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價值觀與限制信念
大人要求孩子要誠實;但,自己卻前後說法矛盾。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勇於承擔;但,自己卻理由一堆。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物歸原位養成好習慣;但,自己卻走到哪堆到哪。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有耐心;但,大人卻自己沒耐心。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有效率;但,自己卻拖拖拉拉。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放慢步調;但,自己卻匆匆忙忙。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情緒管理;但,自己卻放任情緒宣洩。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有事情要說;但,自己卻生悶氣。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做事細心謹慎;但,自己卻急躁魯莽。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和兄弟姊妹和樂相處;但,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姊妹關係緊繃、不相往來。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專心;但,自己卻無法專心陪伴孩子。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要認真;但,自己卻無法認真聽孩子說話。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做錯要改;但,自己卻做不到。孩子會怎麼想?
大人要求孩子樂於分享;但,自己卻斤斤計較。孩子會怎麼想?
無論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怎麼想,孩子仍舊是會無條件愛著父母,但學會各式各樣的應對,同時也讓他的大腦與心越來越疏離。成人後副作用就會慢慢浮現。
這樣會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
當大人生氣時,跟孩子說:「你再這樣,就不要叫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以為在教孩子懂事,實際上是在教孩子可以對別人情緒勒索。
當孩子拒絕時,跟孩子說:「好啦!吃一口啦,吃一口我就跟你玩」
以為是在教孩子吃下營養的東西,實際上是在教孩子忽略對方的拒絕。
當孩子難過哭泣時,跟孩子說:「不要哭,這有什麼好哭的」
以為是在教孩子學會堅強,實際上是在教孩子忽略情緒,教孩子學會不同理。
當大人生氣不開心時,生悶氣。
以為在教孩子學會察言觀色,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討好別人。
當大人用著外在條件評斷一個人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教孩子用外在條件判斷一個人。
大人生氣打了孩子,當孩子學會原來生氣可以打人,卻又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
當大人要求孩子要看書,自己卻不看書。
以為是在教孩子上進,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說一套作一套。
孩子會因為雙重訊息而錯亂。
這樣會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
明明是擔心,呈現出來的卻是指責。
明明是煩惱,呈現出來的卻是是訓斥。
明明是生氣,呈現出來的卻是情緒勒索。
明明是開心,呈現出來的卻是告誡。
明明是焦慮,呈現出來的卻是道德勸說。
明明是難過,呈現出來的卻是生悶氣。
而這些大人的應對往往教會孩子求生存的方式,從小學會包括各式各樣的討好、指責、講道理、不理會,而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這樣會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
還有無數的例子,說到底很多時候大人認為的教,反而只是讓孩子迷惘。
關鍵在我們大人教孩子是「自己過去累積的個人價值觀」還是「身為人皆可擁有的價值觀」。
很多父母長輩用了自己的大半輩子人生證明了所堅持的價值觀並沒有豐富的人生體驗,那何必再將這些價值觀灌輸給下一代?
豐富的人生體驗,並不是針對物質,而是對於生活角度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最簡單常見的一個場景,當孩子遇到不如預期而生氣難過,父母長輩跟他說「別生氣,生氣沒有用」這句話是父母的從小學會的價值觀,但父母長輩只因此學會了「壓抑」並沒有學會讓生氣難過的情緒得到梳理與流動。
父母長輩壓抑了一輩子,然後再將這樣的價值觀想要傳給下一代?認真想想其實蠻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地方在於,不能因為自己沒學過怎麼認識情緒就剝奪了下一代認識情緒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把我們所沒有的教給孩子。
工作上在某些特定情況會提到「能否允許自己失敗?」不少人的回應都是很直接的反射「當然可以啊」
稍加探索都幾乎會有一個觀點「生氣難過沒有用」或是「害怕生氣難過的情緒」然後便以為這樣的狀態「趕快逃離生氣難過的情緒」就是能「允許」自己失敗。
我們都需要先釐清一件事「允許自己失敗」和「完成目標」兩者是不牴觸的。很多人以為「允許自己失敗」是不想完成目標,其實並不是這樣。
反而在「無法允許自己失敗」到「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煎熬甚至最終放棄擺爛的狀況發生。
因為光是不願意承認或是害怕「生氣」「難過」「沮喪」「失落」的情緒存在,就已經失去了豐富的眼光,也就失去了彈性。明明已經長大成人,卻瞬間回到了童年般的自我應對,把從小父母教導的那一套「壓抑」拿出來說服自己。這只會造成自己與自己更疏離而已。
這正是一種「限制信念」,自己限制住自己的彈性去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什麼是限制信念?
限制信念就是別人灌輸在我們身上的價值觀,不是自己體會發展出來的,也不是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驗證過的。
別人講什麼是好的、壞的、對的、錯的,我們如果都全盤接收,那就是限制信念。
這樣的限制信念,會限制了行動、限制你的發展。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大概七八歲時的新進人員用簽字筆油漆筆畫滿房間牆壁外,連樓梯的牆壁空間也成為了他的「文藝走廊」,貼滿紙類的畫作之外,還有很多直接用畫筆的作品。
和新進人員討論過,在那年過年前的大掃除一起刷油漆。
某日聽見新進人員的爺爺跟新進人員在「文藝走廊」的對話。
爺爺:「那個我給你建議一下啦,就是那個你可以考慮下次不要再用油漆筆畫在牆壁上,這樣會擦不掉,這樣看起來髒髒亂亂的」說完,自己呵呵呵笑了幾聲,似乎想要化解一些尷尬。(這種狀態就是語態不穩定的呈現)
新進人員:「阿爸就說沒關係」
爺爺:「不是啦!就是這樣看起來髒髒亂亂,而且會擦不掉」說完,自己又呵呵呵笑了幾聲。
新進人員:「阿爸就說沒關係,可以畫。之後再刷油漆就好了」
爺爺:「不是啦!我沒有說不能畫,我是說這樣會擦不掉很麻煩」
新進人員:「刷油漆就好了,怎麼會擦不掉」
爺爺:「那個會很麻煩啦#$$##︿$%」
新進人員的爺爺的語態很不穩定,尤其當說完一些話,卻又呵呵呵的笑,很明顯的也許他說出來的話,並不是真的想說的,只是用很婉轉的語句來包覆著他的觀點與期待。
正是內在不穩定時,在互動的過程中容易陷入「應該」說什麼、好像「應該」解釋什麼,同時無法覺察自己在說的內容中包覆著多大的期待。
爺爺想說服新進人員,新進人員:「阿公你說的是真的嗎?」
爺爺:「真的啊!因為#$%︿&%$」費了一番功夫解釋了一下,新進人員聽得出神。
新進人員:「阿公你說的是真的嗎?」
爺爺:「真的啊!我是你阿公,怎麼可能騙你?」
新進人員:「阿公,你說的是『事實』?還是是你『過去的經驗』?」
因為先前已經有過不少這樣類似的經驗,所以新進人員他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來自他人的價值判斷並非來自事實,而是因為他人累積的過去生活經驗。
認真想想究竟想讓孩子啟發的價值觀是「自身累積的認知價值觀」,還是「生而為人都可擁有的普世價值觀」?
想想自己對待孩子的模樣,有多少是我們小時候不喜歡被對待的方式。
過去如何被對待,都無法重來。
但,過去如何被對待,永遠都可以重頭開始學習新的自我對待的方式。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不希望下一代像他們一樣那麼的掙扎,明明愛著對方,卻用自己過去受傷的方式傷害對方。
當可以開始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狀態,才有機會進一步做出新的「應對」的選擇。
尤其「權威」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在他們面前,依然保有自己的立場與選擇。這也可能會是一種限制信念關於「權威」。
但,試著一點點的調整,都會是新的開始。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