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版歲月——寫在Z-Library被封之後

鄧正健
·
·
IPFS
·

那條充滿二十世紀機油味的小街,盡頭是未開發的海濱。我的小步帶我來到街中的小店,黑白色的,像默片,也像給平價影印機複印出來的化墨。手上拿著一片電腦磁碟,別人都比我高,我小侏儒似的等待著抄碟。抄,是不對的,那是二十一世紀的倫理,那個時代,帝力於民何有,我一直被教育要用自己方法解決問題,大家圖個方便,生活就過了。於是自小就學懂到那間貼滿黑白影印封面和攻略的店,將電腦遊戲複製,或說抄,到我的磁碟裡,價格相宜。是二十一世紀告訴我這叫翻版,以「盜」說此行為,是一種法律化,隱約給這二十世紀的小街小店沾上污名。

我在抄抄搭搭中玩了好一陣子的電腦遊戲,少年日子歡快。那時無網,只跟電腦對打,作戰,勝了統一天下,榮登榜首;敗陣則重置再玩。但我往往是在不勝不負中糾纏,將箱子厚的電腦熒幕換成薄屏幕,由單色到彩色,磁碟也開始沒裝置閱讀了,在我跟友人之間流傳的是金屬色的光碟,同心圓的坑紋中閃爍發亮,再套入正方形透明膠套裡,邊長僅比光碟直徑長一點點。

我的步不再小,口袋餘錢更多,小街的機油味和黑白色不復存在,我乘車到灣仔的電腦商場,289,188,如詭秘的密碼,而海港對岸的友人則多去黃金高登,此後都是庶民經典。後來我才知,所有電腦商場的氣味都是一樣的,溫熱,男性賀爾蒙混著濃度略高的二氧化碳,跟積疊在電路版和機殼上的麈香。但我不砌機,不迷戀機電,跟我日後電腦工程學畢業生的身份全然不配。文化的底蘊,精神的糧食,我碎碎念,都在商場裡的光碟店淘。

那時抄碟變了老翻,檔案體積幾何級數上升,我在最初數百MB後來上GB的光碟裡,找到了自童年延續至當時的遊戲宇宙,帝國興衰、球場較勁、街頭格鬥,但青春意氣叫我玩樂意趣消減,那些沒有電腦零件配件的漆白色店子裡,原來已是彩色的,牆上鋪滿彩色影印封面,封面套在那正方透明膠套內,包裹在內的就是我要的宇宙。老翻碟,百元三隻,四隻,到後來七到十隻。我聽說那是從二十世紀跨入二十一世紀的過渡期,人們開始把「抄」、「翻」說成「盜」,有人將電影工業的沒落委過於這種店,跟逛這種店的人如我——那都是後話,我當時知道盜版於理不合,卻仍想為生活圖個方便。

許多年後,我在家中影碟存庫中仍找到翻版碟。彩色影印的封面已褪成幾近單色,光碟有如古物般一觸即碎的跡象,我小心翼翼將之放在二十一世紀的光碟機裡,好多已不能讀,但不少仍未敗亡。我隱約看到從VCD到DVD的時代轉折,某些年我終於受所謂版權意識的社會規範影響,離開電腦商場的巷尾死角,蹓躂銅記尖咀旺角的正版VCD街鋪,百元三隻已是公價,我買過大量膠盒是正方形、有AB碟的VCD,日後通通補買同一電影的DVD,盒子是接近黃金分割比例的長方形。我堅持這是二十一世紀電影的形狀,電影藝術能登大雅的印記。家中存庫中的翻版碟跟正版VCD都給我扔得十之七八,只剩下少數疑似絕版、難在市面買到的電影。

——必須承認,網絡之後,沒有東西是絕版的。問題只在你有沒心神和鬥志去搜尋。這話不好說,光碟的物質性,儼如藝術品的靈光,Aura,閃燿著歲月的彼岸。

而我還沒有說到跨境北上掃碟的崢嶸日子呢。

好說的尚有老翻CD。但我不買。時值從十來到二十歲、喧囂跟躁動紛至沓來的日子,我再不是小侏儒,體胖而邋塌,但一個「宅」不屬那個年代,當時的兒女私情,令我沉迷上流行音樂的華麗。我聽MP3,下載MP3,同時跟心儀女生ICQ。音樂播放軟件上的歌單自是我的水心,My Favourite系列,有港台歐西和oldies,卻少有反叛的民謠爵士搖滾龐克——我不是個性反叛的人,日後的反叛全都來文化理性,而非感性。真正窩心的音樂,九成是流行俗歌、K歌。

My Favourite是抄襲一位學兄的做法。家裡中產,除了當時仍是奢侈品的電腦,尚有一部雙卡式錄音機。雙卡,如孿生子的兩個平排cassette插座。Analog當道之年,磁帶記載著悲歡,我用孿生子插座將一餅唱片公司生產的卡式錄音帶,整餅「過」到一餅便宜太多的空錄音帶上,60分鐘的,90或是120分鐘。「過」後剩下分鐘,就fast forward飛過,像留下一條尾巴。但學兄說這不好,他會從大量錄音帶中自選水心,製作歌單,再逐一用孿生子「過」到空帶上,並用盡分鐘,不留尾巴。磨心的工作,卻是一門考人的手藝。學兄給我看他的錄音帶,他字體端美,就將歌名抄寫到空帶盒子的硬紙上,盒子形狀也是古希臘的黃金比例——不似日後的CD-ROM和MD,方正而欠古典美。我從學兄身上偷橋,自製翻版歌曲精選,「『過』帶」的手藝令人平靜,而成品雖是機器複製,卻意外地靈光滿溢。

我聽說聽電台是上輩人的音樂啟蒙。我管這行為叫「聽收音機」。我也是用那孿生子錄音機聽收音機的,收音錄音一氣呵成,analog的美感,我當然曾試圖把電台節目播放的歌錄下來了。唯電台DJ是此行為的天敵,版權的捍衛者,總以開咪說話叠進歌的前奏曲尾,叫我這種盜版青年永遠只能把歌翻個天殘地缺。在抄game的黑白店沒落早期,生產商也在印製彩色遊戲攻略時,故意在配色上做手腳,若用黑色影印,出來的就會是黑色一片。我痛恨此舉,而我恨話多的DJ則尤有過之。

生活是不方便的,生活是方便的。我幾乎沒有用盜版圖過利——然而記憶中沒有確鑿證明。我的中學是影印時代,影印舖成行成市。我就讀的中學附近有一間影印舖,也是黑白色的,油墨香浸透著空氣。我拿著一叠叠公開試past paper交給店員,著他把墨色調深一點,雙面,釘角。裡面字體仍可辨,但筆劃邊緣已略微化開,應是複印了很多手之故。我無法從記憶深處確認,我到底有沒在公開試後把past paper的影印本整叠轉賣給學弟,卻肯定試過從學兄手中收購過past paper、精讀、補習天王筆記、以至教科書影印本。

多年後,我從大學的學術訓練中明白到,可以用「學術研究」或「教學」為由,合法地影印有版權的出版物,只是印量必須控制在「合理」的範圍。至此,一句當年我在影印任何出版物都念念不忘的話:「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也頓成空言。既有學術跟教學的「例外」,「必究」之「必」亦不再成立了。那時我仍小心奕奕地影印著材料,在大學裡的圖書館,當年的影印舖墨臭並未在眼前的自助影印機湧出。我插入影印咭,影印機便計算著我影印的張數,然而那不是為了將印量控制在「合理」範圍,而純粹是為計算我的影印成本,金錢的成本。影印服務本身是商業行為,卻在版權意識形態日漸高揚的時代裡,被描述成侵犯版權的幫兇。我已遠遠離開了影印past paper的歲數,一轉身,卻成了一名泡圖書館淘文獻書刊的研究生。

大學圖書館是一個尊重知識傳播、同時將版權意識懸置的異托邦。我曾瘋狂地影印大量跟研究題目有關的館藏,舊期刊,舊報紙,孤本,絕版書,以及他人的研究著作。什麼才是「合理」的印量範圍?這問題一直像複印多遍的褪色影印本一樣印刻在我的研究意識裡,手指卻始終誠實地如打機般按動影印鍵。當影印機的掃描光柵來回移動,一張張影印紙給影印機嘔吐出來,我頓然一笑,儼如一種知性淨化,將我引進紛陳的知識銀河裡。知識構成我的意識、思維跟世界觀。即使在我從研究院畢業,幾乎決定不再走學院規範下的學術研討之路後,仍持續地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閱讀、查閱文獻,同時緩慢地建立自己的書堡——一個將知性心像的實體化的書房。我大量買書,直至家中再無空間,便租用工作室作藏書處,然後書一直堆積,成塔成堡,直到有倒塌風險並能將我壓斃的臨界點。

可是,私藏再綿密可敬,也不及圖書館萬一。無限圖書館的意象一直在縈繞,從圖書館的實體館藏到電子館藏,知識宇宙於我,乃是無以名狀的壯美感。歷史的壯美、文明的壯美、藝術的壯美、哲學的壯美,我為此愈益依賴電子書,以突破「空間」作為知識載體的限制,讓圖書館意象趨近無限。我有買電子書,直至發現電子書店買不到前數碼時代的書,便開始在shadow library下載。有舊書、絕版書和禁書,而它們丁點墨臭都沒有,也不佔任何實體空間。知識羽化,在雲端飛翔,我的書堡,或知性心像,被半數碼化了——我的實體書私藏並未荒廢,仍在緩慢地累積,但雲端上的知識已急起直追,恍若另建新城。所謂海盜行為(piracy),有時只是個說法而已。

謹以此文記念Z-Library被封後的知識中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鄧正健香港寫作人。著有個人文集《道旁兒》(2017)。 追蹤我的其他平台: https://ko-fi.com/tangchingkin https://linktr.ee/tangchingkin 合作邀約: tangchingkin@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世界盃笑話三則:碧咸‧曼聯‧越位

AI時代的藝術品:藝術可以不是由「人」創作嗎? (二之一)

AI時代的藝術品:藝術可以不是由「人」創作嗎? (二之二)