之後,依然生成神經元。


而2018年,兩年前的實驗,已經進展到在爭論,在記憶的海馬迴中,成年人和幼童的神經元生成速度是否差不多?

還有,如果差不多的話,要如何解釋年紀越大記憶越差的問題?


而這一切形成了,既使到現在,仍然熱烈討論的 大腦可塑性 。


知道盲人的視覺系統會被用來支援點字的使用,和增強聽力,固然讓人感到神奇。

得知只要不斷的練習,大腦中的神經連接就能產生變化,聽覺變的靈敏,記憶得到加強,這些都讓人為之一亮。

還記得我們說過的 鐵棍工人穿顱案嗎?

幾年後的蓋吉似乎因為神經的重塑,重新找回理性,從馬戲團中離開,找到了一個卡車司機的穩定工作。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大腦可塑性的美好。

只要有心,就能改變。


但是,大腦可塑性也不全是好的。

我們曾說過的 PTSD 就是一個壞例子。

創傷使得PTSD患者的杏仁核變得敏感,甚至增大,對恐懼的焦慮特別的敏感。

極端的慢性壓力會反向殺死腦內的神經元。

長期的憂鬱症,會使的海馬迴的萎縮。


再者,神經的重塑是有限的。

有些改變是無法反悔的。

例如長期憂鬱導致的大腦傷害,可能無法復原。

嚴重的腦部傷害,無法靠神經重劃來解決。



不過在怎麼說,大腦可塑性,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希望,或許是一盞明燈。


大腦既使在成年後,依然會因為經驗而產生改變,這證明了,改變的可能性。

稍微跳開神經學來說。

這點給人們心理帶來的希望,或許就是大腦可塑性最大的好處。

我曾在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哪本書中,談過 相信的力量。


120%相信一件事情,能讓那件事情發生的概率增加。

我那時的解釋是因為,當你真的如此相信時,你會更注意那些能達成目標的刺激和機會。

你會變得更積極,你會比較有自信,而這些都能增加概率。


而現在我想把神經重塑給加進去。


當你相信你能完成這件事情時,你的突觸會因為你的想像,而擴張,變大,你對任何相關的線索,都會更加敏感。

而且,想像也能幫助你練習。

再來,當你相信時,你的大腦將會幫助你改變,當你認為自己只能這樣,無法往前,無法改變時,請稍微想想,大腦的可塑性。



好,這周的節目就到這啦。

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訂閱 按讚 5星打分

另外,我的IG每周都會有一個討論的活動,還會丟出一些活動資訊,別忘了追蹤喔

那就降拉~掰掰

IG . FB . 購書 . 收聽 . :https://linktr.ee/cuisineoffreshbook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書時料理小P書時料理是一個Podcast讀書會 每週兩小時,幫你養成閱讀習慣。 如果你願意跟我一起 讀書 or 討論 的話, 就趕快收聽吧! (ゝ∀・)b 聯絡小P:ba88052@gmail.com
  • Author
  • More

我們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嗎? 用投資看歷史 ---股癌書單 之 《致富心態》(5)

為什麼要睡覺? ---股癌書單 之 《致富心態》(4)

檢測謊言的新方法!比一般手法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