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年長女同志訪談的困難,長期耕耘綻放珍貴花朵:評《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

Openbook閱讀誌
·
(修改过)
·
IPFS
·
《同聲同氣》不只是生命故事的呈現,也有研究視野與研究倫理的討論,書中的論文有寶貴的反省和辯證。這些經驗和人生議題的思考,是年長女同志迫切且真實面臨的議題。若非貼近田野、與受訪者長期建立的信任關係,很難紀錄到當事人如此發自內心的細緻思考和人生規劃。

文|同平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

➤台灣一年只能找到一位受訪者;香港研究者也長期投入心力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花了8年出版《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2020,大塊文化)。很多人問,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最困難的是尋找受訪者,有時候找到條件符合、超過55歲的熟年女同志,卻不願受訪。

要年長世代女同志去回顧、訴說自己的故事,和她們過去的經驗很不同—她們很難想像,以前必須小心翼翼藏在檯面下、喜歡女人的私密人生,怎麼突然可以大辣辣地公開談論?以前被社會鄙視、不見容於正常社會規範的愛女人邊緣經歷,到底有誰想看?何況寫成書出版。

剛開始的兩年,我們一年才找到一位受訪者。受訪者找尋中,容易被辨識出也比較願意受訪者,大都是性別氣質偏「陽剛者」。《阿媽的女朋友》經歷過這些困難,我很理解要完成一本老年女同志的生命故事書寫有多麼困難。

《阿媽的女朋友》是老同小組的集體創作,一群有興趣訪談、書寫的義工,分頭採訪、一起討論逐字稿,再分頭書寫。《同聲同氣》的完成則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副教授鄧芝珊,以及獨立記者伍詠欣所共同完成。鄧芝珊累積了多年的女同志研究的田野經驗,長期投注心力,能克服過種種困難完成此書,更屬不易。

➤性別研究的框架不適用於年長者,她們不是先有同志身分,才愛上女人

《阿媽的女朋友》17位受訪者,出生於1938年至1965年代,《同聲同氣》的受訪者生於1930年代末至1950年代末。這些受訪者們的成長年代,經歷了二戰及百廢待舉的戰後,不論台灣或香港都是變動劇烈的社會,她們既要面對當時華人社會對同志的陌生、歧視與偏見,還要面對變遷動盪環境下生活或生存的挑戰。

從困頓和艱辛中活下來的年長女同志,為了在社會擠壓中生存,無不小心翼翼處理出櫃壓力,不輕易揭露或明講自己的同性情慾經驗,因此,要建立關係並進行訪談的難度也增加許多。

同志平權運動或性別研究興起後才產生的很多名詞(同性戀、同志、跨性別、認同…),並不適用年長世代女同志受訪者實際的行為模式。更早的年代,沒有同性戀、跨性別這些描述身分的詞彙。

她們不是先有同志身分認同,才決定當一個女同志去愛女人;身份名詞、認同的有無,一點也不影響年長世代女同志們去愛女人、擁有同性情慾生活。

這種與現在同志社群或性別研究非常不同的框架,是訪談和研究年長世代女同志很重要且關鍵的差異。

➤長照、身後事、繼承財產、伴侶代理緊急醫療權

《同聲同氣》不只是生命故事的呈現,也有研究視野與研究倫理的討論,書中的論文有寶貴的反省和辯證。《同聲同氣》書中〈50+求愛記:趕上千禧同運列車 由ICQ搭到Les Peches〉一文,年逾七十的故事主角洋洋在母親離世後,對於自己的老後長照、身後事,有更深的體悟,擔心自己未來可能失能或入住老人院。為了能讓小20歲的女友不慌亂、從容面對,洋洋深入思考法律對於伴侶繼承財產的缺乏保障、對伴侶代理緊急醫療權的憂心。故事記載了洋洋的各種考量和與女友的互動對話。

這些經驗和人生議題的思考,是年長女同志迫切且真實面臨的議題。若非貼近田野、與受訪者長期建立的信任關係,很難紀錄到當事人如此發自內心的細緻思考和人生規劃,這是重要且難得的訪談紀錄。

➤80/70/60世代差異

《阿媽的女朋友》和《同聲同氣》的訪談對象多為55歲以上的年長女同志,若是細分,她們面對的社會環境有世代差異的存在。

80歲以上,面對的是沒有任何同志空間、一切都必須靠自己「本事」,才可能有同志的社交生活。甚至連人與人的聯繫,都和現在社會非常不同。

例如,早期台灣並非每戶都有家用電話做為聯絡方式,昔日女同志與友人/情人聯繫,只能靠通信往返。相同城市的朋友見面,只能到火車站前等候,或利用昔日車站會設置的黑板留言寫下訊息,這類情節在台灣早期影劇中可以見到。(《阿媽的女朋友》「阿寶——大橋頭的飄丿歲月」)

70歲以下的世代,有些人則經歷了90年代台灣或香港同志運動興起、同志組織紛紛成立、同志酒吧開始出現的環境。

不論是《阿媽的女朋友》或是《同聲同氣》,其中50~60多歲受訪者的故事,正好紀錄了主角們受惠於同志組織出現後,得以與社群連結的不同局面。

〈50+求愛記:趕上千禧同運列車 由ICQ搭到Les Peches〉主角洋洋在50歲後參與了當時的女同組織「⾹港女同盟」、「Les Peches」的活動;《阿媽的女朋友》裡則有多位主角參與了1990年成立、台灣第一個同志組織「我們之間」的活動,有些人透過《女朋友》雜誌交友欄,得以跨出孤獨的世界,有機會認識其他女同志,「交筆友」是早年女同志交友、維繫情感的重要管道。

➤香港/台灣/新加坡,老T生命經驗的差異

在〈關於渴望與等待:年長女同志與雙性戀女性的愛與親密關係的一種亞際進路〉這篇論文中,作者鄧芝珊副教授分別拜訪了來自不同華人社會的三位T—台北的Gin媽媽、新加坡的Joey、香港的阿芬。

文中有三位老T經歷各自的華人社會、早年尋求邊緣性少數生存與情慾的哲學,生動的描寫讓其精彩人生躍然紙上,作者也以深厚的學術訓練,梳理了三位主角所處社會環境的歷史脈絡,以及對同志相關的法律處境背景。

在新加坡,尋找適合本次研究的受訪者極為艱難。與香港、台灣不同,新加坡直至2022年方廢除刑事化同性戀的法例。台灣已立法保護LGBT在職場和學校的權益,同性婚姻於2018年合法化(註:應是2019年)。在香港,根據英國法律,同性戀直至1990年前仍被視為干犯肛交罪。儘管就LGBT能見度而言,三個位址皆是興起中的酷兒亞洲城市,尤其是以台北為代表城市的台灣。台北舉辦了地區內規模最大的年度驕傲遊行,參與人數經常接近十萬。2014年,新加坡的『粉紅點』(Pink Dot)驕傲活動吸引了26,000 名參與者。而香港的同類活動在2015年吸引了約15,000人。

三位主角雖然所處的社會皆以華人文化為主,卻各有非常不同的殖民歷史背景與政治現況,要觀察或探討三地華人年長女同志的議題,這些歷史脈絡整理,對讀者是非常重要的背景參考資訊。

Pink Dot 2014 Singapore(Jnzl's Photos)
2011台北同志大遊行(攝影:Shih-Shiuan Kao)

➤時間與恐懼

在〈關於渴望與等待〉中,探討女女「愛與親密關係」,鄧芝珊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觀察:

「時間」常被受訪者提及,作為衡量何時向家人、朋友和同事出櫃的元素——如果他們選擇出櫃的話。受訪者講述了因恐懼被發現是有同性慾望的女性而經歷漫長等待的故事。時間因此被當成拒絕或建立親密關係的出線標準。部份人有稍稍提及內心深處的恐懼會因等待而加劇、顯露和平息。通常與等待這觀念相關的感受,包括期待、焦慮,或恐懼——這是最壞的情況。

在我所知道的許多年長女同志的生命故事與情慾經驗中,很能理解這個深入年長女同志成長經驗與社會處境所得到的細膩觀察,年長女同志的生命哲學和年輕世代非常不同,因為那是在當時社會環境與父權體制下擠壓出來、得以從容活下去的某種生命「智慧」。●(原文於2024-08-08首度刊載於Openbook官網)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物》叛逆貓與獅子王的背後,是被編輯唸的NANO HERO黃致豪:《Toby King托比王》專訪

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