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黃老思想】第二篇 道汎呵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道廣啊,可以選擇;大功告成卻不居功,天下歸心卻不據有;功成身退可謂小德,天下大同可謂大德;所以,聖人能致大同,由於不圖自大,才能成就其大。
此篇文章應該出自夏朝初期,道理似出自大禹的抉擇;大禹治水成功之後,獲得天下各國的擁戴,若你是大禹將會如何?是選擇功成身退還是選擇締造大同?當然,這是夏朝初期的道德邏輯思維;若在周代或許就是禮法邏輯思維,如何將天下據為己有,如何讓天下臣服萬世不移?才會是他們的選項。
第一種選擇:「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作者認為「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大禹治水完成後功成身退,對後世的影響較小,因為天下各國還是天下各國,災害發生還是各自為政…,再出個大禹統籌全局救苦救難?
第二種選擇:「萬物歸焉而弗為主」,作者認為「可名於大」,若成為天下共主對後世的影響當然較大,夏朝的天下,就像一個以夏邦為首的邦聯,以現代而論,夏朝的政治約束力應該介於蘇聯與歐盟之間,但夏朝究竟如何維繫天下?
夏朝是靠道德之治維繫天下,所以其向心力隨道德而變化,當夏朝有道,則天下諸侯齊心盡力如同一家,當夏朝無道,則天下諸侯離心離德不朝不會,但正是因為如此,它才有超強的韌性,才能長治久安維繫八百餘年。
什麼是「萬物歸焉而弗為主」?舉例而言,美國華盛頓總統就是「弗為主」,他放棄當皇帝並只任兩屆聯邦總統;大禹則是禪位給治水功臣益,但夏邦勢力太大,而益不僅非親甚至連黃帝子孫都不是,所以夏邦不服而另立大禹之子啟,加上益的德望又遠不如大禹,諸侯於是朝夏啟而奉其為王,至夏后啟之後父死子繼更取代親中選賢,有為演化到周朝就是我們熟知的家天下思維,上述就是從「弗為主」演變成「為主」的歷史邏輯。
《史記》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不為大也,故能成大」如何解釋?可以解釋為不自大,譬如西周就是因為自大所以小,醜化天下諸侯如「犬戎」,分封國內諸侯如齊楚,周的諸侯是小諸侯天下是小天下,周朝僅維繫了兩百多年,小天下被破,小諸侯割據,於是名存實亡的東周分裂了五百多年。
「不為大」也可以解釋為不圖大,譬如唐代就是因為圖大所以小,李世民是靠武力征服才被奉為「天可汗」,但設置節度使以控制臣服的各國就是圖大,結果比西周敗得更快亡得更慘,而藩鎮就如同東周的諸侯般,紛紛割據併吞攻伐起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