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封闭的世界打开一扇窗|一个大陆人的“破茧”尝试
作为一名大陆人,近两年来,我越来越多感受到了中文互联网环境的压抑感,这种压抑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还包括在算法的束缚下,能看到的信息总是相似的,很难去获得自己认知世界之外的知识。
其实我们关于互联网最开始的热情,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呀。可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有趣的内容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呢?什么时候开始中文世界似乎只剩下了搞对立和贩卖焦虑这样的狭隘主题呢?
我迫切地想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于是搞了一个“破茧计划”,尝试获取信息茧房之外的内容。起初我尝试在墙内记录并发布内容推荐,但由于404问题,我并没有坚持做记录坚持下去,但我依然坚持着探索新的内容,我也真的很享受这个不断发现新内容,获取新认知的过程。
这是一篇未能在墙内成功发布的文章,我想来记录一下,“破茧”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
一、网络领域:
1.告别主流平台是缓解情绪问题的良药
我停止使用微博和小红书,这有利于减少焦虑和被情绪化内容干扰。主流平台中,我仅保留了即刻、b站和公众号作为信息源。
算不上多喜欢即刻吧,毕竟它中产气息太浓,卷王味十足,作为一名没有耀眼title,写不出成功学经验的咸鱼,我无法融入即刻的社区氛围。而我坚持使用它的原因,不过是它是中文互联网中为数不多还没有完全被流量侵蚀,还能获取到茧房外新认知的产品。即刻用户的卷让人觉得压抑,但愿意多些思考多些探索的也是这类人,即刻为拓宽信息源提供了很多源头性质的渠道,由这些渠道顺藤摸瓜便能发现更多有利于打破信息茧房的内容与工具。
我比较喜欢b站的生活类视频,虽然现在很少能有让我眼前一亮的视频,但至少还能让人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而公众号,现如今成了非虚构大号和成长类博主的舞台。后者会给人满满的焦虑感,前者的情绪导向味道又太足。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你去了解世界,但千万不要以为它代表的就是世界。
2.播客
我在一段时间里高频地使用了播客。播客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最后一个还能够高密度集中优质内容的平台了。而播客所呈现给我的,也是我所不能在现实中触及的另一个世界,有世界各地的旅游经历,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类新鲜有趣的职业经历。与即刻相比,播客少了些焦虑,多了有趣的灵魂。虽然播客也有它的茧房,比如过于中产化,虽然渲染出一种让人向往的美好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离我太远,显得过于虚幻,但我依旧享受这种了解更大世界的感觉。
当然,我依旧不认为听播客是高效的获取信息方式。但偏偏是这么一个效率低的平台,提供了密度足够高的优质内容,也是挺唏嘘的。可能也是因为连贯而有逻辑有深度地说话这件事本身就有着极高的门槛,可以让那些做不出优质内容的人望而却步吧。
3.博客
博客或许可以称作最真实的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没有算法和流量导向,推广困难,一切全都是为爱发电。正是因为它商业价值不高,这里更多地保留了早期互联网的美好。博客主们在此展示着最真实的自我和多彩的生活经历。要比较内容质量,它比不过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但只是真实这一点就够了。
不过由于博客圈子太过小众,所以就导致了播客主们有一定的共性,比如以海外华人和程序员为主。这会陷入一种新的相似性问题。
不过在破除信息茧房上,还是要承认博客的一点好处,其开放性让它能给分享许多境内难以随便分享的内容。
4.外网浅探
我也去探索了大陆以外的的互联网平台内容,与国内可以说是完全两个世界。
由于大厂的侵蚀不够彻底,博客、论坛等在国内已经淘汰的平台在海外依旧常用,文字依然是很受欢迎的形式。而相比于国内千篇一律的卷,境外的用户是更容易提供一些有意思的内容的。我很喜欢台湾的旅游论坛背包客栈自助旅行,随便刷新便能看到有意思的旅程,没被网红打卡笼罩的旅行是美妙的。博客Taiwan2.0也给人一种宁静地期待更美好的世界的祥和感,这是国内平台所难以具有的。在简中互联网生活太久,总以为文字已经快被短视频淘汰了,但有没有一种可能,短视频才是那条弯路?
但同时,由于国内的驱逐,国外的中文媒体聚集了更多政治化的内容。大陆人总喜欢甩锅给“境外势力“,可我发现,其实声音最大的恰恰是那些来自墙内的“数字难民”。许多人以为关起门来说话就不会对外面产生影响。其实不然。墙也阻碍了理性的传播,有力量透过那面墙的声音,往往是另一种激进和对立,而这种激进和对立,将给墙外民众一种很糟糕的印象,让墙内与墙外群体的对立冲突更加严重。
5.存在的问题
在破除信息茧房的尝试让我探索了更多的信息源,但还是不够满意。因为每个平台又有着自己的信息茧房,我还是未能到达真正的广阔网络世界。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文互联网的局限性,不管是简中还是繁中,都没有达到我要想的那种程度的多样性。这也许是华人的群体性焦虑的束缚,又或者是一种来自于文化层面的束缚。
我尝试去探索英语内容,因为跨越文化环境必然能见到更多丰富的内容。但是语言是一种鸿沟,直接读英文太慢障碍太多,翻译插件又影响语言的优美度。我的RSS阅读器储存了大量的内容,但我读过的文章屈指可数。
而RSS信息源积攒多了,则也会导致阅读的压力,且相比书本等更加深度的形式,文字依旧是碎片化的,依旧会带给人杂乱感,让我一篇都不想读。
二、课程:孤独的阅读者
孤独的阅读者的课程让我这个大学时期逃过无数通识课的学渣,重新意识到了人文学科的魅力。
系列课程提供了应试标准答案之外的人文学科思考方式。换个角度去理解世界足够新鲜也足够有趣。文科的魅力,不是刻板印象中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考方式。文科也不应当是感性的学科,而应当是摒弃自身情感和价值观,从真相出发的,追求客观和理性的学科。
知识与思考本身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在这个碎片、喧嚣的时代,传统学科的宁静与专注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即便我不可能去成为一个专注研究的学者,但依旧可以借由别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度的结构化学科知识,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虽然没有办法帮你找到人生的意义,但它可以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为你的当下赋予意义。
三、断断续续的读书
过去一年读书比去年多,但依旧未能达到预期。
第一次去打卡了市图书馆,我很喜欢人们聚在一起阅读的安宁感。在图书馆这样一个完全没有算法的真实空间,各个学科的知识被平等地展示出来,可以说这是破除信息茧房的最佳方式。
我整合了各种推荐,整理了一份可以破除信息茧房的书单,但遗憾的是阅读的进展缓慢。对网络内容和课程的探索本就占用了我的时间,导致我能留给阅读的时间不多。有些书看了个开头,被其他事情耽误了没有连续地看完,后面就很难再继续下去。
四、产品与网站
在探索更广阔的信息源的过程中,总少不了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面对着当下不乐观的互联网氛围,作为一名用倒了许多app的“产品冥灯”,我在选择工具上开始追求简单稳定,不一定要选功能最合适的产品,但一定要能长长久久地用下去。不过对于有新意的独立产品,我还是很愿意支持的。下面列出一些在这一年中我经常使用的小众产品吧。
1.RSS订阅:NetNewsWire、RSSBud
这我不止一次尝试过多平台信息聚合订阅,但最终,这些产品在带给我信息聚合的短暂快乐后,都倒闭了。所以这一次我拒绝任何国内RSS工具,只在外区AppStore商店找了一款无需账号登录、墙内可打开、支持iCloud备份和RSS源道出,同时还不要钱的老牌RSS工具叫NetNewsWire。在稳定面前,功能和体验并不那么重要。
关于RSS源的获取,我用的依旧是RSSHub,使用RSSBud app可以直接通过网页链接获取RSSHub链接,省去自己配置的麻烦,PC端则可使用RSSHub Radar浏览器插件。不过需要注意,使用RSSBud生成的域名是rsshub.example.com的链接会无效,需要将它改回rsshub.app方可订阅。
Newsletter是获取信息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将订阅混杂在邮箱里体验不佳。这里可以使用kill-the-newsletter.com网站来创建一个专属邮箱,用于接收Newsletter订阅,并用其生成的RSS链接来获取内容。由于这个邮箱源正常的收件功能,所以也可以用来接收验证码,所以注册一些不重要的账号时,不妨用它来保护隐私。
2.沉浸式翻译:
一款支持中英对照的翻译插件
3.笔记类产品:flomo、Apple备忘录
就是简简单单的两款,方便随时随地记录且还算稳定并支持同步,这就够了。
4.图书资源:zlibrary
虽然有版权问题,但能找到其他读书平台各种原因找不到的书,这对大陆用户很重要。
5.小众社区/社交产品:AAAny、犬岛
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立产品,虽然前景未知,但愿意走出特色道路的产品就是最酷的。巧的是两款产品都是以问答为导向,AAAny意思是ask anybody anyting,让人看到了早期知乎的味道。犬岛则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交友产品。
6.AltStore
可在iOS端免费实现微信双开,不过缺点是通知经常性失灵。虽然不好用但为了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只能忍了。
7.积薪
中文博客聚合网站,可以发现一些新内容。
8.城堡阅读杂志
很爱的信息源推荐期刊,内容偏文艺,远离焦虑。
9.可话
依旧是最爱的想法记录平台,希望它能活得更久一点。
五、接下来的计划
1.搭建一个自己的博客:
公众号太麻烦了,且国内平台的审核、ip属地显示及新近推出带实名制要求都让人不自在,而氛围好的小众平台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闭,所以打算建一个博客为自留地。其实这个想法早就有了,但是我太过拖延,这次一定在春节假期结束之前建好。
2.尝试长文写作
希望可以通过博客带来的更低的门槛让我去尝试一些长文写作,我不想被碎片化支配。
3.探索英文信息源:
不管是用插件还是自己看,希望我能看下去英文内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